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2011-08-15 00:52叶亚丽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业郑州

叶亚丽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郑州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叶亚丽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目前郑州会展在场次、规模和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会展的特色化、品牌化等方面明显较弱;会展专业人才和城市承载力不足,会展与郑州文化、旅游资源缺乏良性互动等阻碍了郑州会展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了实现郑州中部会展之都的目标,必须培育利用郑州各种会展资源,改进思路,加快发展。

会展业;会展经济;会展旅游

一、郑州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其他会展城市的迅猛发展和会展业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越发凸显,2002年郑州规划开工建设新会展场馆并开始成立郑州市会展办。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会展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会展行业行政法规逐步完善,会展政策初具吸引力

郑州市在会展办成立以后,2009年4月30日发布《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郑州市会展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5月24日发布《郑州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专门制定了会展业的奖励基金,拿出1500万支持会展企业。目前郑州对无论是流动展还是本地新兴展览的支持力度都比较大。

此外,在重点展会的认证办法方面,2009年5月8日发布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重点支持展会实行认证的意见》,其中第四届中部太阳能产业博览会等10个展会获得郑州市2009年重点支持品牌展会的认证。此外,针对一些会展行业的统计办法,2009年5月24日发布了《郑州市会展业统计管理实施办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完善。全国的大型展会如:全国的制造业装备会,药品会、糖酒会、器械会等陆续到郑州举办,每年5万平方以上的全国性的展览会占的比例比较大。

(二)会展场次和规模越来越大

从2005年郑州市会展业开始了迅猛的发展,2007年,郑州市共举办规模展会93个,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24%;展览总面积1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全市展览面积首次超过100万平方米,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展览面积过百万的内陆城市之一。2008年全年郑州展览项目88个;展览面积117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5万平方米,其中3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面积合计为6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1%;1万平方米以下的展会面积为20.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7%。在2006~2008年的统计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数量呈上升趋势:2006年有15个,2007年有19个,2008年有33个。2008年全年的展会中,大个头展会已经开始唱主角。2009年举办展会达100场,总展览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10个,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5个。全年会展业拉动经济社会效益达100亿元。

(三)郑州会展业被广泛认同,知名度不断提高

郑州这几年会展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内外会展界的广泛认同,美誉度,在会展业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郑州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2005年度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会议中心等称号,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也与香港亚洲展览馆一起,被授予中国展馆新锐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于2010年7月24日在浙江义乌市举行,会议揭晓了2009~2010年度中国会展业大奖,郑州市荣耀当选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场馆,并确定2011年7月第七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在郑州举办。

二、郑州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会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

郑州会展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行业缺乏品牌企业和品牌会展,从而导致盲目办展、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举办会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缺乏品牌会展企业等现象发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目前,郑州已培育出了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世界武术传统大会等在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但是客观地说,没有一个真正能叫得响的代表郑州的品牌。与北京、上海、广州的会展品牌相比较,郑州自主品牌还很少,展览和会议的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具有地方产业依托和文化特色的品牌展会,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许多会展缺乏重点主题,特色不明显,缺少信息咨询和行业交流,影响了参展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二是展后服务意识缺乏,参展商得不到会展主办者提供的统计与分析资料,无法全面了解会展基本情况,影响会展的宣传效果;三是对海外推介郑州和河南的活动都比较少,影响国外厂商对郑州和河南的了解与参展。按国际惯例,整个展览海外展位须占20%左右才能以“国际”冠名,目前郑州举办的国际展览与此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会展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郑州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北京、上海、广州会展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直到2006年,河南财经学院在我省首家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今年我省第一届会展专业人才毕业踏入工作岗位。截至2008年,我省也仅增加了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中州大学等5所院校开设高职高专类会展专业,年招生规模为200多人,截止目前也仅培养约100个会展方向的大专层次毕业生。在专业人才培养师资方面也十分匮乏,现在主讲会展课程的老师主要有原来老师兼任,或者新进一些其他专业的年轻教师专攻会展课程,少量聘请会展行业人士作讲座。目前我省还没有一个会展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也没有在会展行业实战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匮乏,使会展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日常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同时也使学生在专业实习、模拟训练等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会展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三)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会展经济涉及服务、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以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部门,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郑州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需要。一方面展馆面积受到限制。郑州共拥有大中型专业展览场馆3个: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原国际博览中心、郑州贸易中心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05万平方米,其余两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此下,总体展览场馆难以完全满足会展要求。另一方面配套设施不足。一些宾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客房设施陈旧,缺乏因特网等先进通讯设施,难适应会展经济对设备较高的要求。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再者直通郑州的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新郑机场仅开通了郑州到香港、郑州到首尔、郑州到台北、郑州到曼谷、郑州到吉隆坡、郑州到香港6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郑州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郑州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道路狭窄,公交运力不足,道路积水严重,尤其是交通拥堵成为郑州市区的一大要害。基础设施的匮乏使一些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车辆停放困难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一些参展商因此对郑州会展望而却步。

(四)缺乏“古都”旅游形象支撑与旅游业良性互动不足

郑州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地处中原腹地,“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旅游景点100多处。早在3600多年前,商汤就在这里建都,是我国第一座有城垣和规划的城市。这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古都”旅游优势相当明显。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郑州并没有将“古都”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定位,没有将“古都”作为城市名片,郑州也一直没有古都的旅游形象。长久以来,人们谈起郑州旅游,无非是登封少林寺、新郑轩辕黄帝故里。这些古迹历史虽很悠久,但却都不真正在郑州市区,而是位于距郑州尚有数十公里的郊县。把这些拉进郑州旅游行列,实属郑州作为“古都”难以回避的尴尬。郑州缺乏“古都”文化旅游形象产品的开发,缺少有“古都”形象震撼力的旅游产品,使郑州旅游品牌效应低,减弱了旅游业对会展业的带动效应。

此外,郑州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缺乏相互依托、促进的良性互动。郑州的会展活动一直由经贸部门管理和经营,旅游部门介入较晚,许多旅游企业面对会展活动带来的巨大人流,往往滞后接待、被动受益,同时旅游部门在整体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者,目前会展业仍是多头管理,没有专业会展旅游管理机构来牵头,政府在组织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开展业务合作时存在很大困难。会展主办者在组织会展活动时往往全权承揽参展商的一切活动项目,但由于会展企业自身能力限制,往往导致企业资源分散,组织效率降低,既影响会展服务质量,又制约会展旅游规模经济的形成。

三、郑州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完善会展行业法律法规

为使郑州会展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郑州成为中部会展之都,政府应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放在为会展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统筹规划,宏观调控会展市场的发展方向。

对于目前郑州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说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该减少直接举办会展,多利用市场功能举办商业性会展;其次,要减少行政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入会展业。促进会展市场充分竞争和结构合理化;第三,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规则建立和市场监管上,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条件。政府要阶段性、有计划地对全市会展业进行会展经营管理培训,达到规范会展市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服务;第四,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在会展前、中、后期做好统计和跟踪调研工作,收集参会者和企业的要求、建议和反馈意见,强化会展业与其他行业的联动关系,真正实现对会展的前、中、后期有效管理。在展会结束后,应对企业进行追踪寻访和信息反馈,给来访的企业宾至如归的感觉,使后会展经济延续。

(二)结合郑州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树立郑州会展品牌

郑州结合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品牌,以此增强会展业的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和提升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建成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郑州中原文化底蕴丰厚、内涵深邃。既可以开发文化会展,也可以把“河南省经贸洽谈会”、“郑交会”等展会与中原五千年古老文化丰厚的底蕴相结合,在不影响会展正常进行的情况下,组织集体参观文物景点,举办庙会、中原风味饮食节等,使对中原文化有兴趣的参展商,在休闲中体会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郑州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此外,也可以在会展中引入特色景观,展示郑州特有的形象。鲁迅先生说过:越民族的东西就是越国际的东西。郑州要充分挖掘郑州文化产业优势,使之与会展业充分结合,全面提升郑州会展的的文化地位,优化郑州的会展内涵。

郑州旅游局可以牵头,联合郑州、洛阳、开封三地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成旅游集团,对此三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郑州、开封和洛阳的旅游业,借以提升郑州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促进三地会展业的发展。构建以郑州为核心,依托开封和洛阳两地,结合中原城市群的“一核、两地、多点”省内会展格局。在区域这一块,郑州可以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并联合西安、太原,济南、南京,武汉几个城市,来寻求郑州会展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中原的龙头作用。

(三)挖掘、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养会展实用型人才

在会展企业方面,郑州多数从业者是半路出家,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

完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协会教育的会展教育体系,加强与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或权威行业协会的合作,开展会展行业研究。同时要充分挖掘我省高校资源,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开设会展方面的课程教育,培育会展专业人才,在设立了会展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通过与会展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会展人才。政府应规范会展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会展业职业培训体系,制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含金量,培养专业化、多元化的会展专业人才;开展各式各样的人才培训项目,开设形式多样的会展经理培训课程。

(四)完善会展行业配套服务设施

高质量、高水平的会展活动需要一流的会展场馆和设施作支持。与国外会展城市相比,郑州场馆建设相形见绌。一般国外中小城市拥有展馆面积10~20万平方米,在知名展览城市德国汉诺威,最大的场馆面积达68万平方米。借鉴国外经验和未来发展需要,郑州应该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郑东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部会展之都”奠定场馆基础,兴建一批规模较大、档次高、技术含量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现代化会展场馆。要依靠科技内涵提高会展场馆设计与设备配套系统,建立会展网络。利用科学技术建立“郑州会展”、“郑州会展信息网”等网络,集合郑州会展展示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网络营销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逐步实现“数字会展”,打造出一个中部会展城市之都的形象,作为会展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重视服务在会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场馆设施、对外宣传、便利程度、过程安排及总体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服务取胜,为参展商提供优质服务,在参展商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展会的质量,增强会展城市的竞争力。

[1]夏静.会展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前景浅析[J].考试周刊,2010,(2).

[2]胡晓锋.郑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7).

[3]吕连琴.河南会展教育发展思路探析[J].决策探索,2009,(7).

[4]刘殿敏.加快河南会展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徐松云.借助郑州区位交通优势发展会展业[DB/OL].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2010-07-24

[6]杜俊义.论郑州旅游形象的定位[J].旅游经济,2008,(2).

猜你喜欢
会展经济会展业郑州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会展经济发展现状与风险管理分析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梦启郑州
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互动初探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如何发展海南会展业?
对中外会展经济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