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能力本位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1-08-15 00:52肖玉元樊君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肖玉元,樊君

(1.贵州财经学院组织部,贵州贵阳550004;2.贵州省总工会,贵州贵阳550001)

论能力本位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肖玉元1,樊君2

(1.贵州财经学院组织部,贵州贵阳550004;2.贵州省总工会,贵州贵阳550001)

能力本位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能力本位教育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而且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能力本位教育的途径有加强理论教育,树立正确人才观、学习先进典型,突出榜样作用、强化岗位训练,淡化权力意识等。

能力本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既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本文认为,能力本位教育是高校成才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必须加以重视和强化。

一、能力本位的基本内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营造的是一个能力社会,能力本位是相对于权力本位而言的,“能力本位”时代的到来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由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要求现代社会抛弃以“官本位”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念进而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要求人们必须凭能力进行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要一种反映其内在本质要求并作为其文化基础和文化支持的新文化,那就是确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新文化观。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能力本位”,其“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基石和核心目标”。[1]P82

具体而言,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一)能力是文化内容的核心;(二)能力是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和社会组织以及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得以围绕其旋转的中心;(三)能力本位论的精神实质,是指在强调每个人的创造、个性的充分发挥,在价值规范上,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己主义;(四)能力本位要求主体个人积极自觉地去挖掘其潜力,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其能力,努力培养和提高其能力;(五)能力本位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实现能力本位的条件。[2]

能力本位蕴涵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人的发展时,曾划分了三个阶段,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3]P104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是从历史的主体来界定历史的本质,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在历史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能力依赖。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的过分崇拜的消极影响,明确主张把人的创造能力作为未来社会中人的主导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最基本的原则,而能力发展就是自由王国中的目的本身,是人和社会追求的目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社会,这样的社会本质上要求确立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在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这一核心要素将让位于知识这一要素,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再主要是货币,而是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时代,进一步说,它是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本的时代。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能力本位教育的必要性

能力本位时代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当代大学生强化能力本位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其无论是对当代大学生还是对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调动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冲击着人们的旧观念,激发着人们的创造热情。但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权力本位观念,仍然极大地限制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顺口溜说:“有房有屋,不如有个好父母;努力能力,不如有权力;有能有绩,不如有人有关系。”这是“权本位”、“官本位”的封建腐朽观念在旧体制下的生动写照。权力本位的价值观给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的最大消极影响是抑制个人能力、创造个性和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当前,这种权利本位的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颇有地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少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忽视专业知识的训练而热衷于跑关系,并以此来设计今后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能力本位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明确认识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地位,从而从根本上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被推向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他们由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了“自己找婆家”,尤其是人才的“买方市场”的出现,给大学生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反思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我们发现,权利本位思想对众多大学生的就业职位选择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当前的“公务员”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陈旧,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例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工作,有正式的编制才算就业,或者希望进入有权力的政府机关部门工作等。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把责任怪罪于大学生本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能力本位教育,引导大学生择业观往正确的方面发展。只有让大学生树立起能力本位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工作岗位。

(三)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指明了航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因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就是科技进步和人才的竞争。我国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归根结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加强能力本位教育。只有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能力本位教育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能力本位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改变当代大学生旧的、与时代不相符合的“权利本位”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起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理论教育,树立正确人才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这种人才界定的观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诚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说品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和灵魂,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的才能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但是,人才的标准又不仅仅限于此,人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舍此就难以把工作做好”。[4]P19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教育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己任的思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安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应当教育学生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做大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练真功,掌握真本领。要使学生做到在政治上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专业上具有专博相济的知识,在能力上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先进典型,突出榜样作用

典型教育也叫做示范教育,通过典型的人和事物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思想问题的一种方法。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运用正面典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客观要求,富有感染性,往往会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在新闻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有关凭借自己的实力而获得成功的事例的报道层出不穷,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达到运用正面典型对大学生进行能力本位教育的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善于发现典型,所选择的典型需要具备真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之所以选择典型一定要真实是因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社会弄虚作假的现象也表现出反感的态度,不真实的典型也必定无法让广大学生信服。代表性主要指所选择的典型不是特例,而是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效仿的对象。时代性是指所选典型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其次,要正确对待典型,典型事迹的宣传应该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在典型宣传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掌握分寸,不能任意拔高。典型的宣传越真实贴切,越接近原型,才越有吸引力,才会使大学生愿意学、能够学。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利用杰出校友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每个学校都有着众多的通过自己实力而获取成功的杰出校友,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人事迹将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强化岗位训练,淡化权力意识

大学校园社团组织众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做一定的社会工作,应当是对他们进行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给他们的一种职位、一种待遇、一种特殊的权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被灌输了当干部就有特权的意识。因为只有当干部才说明你是好学生,你有能力。当了学生干部还可以享受到许多荣誉,可以评“三好”选先进,升学考试可以加分,毕业分配可以优先照顾。官本位的思想从小就被灌输,而且不断被强化。大学校园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对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地方,应当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同学能够在班集体中、各类社团组织和活动中担任工作,得到锻炼。让学生通过社会工作的锻炼,培养良好的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组织协调、团结配合,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做法强化了学生的“岗位锻炼”意识,淡化了学生当干部的权力意识,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锻炼提高能力,而不是追求享有权力和职位。

[1]韩庆祥.能力本位[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韩庆祥.能力本位论[J].中州学刊,1993,(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