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节能与企业社会责任

2011-08-15 00:45广东省节能监察中心
上海节能 2011年8期
关键词:能源企业

广东省节能监察中心 陈 健

1 引言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文明其本质是一场能源革命,是化石能源取代植物能源成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根本基础。然而,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大量使用不仅带来严重的局部环境问题,而且由于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世界各国纷纷把节能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从“十一五”开始,将节能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建立了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重点企业,实行节能目标考核问责制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付出艰辛努力,取得了“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9.06%的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条件出现了许多变化[1],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16%约束性指标的任务艰巨,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主体尤其是工业企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作用。

2 对节能的科学认识

2.1 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战略

能源是一切物质财富生产的物质动力源泉。201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由于能源消费结构煤炭比重较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偏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总量的25%[2];对内面临着能源供应、区域环境保护的压力,对外面临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但是,当前我国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城市化率不到50%,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不到发达国家的10%[3],未来10年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条件,需要靠消耗能源来实现,今后一段时间,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为保持未来能源供需平衡,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战略[4]。

2.2 依靠科学用能提高效率

所谓“科学用能”,就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一是通过“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方式,不断提高能源及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资源代价;二是通过解决能源与环境的协调相容问题,把能源转换过程与物质转换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注重控制污染物的形成、迁移与转化,将能源转换利用过程与分离、回收污染物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降低甚至避免分离过程额外的能量消耗,实现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分离、回收污染物;三是转变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发展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模式,实现资源再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和“废能”[5]。

2.3 抑制不合理能源需求

2009年,我国人均能耗为1.62吨标准油,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大约差一倍,但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却高达每万元美元4.36吨标准煤,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是10倍。从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0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的比重分别为2.0%、73%、14%和11%,扣除第三产业中为居民生活服务的比重,大约85%左右的能源用于生产[6]。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都在50%以下。对于直接用于人民生活的能源服务,现阶段仍然是要继续扩大,但也有一个高效和避免奢侈浪费的问题,必须确立“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思想。对于生产能源消费,要提高单位能源消费创造的国民收入,降低单位GDP能耗,工业依然是节能的重中之重。

从发达国家能源经济效率变化的历史数据看,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过程时,的确有一个能源强度提高的过程。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能源强度将进入峰值期,并进一步进入下降期。同时,越是后来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国家,能源强度上升的峰值高度比较早期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有明显下降,不少国家的峰值强度还明显低于先行国家当时的强度水平,并不需要大大超过先行国家的当前能源强度水平。我国进入工业化过程已经有50多年,尽管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但目前我国高能耗产业已进入饱和期,可以满足相当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求。现有产能可满足每年完成25亿~30亿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10万公里公路、7000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铁路、1500公里高速铁路和改建新建20个机场,已经超出合理建设规模的需求[7]。继续依靠扩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方式无力为继。当前,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步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提供了比先发国家更有利的技术条件。以适度的能源消费增长实现工业化是切实可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必须得到抑制。

3 科学节能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政府、市场(企业)和全社会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上的。科学的节能体系必须汇集政府、企业和社会这三股力量,其中政府要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提升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建立税收、信贷、金融等推进节能的长效机制;全社会要形成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生活、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1 节能降耗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和多维度的较量。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高水平的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和有效的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用能的70%以上,是节能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为确保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将会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和行政力量,改变市场竞争的规则。企业必须通过节能降耗来占据有利地位,争取政策支持;如果不能融入其中,就意味着将没有生存的空间[8]。“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地方政府来讲,有限的能源当然要优先支持单位增加值能耗低的行业和项目;对于同类项目,能源供应优先满足能源效率高的企业。而对能效超限额或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进一步压缩其盈利和生存空间。节能降耗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2 节能是企业提高效益的现实途径

对工业企业而言,能源是动力,是血液,同时也构成了重要的生产成本。广东省2010年175家省监管工业企业能源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为31%;从分行业来看,石化行业最高,超过90%,电力行业为78.4%,水泥行业为62.7%,玻璃行业为42.34%、陶瓷行业为36.64%、钢铁行业为20.69%,化工行业为20.78%、纺织行业为10.95%、造纸行业为7.82%。随着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能源资源消费将会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全球在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价格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由于可再生能源短期内还不能充当能源供应的主力,化石能源需求仍将增加,价格将保持较高价位,加强节能增效,是企业当前及长远提高效益的现实途径。

3.3 节能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贸易规则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打破了国际社会的传统利益格局和调整机制,加剧了社会矛盾,企业与政府和社会出现了强烈互动,企业作为主要社会主体的重要功能被大大释放。同时社会和政府对企业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强。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为创造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而努力。企业在消耗能源资源的同时,应该以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和奉献社会,加大节能降耗投入,促进节能技术进步,这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4 关于企业科学节能的几点建议

4.1 充分认识科学节能的战略意义

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推进节能降耗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节能低碳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将碳排放问题上升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高度,已经成为全世界大部分企业的共识。除了配合国家政策和各贸易伙伴国相关条约及法规外,企业更应当将节能低碳发展策略应用于业务经营中并不断推动创新。

4.2 制订科学规划与节能目标

节能降耗虽然给企业带来压力,但政府的各项激励和扶持政策,也给企业提供了内在动力。当前,企业应把节能降耗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满足国家和地区强制性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节能目标,科学规划节能工作,以此获得政府在技术、资金、税收和信贷方面更多的支持,提高自身用能效率,使节能作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4.3 重视节能科学管理

由于各个企业情况不同,在管理、工艺、设备方面的潜力各不相同,实现节能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也不相同,但是科学管理是基础。从“十一五”节能考核和现场监察情况看,大部分企业的节能管理有所提高,但与《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5587-2008)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能源消耗定额管理、节能奖惩、能效对标等工作都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4.4 加快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无止境,一方面,企业要加快淘汰高耗能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时刻关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并及时将之转化为生产方式利用;另一方面,要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5 切实加强能力建设

能源计量是节能的基础工作,各企业要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导则》(GB/T17167-2006)规定配备和管理计量器具。要建设统计、分析系统,加强对员工的节能培训和宣传,使节能理念深入人心,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1]周宏春.“十二五”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J]. 理论视野,2010,(08):27-33

[2]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full report 2011[R].London,Pure Print Group Limited,2011

[3]戴彦德.中国“十一五”节能成效与“十二五”节能展望.中国煤炭,2010,(10):5-10.

[4]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03):345-359

[5]徐建中.我国能源利用状况和科学用能对策的思考[J].中国能源,2008,(04):.41-45

[6]周大地.节能优先能源战略的经济学讨论[J].中国工程科学, 2011,13(06):11-18.

[7]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黎友焕,赵景锋.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发展方式变革[J].商业时代,2007,(09):64-65.

猜你喜欢
能源企业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