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几点思考

2011-09-01 02:16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350003郑云清
地理教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文综卷试题考查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350003) 郑云清

与新课程实施相伴而行的地理新高考迄今已有5个年头了。到2011年,全国共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实行了新课程高考,共有四种模式,一是地理分场单科卷,如上海、海南、江苏;二是文综合场分单科卷,如天津;三是文综合场合卷,如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安徽;四是文综合场合卷并有选答题,如福建、山东、国家考试中心新课程卷。无论何种模式,各地高中地理新课程高考命题都努力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导向转变,呈现出新情境、重迁移、渐开放的命题新趋势。本文试图从情境材料与问题、设问方式、应答要求等方面,就如何改进地理高考命题作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情境材料与问题的选择

情境材料通常由文字材料与地图图表两部分组成。情境材料和问题内容的切合程度与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了考查目标的达成程度。

1.慎重选用高校地理科研论文或成果。为体现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各地高考试题常常大量选用地理专业刊物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的相关内容,作为试题的情境材料。但是,也常常由于选择不当,或因为超越中学要求范围,或因为是非典型特例,或因为尚无定论,而导致异议争论,降低了试题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也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因此,一定要选择有定论的普适性的研究成果,做必要改造以符合中学实际要求。如:2010年福建文综卷选择题第5、6题组,选用了某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微笑曲线模式图这一研究成果,意在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区域工业区位优势问题的能力。其中选择题第6题: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位置的城市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A.产品需求量大;B.交通便利;C.劳动力充足;D.土地租金低。选正确答案D的人数仅为10%左右,而多达80%多的考生却选择劳动力充足选项(如下表),原因就是因为其要求与高中阶段工业区位因素要求不相符,而且没有更充分的背景材料让考生做出新思考、新判断,导致选项设置失败。

选项 A B C D选答人数 6643 2279 85350 11128

2.适当选用符合通例通法的情境问题。我们不应排除学生共同熟悉的学习生活常遇的情境问题,可以是老情境新问题,即情境熟悉,但切入的角度不同,思考的问题不同;也可以是新情境老问题,即问题熟悉,但发生背景不同,具体区域不同。如: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33题(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藉从业人员返乡创业原因。飞机产业(新技术产业)区位分析是老问题,但具体到上海是新区域新情境;而安徽作为上海部分制造业主要迁移地之一,是该省考生所熟悉的省情内容,是老情境,但在沪皖藉从业人员返乡创业原因是新问题。回答上述两小题所需主干性知识都是符合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通例通法的内容。

3.合理选用全新的情境问题。如果真正属于新情境新问题的试题,对考生而言是难度最大的题目类型,实践证明,其实测的难度往往远远超过预估难度。因此,对于列入新情境新问题立意的试题命制,一定要有充分的背景材料,以体现公平性,而且考查的能力层次应该是较高层次,即难在该难的考查点上,以保证选拔性和考试效益。如:2011年福建文综卷选择题第1题,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效果微弱,后坡改平后,效果显著。开始增肥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由于学生对此类问题情境完全没有经验和概念,因此,虽然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失分率很高,大大超过预估难度。

4.有重点地呈现多元情境材料。现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考尽可能多的内容,通常的作法是所提供的情境材料基本上都是经过命题教师千锤百炼,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地理教师日常教学所要进行能力培养的方向,不再培养学生真正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而是一步到位直接建立起不用思考选择的信息材料与问题之间的意义链接就行,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失去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因此,我们应该有重点地选择一定题量的试题,给予超量多元的情境材料,以考查学生必要的根据问题解决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设问方式

设问方式通常由前置条件、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条件构成,其中行为动词集中体现了试题考查的能力要求层次类型。

1.框架式宏观问题。更多考查的是记忆力,而如果是课标未具体要求的理论框架,则很有可能导致信度和区分度问题,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如:2011全国老课程卷第36题(1)简述恒河三角洲气候特征;(2)简析恒河三角洲地形特征;(3)说明黄麻生产有利水文条件;(4)分析加尔各答市发展麻纺业有利条件。上述4个小题全部是直白的直接套用知识框架的题目类型,考查层次太低。又如:2009年福建文综卷第37题(3)说明委内瑞拉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由于课标没有农田灌溉系统概念要求,因此绝大部分考生都无法从蓄、引灌、排这三个方面完整答题,得分率很低。

2.指向性具体问题。如果是指向性明确的诸如主导因素具体分析评价的问题,考查的主要是思维过程,如何明晰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如何综合分析、抽象概括、预测评价。如:2011山东卷第25题(1)与旧金山相比,R地气温有何特点,指出其影响因素;(2)根据内华达山脉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降水大小,说明理由;(3)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大盐湖由淡变咸原因。上述三小题问题具体,不再是气候特征、水文特征等的宏观提问,而是直接切入二级细节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的比较与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区分度高。

3.多层次综合问题。综合题问题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内容的逻辑递进,还要考虑能力的层次递进,特别要指出的是低能力层次虽然不是考查重点,但也不是都不能考,主干的重要的知识技能不要刻意去回避。如:2011全国新课程文综卷第36题(1)简述新加坡气候特征;而2011福建文综卷第37题综合题,四小题全部是原因分析的问题,没有一题较低层次问题,能力结构失调。

4.选择性举例问题。由于新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可迁移、可运用的知识,对很多具体事实性知识一般不作硬性要求。因此,涉及到课标没有限定要求的区域或内容,应以举例方式设问为妥,以保证课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如:2011全国新课程卷第37题(2)分析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图,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总部的优势条件。按中国区域地理新课标,基本上已不要求掌握特定城市与区域特征,因此,为适应这种选择性学习要求,我们命题时应尽量避免因考生地理知识背景不同而影响其作答,也要尽量避免因考生超纲掌握有关区域地理知识而有利于其作答,否则,在产生不公的同时,无形中鼓励并加重学生不应有的课业负担。

三、应答要求

应答要求集中体现了试题考查的能力层次要求程度,直接影响了试题的最终难度,对学校日常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

1.全面性问题。对框架式宏观问题,我们通常要求列点的全面甚于要点的阐述,面面俱到采分点式的评价,导致我们教学要求的机械与肤浅。对于要点离散的宏观问题应该尽可能遵循国际测量学界通用的3/4或2/3原则来判定满分率。如:2011福建文综卷第37题(4)题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影响,就要求所有自然要素的分析,并按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诸要素列点得分,这道题目全体考生得分率都很低,区分度不理想。

2.层次性问题。任何区域特征诸要素、任何事物现象诸因素都不是简单拼盘,它们都有各自的主次之分,因此,我们对应答要求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主次要素、因素的赋分应该要有不同的权重,且意思相同给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如:广东卷第36题(4)意大利自然资源较贫乏,但那不勒斯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发达,简析其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5)20世纪60年代,巴黎产业人口高度集中,法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分析可能采取的措施。这两道题目均采用了分主次原因或措施给分的作法,那不勒斯重工业发达原因参考答案是:①多港口;②海运廉价;③较高技术等,评分细则中规定前两点毎点2分,后一点及其它合理答案共2分。实施均衡化可能措施的参考答案是:①实施产业转移;②建设卫星城市;③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④扶持周边地区发展;⑤引导人口外迁,评分细则中规定前三点必答每点2分,后两点中任一点或其它合理答案共2分。

3.逻辑性问题。对于阐释性、探讨性、论证性的综合问题的应答要求,我们不应仅仅只是采分点评分,而应该要给逻辑性要求以必要的赋分,整个答案陈述“因果联系准确、前后逻辑一致”可占10%-20%的分值。如:2011福建文综卷第37题(4)题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影响,虽然有部分考生运用原理分析了大部分自然要素变化状况,条理清晰、推理严密,但由于全面性不够,无法得高分,而部分无序列点的考生因罗列点多,得分却高得多,出现分数与能力倒挂现象。

4.开放性问题。出于考试的公平性与区分度的考虑,完全开放的问题应答不适合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特别是大规模选拔性纸笔测试。但是,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引导中学地理日常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旨在考查考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半开放性问题还是必要的,而且对应的要尽可能采用SOLO评分法。如:2011全国新课程卷第36题(3)除了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中提供了三种办法,①从邻国购水;②海水淡化;③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并要求符合该国实际情况,言之有理,论证充分,才能得满分。

猜你喜欢
文综卷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从一道高考选择题看学生思维问题——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0题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社会史研究范式与高考——以2016年高考三套全国文综卷第40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