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11-08-15 00:48沈宏毅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实训

沈宏毅,高 晨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沈宏毅,高 晨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真正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关键,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本。重点阐述高职教育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重要性,介绍依托企业、校企深度融合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创新体制机制;培养人才;技能型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在于培养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依托企业,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单位为淮南矿业(集团)公司,有着得天独厚的校企合作优势。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为企业服务,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紧密依托企业,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学院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着力与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早在2003年3月,在学院的倡导下,成立了“淮南矿业集团产学研理事会”,由集团公司总经理任理事长,副总经理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副理事长。理事会挂靠在学院,学院院长担任秘书长。企业下属20多个厂、矿等单位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为理事。淮南矿业集团产学研理事会成立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理事会章程,规定和明确了理事会的主要任务,并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厂、矿建立产学研基地,签定产学研合作意向书。

(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

按照理事会章程,实实在在的开展工作。学院先后又和淮南矿业集团联合成立了“教育管理委员会”、“教师资格审核委员会”及“教材审查委员会”,真正形成了企业全过程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理事会、委员会常设机构设在学校,由学院院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根据企业和学校的发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校企联席工作会议,就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学生培养、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兼职教师聘任、学生下矿实习、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设备调拨、科研项目合作及专业技术合作等相关事宜进行具体协调。并通过“淮南矿业集团产学研理事会”和“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委员会”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双方全方位合作。几年来,依据现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院努力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进一步深化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对优质人才的培养和学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发展

学院不断完善与主办单位共同成立的“产学研理事会”、“教育管理委员会”、“教师资格审核委员会”和“教材审查委员会”的管理及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机制与功能,以达到校企深度融合和实质性合作的效果。一是完善校企合作教育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深化了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管理责任与分工及校企双方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投入环境的建设,通过切实可行的经济措施来推动校企合作,学院竭诚为企业服务,获得企业认可,从而保证办学经费的投入。另外通过加大培训经费提取的力度与无偿从企业调拨实验实训设备等,获取企业另外的经费支持和其他投入。三是加大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面向安徽煤炭行业,拓展校企深度合作的范围,在为煤炭行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新技术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校企双方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几年来,学院同时与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国投新集、中煤三建等其他4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了“订单式”学生培养和就业合作关系。通过以上做法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

(四)实践校企深度合作效果

通过完善机制、科学管理,对于不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学院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机制保证作用。学院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如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安全培训、继续教育等)质量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与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联系更加密切,科研开发、产品研制更加贴近生产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员真正能够学以致用,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增强了学院整体就业竞争优势,彰显了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打造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品牌”。

二、面向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在于各门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为此,我们把课程开发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一)确立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专业动手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把工学结合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坚持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打造和培养职业人、社会人。我院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目前学院各示范建设专业,根据生产一线各岗位调研结果→校企人员共同分析岗位技能→参照煤矿工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制定出理论及实践教学计划。创建“基础实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三级递进的学生能力训练体系,形成了“四个对接”,即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需求相对接;学习模式与企业员工工作模式相对接;实训实习条件与生产工作环境相对接;学生考核、评价与企业及社会的评价标准相对接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内营造出“实训如同在现场、管理严格似厂矿”的职业氛围,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们提出:今天在校学的,就是明天在企业干的。

(二)以教改示范专业为龙头推进专业建设

学院以省级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的3个教改示范专业中的近20门课程为试点,把专业骨干教师送往新加坡等国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国家指定的教师培训基地学习培训,回来后在自己所在的专业群中结合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开发课程。通过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学院整体煤矿专业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就业率高、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建设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4大专业领域。4大重点专业分别为: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地质、矿山机电。通过以上重点建设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形成若干种符合行业和地方需要的,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辐射和带动其他煤矿类专业及工科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引领和推进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提高对企业(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

(三)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即主动适应企业(行业)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专业的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和岗位面向,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高职教育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培养要求,构建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和主要的实习实训标准,面向行业企业,建立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具体地说:一是充分发挥学院企业办学并服务企业的独特优势,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打造具有“淮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大实践课教学,要求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数要达到总学时的50%以上。所有煤矿专业第一重要核心课程就是“煤矿安全教育”,通过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跟班实习等方式,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安徽矿区瓦斯防治情况,熟知煤矿安全规程,掌握防范事故的手段和措施。

三是做到工学结合,要抓住教育教学重点,实施“三个迁移”。即根据教学需要,有关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可以迁移到实训室上、迁移到实习厂上、迁移到实习基地上,围绕设备讲操作,根据操作维修技术掌握原理。同时,现场教学体验实践技能的要领,实现“三个紧扣”,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扣;实训实习教学与专业技能和工作任务紧扣;自编实践课教材内容与生产过程和工艺技术流程紧扣,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四)双向交流,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组织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

所谓“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生产现场、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贴近的对接和应用。根据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我们一是至始至终坚持深化企业、学校双向人才交流机制,实现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有制度保证的双向交流,建立以企业工程师、技师、技术大拿、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二是成立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顶岗实践。三是重点增加了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和培训。四是明确了在专业系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定位,建立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下达了教学人员定编的兼职教师比例,特别是在重点建设的煤矿专业及对应专业群中必须达到专兼教师比例为1:1的要求等等。这些配套的制度和措施,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五)结合矿区生产实际开发课程教材

学院一直紧紧围绕矿区生产实际,加强教材建设。设立了教材编写专项基金,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体现淮南矿区特点和新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教材和讲义。我院教师和集团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了《采矿工程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机电与运输》、《煤矿地质测量技术》4本煤炭专业核心教材,通过中国矿大教材编审部编辑,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现已投入教学使用;主编了《矿井瓦斯治理》等28门煤炭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结合煤矿生产一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编写了《矿井通风》、《采煤工艺》等30多种实验、实训指导书。建立利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助教的资源利用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工作任务项目库,并使其中的多数课程达到国家级或省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

(六)发挥优势,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是学校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学院近年来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不断改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实训时间,“真刀真枪”地加强了学生在采煤、掘进、机电、通风安全等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学院近年来增强了煤矿主体专业的实训条件,兴建了煤矿专业实验楼和实习厂。煤矿主体专业42个实验室,全院校内实验实训室116个。从集团公司无偿调拨的近4000万元的综采综掘设备建成了地下仿真采煤和掘进工作面;建有国家中央财政支持360万元的职业教育“煤矿安全”实训基地;建有“采矿工程”、“煤矿机电”省级实训中心。同时,利用集团公司的生产基建设备资源,建起了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目前淮南矿业集团所属的二十多个厂矿,以及国投新集、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矿业集团所属煤矿均是学院煤矿主体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七)建立企业考评为标准的评价制度

有教育专家谈到高职教育的质量观评价时指出:“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就应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怎么样,学生在岗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要用社会的人才标准取代学校的评价标准。”

这里的含义从根本上讲,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最终应由用人单位的企业或社会来评价。因为,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就业导向,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来找出“订单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不断加以解决,这是“订单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高职高专“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我院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以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考核、评价为主的评价制度。(1)学生下矿或到现场实习及毕业实习都将实习单位的评价作为考核学生实训、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实习不合格的,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进行重修和补考;(2)煤矿类专业的专业课、实验实训课都把本专业企业要求上岗需获取的“技能等级证”考试有关“应知、应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和企业要求的标准接轨;(3)企业或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都必须通过招聘考试。我院煤矿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本企业招聘时,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的招聘考试,然后进行体检和面试。招聘考试的内容就是本专业生产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在《淮南矿工报》上公布;(4)学院坚持做好每年一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走访企业和用人单位,了解掌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在岗位上发挥的作用和满意度,作为学院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第一手资料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探索和实践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关键,校企融合、紧密合作是基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重点,竭诚为企业服务是方向,为企业培养出热爱矿山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根本目标。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2]王修书.在校企深度融合中确立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3]沈宏毅.抓好教学“质量工程”推进煤矿专业建设[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Innovating School System Mechanism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SHEN Hong-yi,GAO Chen
(Huain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uainan,Anhui232001,China)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o develop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popular with enterprises and units of choosing and employing persons,innovation system of running mechanism is the key,and bold reform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basic.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system of running mechanism,and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relying on enterprise and establishing profoun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train high 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innovation system mechanism;training talents;skilled

G71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3974(2011)03-0001-04

2011-05-30

2008年安徽省省级教研项目《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08jyxm032)

沈宏毅(1956-)男,研究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及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实训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