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分析

2011-08-15 00:51张留福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负荷

张留福

(苏州市吴中区越溪中学 教务处,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第7条明确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杨贵仁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体育课最基本的任务,这就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我们必须坚持体育课以身体锻炼为主的基本形式,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我们必须坚持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培养刻苦锻炼、奋勇拼搏、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促进个性发展;我们必须尊重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把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有效,要唤起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一节有效的体育课,学生应能做到“汗”、“会”、“乐”3个字.

1 “汗”: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是在有目的地通过多次重复的身体练习,给人体各器官系统以一定生理负荷的刺激,使人在生理功能、生物化学和结构形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增强.”[1]一节体育课下来,如果没有一定的生理负荷的刺激,学生的体质也就不能提高,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量是极其重要的.

可是,现在的学生意志不够坚强,体质也比较弱,表现在体育课上,很多学生既怕苦又怕累,既怕脏又怕汗,会逃避长跑等剧烈运动.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种态度是在宣布教学任务后,允许身体不好的学生请假;另一种态度是坚决不允许请假.在一堂初三年级的体育课上,当宣布这节体育课的内容是女生800米跑,男生1 000米跑后,18个女生中当即有14人请假,随后,有6位男生也请了假.请假人数占了全班总人数的41%.到了下一次体育课,教师又宣布了同样的任务,但不允许任何人请假,走也要走完这个距离,或者下次重跑.男生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女生不能偷懒了,男生跑得也不冤枉.女生们认为,既然走也要走完这个距离,那就干脆跑完算了.就在这样的“死命令”下,班级48个学生都完成了任务.

由此可见,人的本性中有懒惰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行为选择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在以后的体育课上,笔者就规定:凡是请假的必须在身体恢复健康以后补上锻炼任务.这个“规定”对学生随意请假起到了约束作用,制止了学生的偷懒行为.学生有了压力也就没了惰性,没了惰性就产生了动力,都能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任务,人人都能出汗,都有一定的生理负荷量,体育课的有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一节体育课,教师要结合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练习密度、学生个别差异,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量.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等.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最为理想.

2 “会”:学会与掌握体育“三基”

体育的“三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2]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体育的“三基”.

有的学生剧烈运动后,贪图一时凉快,用自来水冲头,或者大吃冷饮、大喝冷水;有的学生刚吃完饭就参加体育活动;有的学生在没有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激烈运动……针对这些情况,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的教育,给学生讲一点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等,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有效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体育锻炼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效果的目的.

体育运动形式多样,项目繁多,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有一定作用,而每一种运动项目都有一定的技术.技术是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地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在每一节体育课上,教师都应该认真地教给学生运动的技术,使学生能学会多种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如短矩离跑的途中跑教学,可以抓住“大”(动作幅度大)、“松”(动作轻松有力)、“直”(在起跑后的加速跑和终点跑要直)、“快”(步频和速度快)、“稳”(身体重心高而平稳)这5个字,使学生掌握得更快、更到位.再如篮球教学,教师最起码要教给学生3大技术,即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和投篮技术.学生时代学会“一技之长”,最终能养成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笔者认为,不教给学生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师的重大失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作用,利用这些资源,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运动技术,提高其运动技能,并以“强健孩子的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在生活中离不开体育,这就体现了体育课的有效性.

3 “乐”:在快乐的心境中完成任务

一节体育课结束,还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愉快的感受,这就是“乐”.“乐”是学习的基础,也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前提.一节有效的体育课,应在动中得到“乐”,在“乐”中取得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快乐地上好体育课.有些体育项目,如篮球,学生都很喜欢,不但对国内外的篮球明星耳熟能详,而且有些男生还在课外自组篮球队、篮球赛;而有的项目如长跑,虽然是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也是学生所惧怕的项目.体育教师的难处在于:体育课不能没有“乐”,而体育课的目的也不能只是追求“乐”,为了学生的“乐”放弃那些学生不喜欢的项目.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只有好好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才能把学生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变成喜欢的项目.《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1期上刊登了耐久跑趣味练习[3]和耐久跑教学小窍门[4]的文章,笔者照此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有兴趣了,都能跑起来了,都能出汗了,生理负荷量也自然达到了要求,心理上也产生了满足感、成就感.这时,生理的“苦”与心理的“乐”是对立统一的,“苦”中自有“乐”,“乐”在吃“苦”中.学生在体育课中吃不到“苦”,也就体会不到“乐”.

在教学中,教师对待身体素质差、模仿能力差的体育“困生”要有爱心、耐心和决心.在前滚翻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开始时积极性很高,但当他学不会时,就有点泄气,不感兴趣了.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改变教学手段,采取适当的辅助教学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如有的学生翻不过去的原因是不能很好地低头,就在他的下颌放一个乒乓球,与胸部夹紧,在前滚翻时看谁能不让乒乓球掉下来;再如,有的学生两腿总是不能并拢,在练习时就让他(她)的两个膝关节之间夹紧一张硬板纸,看谁能在翻的时候不让硬板纸掉下来.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也能使这些体育的“困生”尽快掌握前滚翻的动作技术,动作学会了,有了成就感,学生也就“乐”了.如果学生学了半天,什么都没有学会,毫无成就感,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喜悦,也不可能有什么稳定的体育学习兴趣.学生没有学会,当然也就没有“乐”.在“会”的基础上,老师再及时组织他们进行比赛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前滚翻翻得好的学生的表演,这样,学生会你追我赶,前滚翻的技术会越学越好,动作会越来越漂亮,学习的气氛也会越来越浓厚,真是其“乐”无穷.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不要随意训斥学生,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体育课上难免会有学生不遵守纪律,不好好练习的现象,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要无碍大局,不要与学生发生争执、冲突,可以在下课后与学生沟通,以理服人,把体育课上发生不愉快的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体育课能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4 结 语

“汗”、“会”、“乐”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出“汗”了,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增强,就能较快地掌握运动技术,给“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学到老师教给的运动技术,在体育活动中就能发挥自如,运动技能也不断提高,有了成功的感觉,也就把“会”转化成“乐”;而“乐”又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前提,学生“乐”了,上体育课有精神了,积极性高了,自然能促进“汗”与“会”.

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体育教师要像一个雕刻家,把学生的身体雕刻成健美的躯体;像一个绣花女,把学生绣成一朵美丽的鲜花;像一个园艺家,把学生修剪成一盆引人注目的盆景,这样,体育就能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最爱.

[1] 王步标. 运动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 马新山. 耐久跑趣味练习[J]. 中国学校体育,2008(1):52.

[4] 缪小琴. 耐久跑教学小窍门[J]. 中国学校体育,2008(1):53.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负荷
体育课
防止过负荷时距离保护误动新判据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负荷跟踪运行下反应堆一回路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Savitzky-Golay在含冲击负荷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