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疆域”视野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2011-08-15 00:52黄海锋
关键词:疆域网民政治

黄海锋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罗定527200)

“虚拟疆域”视野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黄海锋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罗定527200)

互联网具有众多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特点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疆域”。它正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务必加强“虚拟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些不足:仅仅视网络为一个载体、教育对象狭义化、工作条块分割。因而,在“虚拟疆域”视野下重新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虚拟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08 年的“藏独分子骚乱及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和2009年的“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等事件发生后,互联网的影响力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这两件事中,我国“虚拟疆域”的主流言论是正面的且有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但若出现负面的、敌对的言论主流化,则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又如何在网络里发挥作用以维护我国的“虚拟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这需重新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一、虚拟疆域的安全与和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虚拟疆域,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特指集通迅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相对于现实物理疆土,它能使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信息等进行超越时空的传送。互联网呈现出众多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特点:信息的集合性、交往的平等性与多边性、网民信息选择的自主性。这样使得网络正渐渐消耗着现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一)虚拟世界正日益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群众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人数急速增长。在虚拟空间对网民德育工作则相对滞后。此外,网络的信息的集合性、交往的平等性和多边性、信息选择的自主性等特点使得各种思潮和势力在网络里公开和我们争夺人民群众。这种态势日益明显且影响力不容低估。

(二)各种低俗文化不断挑战主流正统文化的地位

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容易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网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发报的信息也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政审。这样,网络信息就难免会充积各种低俗的非科学的甚至是违法的反动的信息,如某某明星的艳照门事件、算命和“六合彩”等。这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格格不入,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三)影响青年的健康成长

我国第24次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网民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63.7%,这个群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年人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他们热情开放,追求平等自由;认同经济理性又有点自我;思想不稳定但可塑性强;喜欢跟着感觉走而容易随波逐流;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却又缺乏分别是非的能力。网络是青年人的网络,青年人又是还需教育引导的青年。在充斥着低俗文化、各种势力包括敌对意识形态活动频繁的网络里,青年网络有可能受到毒害而不能健康成长。

二、当前虚拟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目前,把与现实世界相对的“虚拟疆域”作为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来研究则并不多见。更多地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1]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免出现不足:

(一)只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当前,把网络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得到广泛认同。认为网络具有很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有的优点:“它的大众性、普及性、及时性,将社会、学校、家庭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连为一体。……把过去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社会性的、开放性的、快捷性的教育空间,使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有效结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教育模式。”[2]于是,大家把大量的德育内容放到网站,或通过即时通迅软件、BBS等工具来取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面对面的心灵沟通。不可否认,把网络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能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仅仅把网络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或者手段并不能真正完全地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局限为在校学生

现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大多把教育对像设定为学生,进而思考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下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国第21次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有69%的网民是在30岁以下,而学生占全部网民的比例只有28.8%,还有40.2%的青年并非在校学生,他们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对象。可以说,没能正确引导青年网民就不能有一个安全和谐的“虚拟疆域”,没能正确引导这40.2%的非在校生的青年网民,也不可能把那个28.8%的学生网民教育好。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为在校学生。

(三)显性教育有余而隐性教育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国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指导意见。全国宣传机构、学校纷纷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的探究,但还存在不足:显性教育有余而隐性教育不足。以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师生以电子邮件交流”和“利用QQ等即时通迅软件交流”等教育方式也受老师们欢迎,但这些只是穿上“网络”外衣的传统的显性教育。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是自由而自主的,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他们很少会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去阅读那些冷冰冰的而又在现实世界里经常听教师讲来讲去的信息。事实上这类型网页的点击率也不高。一些网站在近1年的时间里浏览量仅在2000~3000人(次),日均不足100人(次),更有一些网站年均浏览量达不到1000人(次)。[3]互动型的思想交流就相对乐观一点。

(四)教育主体多是自扫门前雪

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版,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的情况就在所难免。在现实中,教育对象由于时空的分割而成为相对“孤立”的群体,教育者可以只需少数群体。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管“别人瓦上霜”。但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这个虚拟空间没有彼此的界线,现实个体能自由获取信息。若络网思想政治教育还各自为政,德育成果很快就在各种思潮的涌动下消融。

以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说明,要做好网上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网络的特性,把网络作为一个与现实相对独立的疆域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增强虚拟疆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考

网络而有别于现实的世界,网民的行为表现也是与现实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网络仅仅作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手段、新的载体,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不至于让虚拟疆域里的思潮消融现实的德育成果而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知识教育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经完成了从工作经验到成为一门学科的跨越。一支人员数量可观、理论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奋斗在现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电脑日渐普及,网络由于其自主自由、即时迅速的特点迎合了青年网民挑战权威、追求自由和追求效率的心态而得到他们的青睐,使得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新途径。

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我们必须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又有别于传统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网络德育工作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漠;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网络特性、网络文化缺乏了解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这几个方面转变:一是要坚持网上网下教育并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二是要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特性;三是要学习网络法规,了解网络道德与文化。这样才能融进网络,了解和平等对待教育对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主动占领网络、参与网络的意识和行动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都有要占领网络阵地的意识,因而网络存在各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BBS、博客,但这些直观的占领,意义并不大。据我国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我国拥有的网站数量为306万个,数量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很快就淹没在浩如烟海的网页世界。此外,内容刻板、更新速度慢的思教网页本身就难以吸引青少年的“眼球”。

针对网络信息海量的这一特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采用抓“重点”的工作方法。目前我国拥有的网站网页虽然很多,但是青少年经常访问的网站网页数量还是有限的,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就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些网站有两类:一如新浪网、人民网、腾讯网等注意网民互动,网站配置有BBS和新闻反馈评论的热门网站;另就是专业做BBS的网站如天涯社区、学校里的BBS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只要主动参与进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确的“三观”引导网站的思潮,才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互联网世界。

(三)构建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这样的不足:“各个单位、学校的网站、主页各自为政,彼此缺少协调,整个舆论生态缺少总体设计。……尽管各自都能拿出一套经验,但也只是在相对小的环境里适用,或者是形式上的热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水平。”[4]因此,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务必完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各级教育部门主动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单位,给与指导意见,统一思想。他们才有主心骨,不至于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必要的时候给予物质支持,加强相关业务培训。只有这样才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共同研究网络,教育情报共享。要正确引导网络,就参与网络,深入网络把握当前的网络动态。在这点上,深圳市是个好榜样。他们安排专人关注网络,收集网络对深圳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分析后统一正面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那样,经常关注网络思潮,收集思想偏差进行分析。如果是地区性的则可自主进行网上引导即可;如果可能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甚至是全国性的思想问题,则可利用网络即时性特点通报上级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及早做好预警,将影响尽可能缩小。

3.关注重点,协同教育。网上的流言蜚语,一半是故意造谣,一半是对事情成因缺乏专业了解或者缺乏深度的理性分析。这些流言蜚语通过网络高速传播形成发酵状态后,就是一股杀伤力极强的洪流。要杜绝网络流言蜚语,净化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情报共享分析得出真相后,协同一致在青年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站、BBS系统实施正面的宣传,以此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导向力量去淹没这些网络流言。

[1]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2]郑婧,郑新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研究[J].理论导刊,2006,(9).

[3]李本成.与时俱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J].政治行政,2005,(8).

[4]陆俊,严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J].思想教育研究,2007,(9).

猜你喜欢
疆域网民政治
拓展生活的疆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试析辽朝的疆域观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疆域内所见的丝绸之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