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斯金艺术美学思想的人文道德体现

2011-08-15 00:52刘凤萍
关键词:崇高美学美的

刘凤萍

(西华县教师进修学校中文组,河南周口466600)

论罗斯金艺术美学思想的人文道德体现

刘凤萍

(西华县教师进修学校中文组,河南周口466600)

罗斯金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批评家。他提倡道德美,认为艺术能够规范社会道德和促进社会改革。本文从代表他艺术美学思想的三个

:典型美、重大美和崇高出发,来论述他的艺术美学思想和人文道德的关系。

典型美;重大美;崇高;人文道德

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著名的作家、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社会的改革家,在英国有“美的使者”之称长达40年。他的著作有39卷之巨,涉及文学、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罗斯金是当时最伟大的批评家,他从艺术出发,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忠告、建议和劝戒,对当时以及后来美学乃至社会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在艺术史上还没有哪位评论家像罗斯金那样使我们久读不忘,也没有哪位评论家具有他那样的广泛影响。”[1]P145

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对世人虽影响巨大,但他并没有独立论述美学的著作,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许多论艺术和建筑的著作中。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通过对艺术、文学、建筑等的关注达到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关注之目的。在提倡道德美的前提下,罗斯金确立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美学思想。罗斯金的艺术美学思想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想,他提倡道德美,认为艺术能够规范社会道德和促进社会改革。在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典型美”、“重大美”,并对“崇高”这一美学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解释。重读罗斯金,我们会发现他的许多建议和忠告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意义。

本文从代表他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词:典型美、重大美和崇高出发,来论述他的艺术美学思想和人文道德的关系。

一、重大美和典型美的道德关联

罗斯金认为“艺术”具有“道德教导功能”,他一生都在为“美”而战斗,强调艺术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罗斯金认为伟大的艺术首先应是道德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领悟如何去过一种健康的生活,从而赋予审美一种理智的、道德的功利性。在艺术美学中,罗斯金比较看重视觉艺术的作用,他认为视觉艺术凝聚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其中蕴藏着真理。而视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人类的情感共鸣,使人的道德情操得到洗礼。罗斯金强调“道德感知”对于认识自然美、艺术美的重要性,认为“道德知觉”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满足,是因为它符合了人类纯洁、完满的自然天性。由于他的艺术美学思想受到宗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画家同时应是“传教士”,应对人的生活、思想施加影响。

罗斯金十分强调艺术美学的道德情感和情感共鸣,他提出的“重大美”和“典型美”是他道德美学思想的重要展现。“重大美”(vital beauty)则主要指生命物体的美,强调主观的状态和接受者的情感因素。“典型美”(typical beauty)则强调美的物体客观存在的特性。

罗斯金认为“重大美”表达的是生命物体的精神、心理和生命力,是由上帝所赋予的。关于“重大美”罗斯金还写道:“在整个有机世界里,每一个生命物体处于完美的状态时,便会呈现出某种幸福的迹象;就他们的本性、欲望、提供营养的方式、习惯和死亡等来看,这种幸福感是某种道德倾向和原则的表现。我们对那些生命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幸福会感到强烈的同情,不管这种同情是出于内心还是表面上的,我们会立即发现,我们从那些幸福中所得到的快乐激励着我们去观赏那些最幸福的,因而也是最令人愉快的物体。而当我们用正确的道德观去领略那些愉快时,这其中就有我说的那种美学理论的实现。我把这种理论归结为典型美,但是只有依靠重大美,这些完美的状态才能达到。”[2]

博克等人的对审美主体研究的成果对罗斯金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罗斯金避免了过多地强调审美主体的生理反应,转而注重由高尚的情感而引发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审美。无利害的快乐是罗斯金“重大美”中的重要概念。罗斯金把美看成是无利害的快乐的一种情感表达,或者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品质。既然“同情”是“参与”另一个人的情感,既然幸福是一种或多种快乐的感受,那么,由“同情”而产生的无利害的快乐就是美的。因此,“重大美”的核心概念“幸福”就是指另一个人的快乐被观察者通过同情和感知无利害地分享,也就是说,审美主体的情感进入另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使他人的快乐变成自己可以享受的快乐。

典型美的理论发端于罗斯金本人对绘画艺术及其想象力的思索,起源于强调绘画质量与优美的思想观念。正如“重大美”表达的是生命物体的精神、心理和生命力,是由上帝赋予的。而“典型美”是上帝的本质在宇宙万物中的呈现。两种美可以互相影响,也可以互相转换。总之,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所体现出来的美,罗斯金在此都强调了其中的高尚、谐和的道德之美。与博克相比,罗斯金更加强调美学对社会的影响,美学对人类心灵的感化和教化的作用。虽然博克的美学理论在美学研究领域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罗斯金作为英国19世纪的思想家、道德家和艺术批评家,他的视野似乎要比博克宽广得多,他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道德完善等的关怀,在今天看来则更加具有现代意义。

二、“崇高”的道德

罗斯金对美学的另一贡献就是他对“崇高”做出了新的解释。在《现代画家》里,罗斯金提出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分析和展示美和崇高的感情特性。他详察每一种风景的独特特点,展现上帝在世间万物上的“烙印”,可见罗斯金将“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提高,并将艺术欣赏与宗教感知联系了起来;最后的任务是发现“这一切对人脑和人心的影响,展示艺术的道德功能和目标,证明其在思想中应有的地位和对我们所有人生命的影响,赋予艺术家以传道者(着重号为引者加)的身份,在普通人心目中点燃传道这样的职能所应得的尊重。”(《现代画家》英文41节)罗斯金提倡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和爱的社会关系、反对不公平竞争等思想即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他认为“在恐惧的痛苦中没有崇高”,因为“痛苦在本质上并不崇高,对痛苦、恐惧的思考才是崇高的,因为它们可以激发同情、刚毅,可以净化心灵,使一切卑俗的思想成为不可能”。[3]

还应该注意的是,博克更加强调审美主体的生理反应,而罗斯金则强调心智而不是肉体的反应。罗斯金所关心的是社会的审美,而博克则更注重个体的审美;在对博克的定义作出评价时,罗斯金实则是突破了博克的关于“崇高”这一定义的局限性,溶入了更多人文的和道德的关怀。

在描写大自然中的神性给人的审美享受和灵魂的启迪时,罗斯金与浪漫主义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审美主体的感受和审美过程中审美客体对主体引发的道德思考。也就是说,与西方古典美学家不同的是,罗斯金主要不是在探讨美的客体本身为什么美,而是更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这一点与博克在探讨美的论点时有非常相似之处。

由于在审美中对道德功利性的关注,使罗斯金转向关注人群社会,进而展开对社会丑陋的抨击。在他的作品中他提出了自己的伦理主张和经济主张。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原则是违反人性的;他反对英国的维护剥削制度的立法,认为劳资间的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资本家不应榨取工人的血汗;他还认为机械技艺的发展扼杀了工人的主动性;他把中世纪手工业劳动加以理想化,主张回到古老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他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作品,否定文艺复兴的现世的和肉欲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观同他的社会观是一致的。总之,他认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于丑恶,没有艺术,没有美。罗斯金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环境十分不满,他想通过艺术改变影响当时的社会。他强调艺术对社会的反作用,希望通过艺术改造当时的社会现状,他认为艺术能够“展示真理”、进行“道德教导”实现。他相信,伟大艺术是伟大心灵创造出来的,而培养伟大心灵的土壤则是健全的社会。伟大的艺术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艺术脱离不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人,那些所谓只为艺术而创作的艺术是不会永久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有那样才能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艺术。罗?斯金主张:“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真正的效益,而艺术的首要目的是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光明,使自己的人民变得美好。”[4]P158-59艺术家担负着改造社会教育人民的责任。如果艺术的发展是以牺牲人民大众的美好德行为前提,那么艺术存在的意义何在?从罗斯金对社会的批评中可以看出,他是把伦理作为美的前提的。他对拜金主义的批判,对工业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的批判等都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常相似。

三、罗斯金人文道德的局限性

但必须注意的是,罗斯金曾是一位虔诚的福音派教徒,在研究罗斯金的艺术思想的时候,我们难以回避宗教思想对其艺术思想的影响。罗斯金从童年起由于受其母亲的影响养成了每天诵读《圣经》的习惯,虽然曾一度对《圣经》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但是英文版《圣经》诗意的表达方式一直影响着罗斯金,上帝在罗斯金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另外,罗斯金深受赖尔的影响,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堕落”。他认为,人类本性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没有受到“堕落”的影响。与其说人类是上帝的子民,不如说人类是邪恶的后代。那么,人类邪恶的心灵如何能感受到美,体会到美中蕴含的宗教、道德价值?罗斯金相信上帝的救赎是人类脱离邪恶的惟一办法,他认为只有从上帝那里得到帮助,使自己内心充满上帝的光辉,才能逃脱邪恶的引诱。与此一脉相承的是,他也认为能够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艺术必须像宗教一样,充满了上帝的光芒,体现“神”的秩序,而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伟大的“布道者”,是上帝委派到人间传播上帝意志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福音派宗教信仰对罗斯金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渗透到了罗斯金的个人生活中,他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禁欲主义色彩,比如,在他与已婚7年的妻子离婚时,他与妻子依然是“童男贞女”。[5]P646

罗斯金的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美学思想,福音派教义左右了他观看世界的方式,并在深层次上与其美学思想有理论上的联系。这种过于“崇高”,过于“纯洁”的思想难免会和现实社会有些脱节,并且这种过于崇尚上帝“神性”的道德美学观,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罗斯金作为英国19世纪的伟大的思想家、道德家和艺术批评家,他对艺术美学的这种“道德教导”观的认识,他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道德完善等的关怀,在今天看来则更加具有现代意义。

[1]戴维·希克瑞.拜读罗斯金[J].史与论,2000,(2).

[2]Landow,George P.The Aesthetic and Critical Theories of John Ruskin[M/O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http://www.victorianweb.org/authors/ruskin/atheories/contents.html.2005-05-15.

[3]Ruskin,John.Modern Painters[M/OL].London:G.Alleu Sunny Side,Orpington,1898.http://www.lancs.ac.uk/users/ruskin/empi/3rdedition/3a047.htm.2005-05-15.

[4]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美]H·M·卡伦,张超金,等译.艺术与自由[M].工人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崇高美学美的
盘中的意式美学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无名的崇高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