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再思考

2011-08-15 00:48曾保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危机辅导员心理

曾保春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广州510631)

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再思考

曾保春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广州510631)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当前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不再是个别现象,应当得到关注和引起重视。对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也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但在实践中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再思考。

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渐向大众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随之出现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大学生自主择业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等,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倍感压力。另外,由于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冲突,使得一些原本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陷入了心理危机[1]。可能因此引发的危害自身健康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受到学校、教师、社会与家长们的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来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心理危机干预:干预什么

一般认为,危机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和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困难[2]。除非及时缓解,否则危机会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危机发生时,个体可能会作出三种反应:(1)能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并在这个经历中获得经验。(2)当事人当时虽然能度过这境遇,但只是将有害的后果排斥到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外,因为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危机的后果会不时表现出来。(3)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出现时,便开始心理崩溃,需提供立即的、强有力的帮助,否则难以继续正常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以上关于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显然,高校里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由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精神卫生工作者、校医院的相关医生等)完成,纵然加上保卫处的工作人员,似乎也难以让高校辅导员参与进来。然而,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园里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的老师,扮演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良好学风的营造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者”、“心理疏导者”、“科技文化及社团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促进者”等角色,在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中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角色[3]。如果仔细分析当前大学校园里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干预什么,大学生常见的危机源是什么,我们会发现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布拉默(Brammer)的应用危机理论指出,危机包括三个方面:(1)境遇性危机;(2)存在的危机;(3)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是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如交通意外、被强暴、突然失业等,这些危机的特点是随机的、突然的、震撼的、强烈的、灾难性的。存在的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的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与焦虑。这种危机可能基于现实,比如一个40岁的人没做过有意义的事;可能基于后悔,如50岁才觉察不应当不结婚;也可能基于压倒性的持续性的感觉,如60岁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发展性危机指的是正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变化或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发生在进入大学、大学毕业、退休等时段,所有的发展性危机均是独特的,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评价和处理它。

应该说,发展性危机是正常的,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碰到。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要完成不同的成长任务,大学生在正常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因为环境的变化容易遇上困难或挫折而导致一些异常反应,如果这些潜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早干预,便会产生压力,慢慢导致心理失衡,并由此带来情绪、认知、行为、人际交往甚至生理上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遭遇成长中的问题,如新生入学不适应、目标缺失、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学业适应困难、不能正常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获得奖学金、性问题、人际交往困难等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由于这种危机是慢性的并呈弥漫性的特点,很容易被忽视。而忽视发展性危机带来的问题极易引发各类矛盾,直接导致校园危机[4]。显然,在发展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心理危机干预时心理危机是否已经发生,可以分为预防性危机干预和补救性危机干预。预防性干预是指在危机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它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建立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应该包括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也应该包括对心理基本健康的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即应该首先是对全体学生的干预,其次才是重点关注校园内有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顾名思义,补救性危机干预就是指学生已经进入了心理危机状态,心理健康已经受到威胁后,再对其进行补救和矫治。当前不少心理危机干预其实只是停留在补救性的危机干预,注重的是危机发生后的处理过程和善后工作,关心事件对学校声誉的影响以及经济补偿、财务分担、教育管理、社会安全等问题。在尊重人性、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预防性的心理危机干预,遵循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根本,最大程度上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正如我们与其花钱花时间去治疗疾病,倒不如在生病之前更加关注健康。不难看出,对学生进行预防性的危机干预工作,辅导员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

二、心理危机干预:如何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直接,关系最密切,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干预主要通过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步骤进行。

(一)预防教育

预防教育在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能在源头上尽可能杜绝心理危机的出现。(1)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针对广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各种问题如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学习问题等开展教育。(2)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日活动、特色班会、团体心理训练等,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融洽同学间的关系。(4)辅导员应该尽可能地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完善师生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帮助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在学业上做学生的导师,在生活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正成为与学生最亲密的老师。

这个过程要求辅导员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在思想、心理上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辅导员要成为学生思想与行为上学习、效法的榜样,在工作上真实可信,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其行为上的示范作用往往比语言的说教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早期预警

早期预警直接影响到辅导员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1)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汇报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2)院(系)发现学生原有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迅速上报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时要及时转介。(3)院(系)应动员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家人、朋友对其多一些关爱与理解,必要时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

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各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扮演一个疾病发现者的角色[5]。不一定要有很强的辅导和治疗能力,但应该有转介的意识和习惯。

(三)危机干预

这个阶段是整个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尽管我们不希望出现这个阶段。(1)当学生因心理危机出现有自杀、自残等事件时,辅导员在闻讯后应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同时报告相关部门。(2)经相关专业医疗机构或专家组确认有严重心理危机者,辅导员应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并对学生作休学处理,由家长将学生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应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对于出现危机事故的学生在医院接受救治期间,也应指派人员协助保卫人员根据医院要求在病房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6]。(3)对心理问题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可监护其到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

在这个关键环节中,辅导员应该专心于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和冷静的思维来感化当事者,扮演好一个有效的参与者角色,同时积极配合和协助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四)后期跟踪

后期跟踪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巩固环节,有利于避免心理危机的复发。(1)辅导员应帮助由于心理危机得到缓解而复学的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其他同学更加主动、积极与之接触。(2)对于那些因为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安排(兼职)班主任、学生骨干、该生室友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应对预案,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7]。

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作为危机干预的善后者,应从关心爱护这些学生入手,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在与他们的平等对话、交流过程中展现出自己成熟、健康、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学生往往会被辅导员的强大人格力量所吸引,且在不知不觉中激励自己向榜样靠拢,逐渐对辅导员敞开心扉,从而在情感上认同、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8]。

三、心理危机干预视阈下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身兼数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相应地,对其业务素质上也提出了各种要求。尤其是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更是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健康和谐的人格,真诚助人的理念以及细致入微的精神。因此,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来看,辅导员必须要符合“四种素质要求”。

(一)真诚助人意识

辅导员必须强化“学生为本、学生至上”的观念,牢固树立“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观点,用父母之心、兄弟之情、师生之爱去呵护学生,用一团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使辅导员成为一块磁铁将学生吸引和凝聚在自己的周围。

辅导员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才能真正从预防的角度去尽可能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首先,要做好面上的工作。要把学生当做是朋友而不是斗争对象,把学生当做是服务对象而不仅仅是管理的对象,弱化辅导员工作的机械化,代之以人性化的增强。其次,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工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越来越多,辅导员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当做大事来抓,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扫除其心灵成长的各种障碍。

(二)细致工作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格罗布认为,青年期自杀的最大预兆是“严重的、长期的心理能力丧失”。这种心理能力的丧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为中。辅导员在早期危机预警中要有细致入微的意识,对问题学生保持高度的敏锐性,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的萌芽,防范于未然[9]。

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心理距离最近的老师。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辅导员要学会从各种细微处去鉴别这些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未雨时绸缪,做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干预。

(三)专业学习理念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专业性的工作,必须把握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质才可能科学地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仅仅凭真诚和热情是不够的,甚至也许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在当前形势下,辅导员要面对大量的学生,应对因人而异的各种问题,而且很多情况下是新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树立专业学习的理念,强化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专业素质。

要提高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动性和专业性,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二是了解整个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明确各种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和不同人员在危机干预中的职责,发挥自身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耐心跟进策略

解除心理危机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危机干预工作后,出于对学生负责的需要,辅导员应当在心理疏导之后继续跟进观察学生,了解该学生对他所遭遇的危机的看法,或者通过提一些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世界观,慢慢地端正学生的心态,逐步地引导他,使其心理疾病慢慢痊愈。

心理危机的彻底解除是一个缓慢乃至反复的过程,辅导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接受学生心理转变的缓慢过程,包容偶尔出现的反复甚至是倒行[10]。欲速则不达,辅导员的心态摆正了,各种引导和跟进工作做足了,学生的心理危机很可能就在细无声处消失了。

[1]宋清华.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41-43.

[2]邱鸿钟,梁瑞琼,等.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3]曾保春.高校组织再造视阈下的辅导员角色定位[J].煤炭高等教育,2009,(11):63-64.

[4]徐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逻辑与盲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01-105.

[5]沈文青,刘启辉.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82-84.

[6]韦志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80-83.

[7]隋长羽.浅析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0,(8):72-73.

[8]曾保春.基于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适应人格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72-74.

[9]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1):131-133.

[10][美]詹姆斯.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季建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0.

G645.8

A

1001-7836(2011)06-0105-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6.044

2011-04-06

曾保春(1976-),男,江西赣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危机辅导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