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过程设计

2011-09-01 02:16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239000
地理教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外力作用岩石圈内力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239000) 刘 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的视频,并阅读下面材料:

新华社电(记者蓝建中)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11日发生该国有地震观测记录以来最高震级的里氏8.8级地震。日本专家认为,震中区域发生连锁反应,出现大范围多处断层错动,是此次巨震成因。

此次地震的能量相当于1995年里氏7.3级阪神大地震的约180倍。日本气象厅说,此次地震属逆断层型地震,在从岩手县到茨城县南北约400公里、东西约200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了断层错动。南北水平方向相互挤压力导致断层的上盘沿着断层面向上翘曲。逆断层型地震是在太平洋发生的板块交界处地震的典型模式。

提问:日本此次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何处?

二、多措并举,融入新课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找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并明确内力作用的概念。

2.表现形式

活动1:阅读课本找出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并结合案例1,思考下列问题。

(1)基拉维厄火山的爆发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分别是何种内力作用形式的体现?

(2)两者在发生的时间尺度上有何不同?

(3)结合课本及实际情况分析哪种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用纸张演示,以设问引入地壳运动的学习。)

活动2:阅读课本第三段并结合课本70页活动,思考下列问题。

(1)该活动中的现象是哪种内力作用形式的体现?反映了该种内力作用形式的哪种方向上的运动?该种方向上的运动一般会对地表形态产生什么影响?

(2)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何种原因呢? (引出并补充板块构造学说以更好的理解。)

板块构造学说(亦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2)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4)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让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进行解释,教师点拨并进一步对地壳运动进行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运动。

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交流讨论: 参照地表形态实际情况,讨论、总结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

4.质量评估:

(1)下列关于内力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B.内力作用形式中以表现总是剧烈的地壳运动占主

C.地壳运动中的上升运动通常会形成高山

D.内力作用造就了大陆、洋底、山脉和盆地、平原等,总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台湾海峡是地壳运动中的下降运动造成的

B.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C.泰山是地壳水平运动挤压造成的

D.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参考答:1.A 2.D

(二)外力作用

1.(自主学习) 参照学习内力作用时的步骤,明确外力作用的概念、力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来检验自学情况,并作纠正、总结。(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影响:破坏地表,并把破坏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

图片展示(桂林山水、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黄土高原),这些多姿多彩的景观图片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都是由外力作用产生的,但具体的形式又不一样,那么我们就来具体学习外力作用的几种形式。

2.有的放矢,强化重、难点(外力作用四种形式的深化学习)

(1)分组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找出分化、侵蚀、搬运、堆积几种外力作用形式的力量来源、结果、表现形式及相应的例证。

对每组结果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表格形式)。

外力作用 含义 结果 表现形式 代表地貌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2)活动3:完成课本72页活动,并对刚才展示的一组景观图片进行解释。

3.质量评估

(1)下列关于外力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表外部

B.外力作用总是缓慢的,因此对地表形态的修饰是细节的

C.外力作用中占主导的是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D.具体某个地区的外力作用形式通常是综合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在过程上具有先后关系

B.侵蚀作用中以流水侵蚀最显著,因此云贵高原上的典型流水侵蚀地貌能反映该地区地表流水丰富

C.河流的搬运能力通常在水量最大的下游最强

D.流水堆积时堆积物是有顺序的,风力、冰川也是如此

(3)下列地理事像与其相应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和崇明岛都是流水堆积造成的

B.V形谷、角峰、冰斗是冰川堆积地貌的体现

C.东欧平原和我国的华北平原都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D.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都是风力侵蚀地貌

参考答案:1.D 2.A 3.A

4.归纳总结: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图片展示(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分析成因并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往往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自主学习)读课本72页第一、二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哪些?它们各自的主要形成原因及特点分别是什么?代表种类有哪些?

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查看自主学习结果,并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作总结,教师需适时对其引导修正,最终结果如下表:

类 型 形 成 特 点 代 表 岩 石岩 浆 岩 侵入岩喷出岩沉 积 岩变 质 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合作探究

活动4:读课本72图4.8并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分析归纳岩石圈三类岩石的转化关系及条件,以简图形式表示出来。

教师查看学生的画图情况,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学生分析讨论,最后以下图形式表示:

3.质量评估:

(1)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理岩的形成不一定都是岩浆活动引起的

B.具有层理构造的花岗岩质地坚硬,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

C.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堆积作用下直接形成,因此通常是化石的保存处

D.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影响下,成分发生物理变化而形成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内力作用占主导

B.沉积岩中通常含有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

C.岩浆岩处不可能有化石存在

D.在侵入岩附近也可能存在铁矿

参考答案:1.A 2.A 3.D

三、优化提升,升华新课

读右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3.读右图,回答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4.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5.下列的哪个过程使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

A.① B.② C.③ D.④

6.①④⑤⑥⑦⑧中地壳物质运动的能源来源是( )

A.太阳能 B.地球内部核聚变

C.重力能 D.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

7.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 )

A.B类岩石中形成的岩石中有层理构造

B.A类岩石中常常能找到化石

C.⑤⑦⑧表示熔化作用

D.主要有外力作用参与的环节是②③

参考答案:1.D 2.C 3.D 4.A 5.D 6.D 7.B

结束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多姿多彩,既有珠穆朗玛峰那样的雄伟高山、雅鲁蔵布江的幽深大峡谷,也有桂林山水那样奇美的岩溶地貌,“风城”乌尔禾般的奇特的风蚀城堡,而这些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共同塑造的结果,也正是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岩石圈的物质才得以不断的运动变化,进行着物质循环。

猜你喜欢
外力作用岩石圈内力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 坚硬的岩石圈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中美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比较
逆作法孔口边梁内力计算
人教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例的教学探究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内力作用的‘足迹’”微课教学设计和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