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复习

2011-09-01 02:16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鲁爱华广东省韶关市一中512000尹德荣
地理教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区域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 鲁爱华 广东省韶关市一中(512000) 尹德荣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长江经济意义;长江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2)中国人文地理。以行政区划轮廓图为载体,考查中国人文地理知识;读图分析我国某地区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以及环境问题等。

(3)中国的区域差异。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读图分析我国各区域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

2.学习程度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地理命题多以热点区域为背景,要求完成区域综合分析和教材案例的知识迁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它包括空间定位、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能力。区域地理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近年来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如:

(1)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主要应当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回答:区域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交通、聚落、文化等要素。

(2)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地形类型、地势、地形分布、特殊地貌。地形主要是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上判断;地势应该指出哪高哪低,或从哪向哪倾斜;地形分布应指出重要地形区的大致方位;特殊地貌指陡崖、山峰、裂谷等,要指出其分布。

(3)描述河流特征一般从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两方面进行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包括:①水量大小;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③汛期及长短;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⑥水能蕴藏量大小。河流水系特征包括: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④河网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另外,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有时需要分段进行描述,上游如何、中游如何和下游怎么样。

从近几年各地高考卷情况分析,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区域性”的。通过我国的热点地区或热点事件考查对发生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和解决措施。从呈现方式来看,多以中国重点工程和时政热点的区域地图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如:

(1)以某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背景,分析其成因的分布规律,评价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区域特点和差异的比较。

(3)区域内资源的配置,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3.学习策略

中国地理学习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熟悉区域地图;二是掌握基本知识;三是分析区域问题。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整合,能够运用高中系统分析的方法解释初中分布规律、分布特点,能够针对中国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区域分析,提出国土整治的措施。

(1)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时,要关注区域地理要素,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去探究区域的地理要素有哪些,在区域发展中有哪些作用(见下图)。

(2)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时,要建立初、高中知识的联系,主要探究人类活动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3)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区域发展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见下图)。

二、核心主干

1.突出重点

中国四大综合地区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范围内蒙古高原以东、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青藏高原地区还包括四川的西部。地形和土壤以平原、高原为主。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称为“黄土地”,东北平原以黑土著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东部有长江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西部有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土,东南丘陵的红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为内蒙古高原,西部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天山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风蚀作用显著。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纵横,被称为“世界屋脊”。气候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少雨,降水集中7、8月,易出现春旱、夏涝灾害。温暖湿润、降水较均匀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从东往西,降水从400mm降至50mm,以干旱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和湖泊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等,除松花江外,其他河流径流量较小,含沙量大。各河均有结冰期。长江水系、闽江、钱塘江、珠江等。径流量大,汛期较长,湖泊众多,有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河流稀少,大都属内流河,如最长的塔里木河,黄河上游流经该区。地势高,冬寒夏凉,晴天多,日照长的高原气候。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生活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居民以小米为主食,房屋注意防寒保温,高原居民挖窖居住,传统交通工具用骡马作役畜。溜冰、滑雪是冬季运动项目。大米为主食,旧式居民多砖瓦、竹木结构,夏季习惯睡竹床、凉席,水乡农村多以船舶作运输工具。游泳、龙舟赛是运动项目。牧民以肉食、面点等为主,住蒙古包,交通工具以牛与骆驼为主。糌粑是藏民主食,重要牧畜牦牛,是牧民主要运输工具,有“高原之舟”之称。城市大城市众多,主要有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郑州、济南等。大城市众多,主要有上海、南京、广州、杭州、武汉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拉萨、西宁等。

中国三大自然区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范围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线以北。青藏高原。地貌 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较低。海拔高,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山地。气候 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海拔较高,差别显著,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自然因素多为内流河,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影响 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场。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植被 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 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土层薄,发育差。河流 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范围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东部12个沿海的省级行政单位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涝多。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中部9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西部10个省级行政区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70%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我国重要地形单元的地理特征

(1)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地质时期强劲的偏北风从北方干旱地区吹来的,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许多地方人民生活贫困。但这里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这里的人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开凿窑洞。窑洞冬暖夏凉,是很好的居住场所。(2)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长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景观,如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等。但是云贵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间盆地,被当地人称为“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3)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许多地方受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形成一连串小块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其中,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沟通亚欧大陆的一段“绿色通道”。(4)四川盆地:在地质史上是一个湖盆,后来由于湖水外泄、下切,形成了三峡等著名峡谷。(5)成都平原:是由岷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和农业的影响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以温带为主,大部分地区光热比较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南北跨度大加剧了气候类型的多样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部临海,受海洋影响大,在暖湿的夏季风影响下降水较多,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地区和地势高耸的青藏地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有些地区适宜牧草生长,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一些重要地理现象的成因

高考常考的一些地理知识有:①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纬度大部分为温带、海陆兼备);②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③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前者为地壳隆起抬升,后者为风力沉积作用);④台湾和滇藏地区地震多(前者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后者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⑤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前者为四川盆地北边秦岭阻挡冬季风,后者为青藏高原地势最高);⑥塔里木盆地气温年较差大和海南气温年较差小(前者地处内陆盆地、地表结构单一,后者纬度低、太阳高度全年变化小、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⑦南京、武汉和重庆成为我国夏季的“三大火炉”(地处长江谷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城市热岛效应);⑧青藏高原边缘等温线最密集(海拔高差大、温差大);⑨台湾岛和海南岛降水东多西少(东部为迎风坡,西部为背风坡,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⑩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上游落差大,水量大)。

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影响

(1)锋面雨带的形成: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相遇,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北移快—北涝南旱;副高势力弱则相反)。4、5月,雨带位于华南,北方春旱;6、7月,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不前,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雨季,江南地区伏旱;9月开始快速南撤,10月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3)影响: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降水量地区差异大;锋面雨带经过地区降水量大,导致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并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伏旱等灾害性天气;雨带的反常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许多地区旱、涝灾害频发。

2.难点突破

(1)如何分析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中国地形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农业、人口等有重大影响,气候对农业、植被影响较大。如地形可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可形成向心状水系,东部为季风气候,农业为种植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西部为高山高原地区,交通不便,气候干旱,农业为灌溉农业。锋面雨带移动带来各地的旱涝灾害,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工业生产、土地资源分布与农业生产都有密切的关系。

(2)如何进行空间定位能力

应对大比例尺、小视角、微观图考查,可以借助中国地形分布进行定位,如下图。

注:高原(1内蒙古高原;2黄土高原;3青藏高原;4云贵高原);平原(A松嫩平原;B辽河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E长江中下游平原;F珠江三角洲);丘陵(a山东丘陵;b东南丘陵;C辽东丘陵);盆地(①准噶尔盆地;②塔里木盆地;③柴达木盆地;④四川盆地;⑤吐鲁番盆地)

(3)如何理解季风概念

地理概念在地理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不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不能准确应用知识。例如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但在中国地理学习中,影响我国降水的季风应该指的是夏季风,我们通常所说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按夏季风影响的区域范围划分的。我国西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不受夏季风影响;拉萨市受夏季风影响,但不受冬季风影响。

(4)如何进行区域比较

中国地理涉及内容较多,特别是各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快速归纳并有利于记忆。区域对比类问题是当前高考区域综合命题的常见方式学习时如能将相似区域或具有相似地理特征的不同区域作以对比,可提高对教材的整合能力,有利于形成区域的整体印象。例如,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和云贵高原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但其原因是有差异的,总结如下:

①黄土高原:自然原因——地形:千沟万壑,坡面陡峻;地质: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侵蚀;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最主要的破坏方式为毁林开荒,还有樵采、战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露天煤矿的开采);过度放牧,使植被减少。

②南方低山丘陵区:自然原因——低山丘陵区土层较薄且质地疏松;坡度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强取耕地和薪柴,尤其是强取薪柴,造成植被破坏严重,进而导致水土流失。

③云贵高原:自然原因——本区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地形崎岖,坡度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生态环境脆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不合理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等造成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5)如何进行区位分析能力和区域要素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主要介绍了区位分析的基本理论。在学习中国地理时,我们要尝试将区位分析的方法应用到中国的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线、商业、旅游业的分析上来,而且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分析南疆商品棉基地优势自然条件,我们不仅要考虑周全(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还要考虑西北地区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殊优势条件。

按照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对区域进行分析,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探究其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农业基础、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劳动力、历史、习惯、人口等。明确区域要素,是进行区位分析的基础。例如分析南方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考题回放

考点1 中国地理概况、中国交通

(2009年北京文综卷, 10~11)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读图回答1~2题。

1.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多的邻省(直辖市)位于湖北以

A.南 B.北 C.东 D.西

2.承担由邻省(直辖市)输入湖北的货运量最大的铁路线是

A.京沪线、京广线 B.京广线、焦枝线

C.京九线、枝柳线 D.陇海线、焦枝线

剖析:本题以直角坐标系为背景,呈现湖北与邻省的铁路货运差异,既考查读图能力,又考查中国行政区划、中国交通。从图中可以看出,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多的邻省是湖南,位于湖北南部。由邻省输入湖北的货运量最大的省是河南,连接湖北、河南的铁路主要是京广线、焦枝线。答案:A B

考点2 中国河流

(2009年重庆文综卷,10~11题)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

剖析:本题通过示意图的方式,揭示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据图可知,①处海拔较高;②处颗粒较大;③土壤发育好,有地下水的补给;④处邻近沙漠。因此, ③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该区域河流以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流量大,越向下游流量越少,流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温度,因此径流年际变化小。答案:C D

考点3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1年安徽文综卷,27~28题)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6.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剖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由此推断区域环境变化和区域发展方向。第5题,读图可知,辽宁西北部土地利用的主要变化为31(即由湖泊变为耕地),湖泊的消失,空气湿度将减小,旱涝灾害将增加,水生生物物种减少;负面影响是可能出现土地的次生盐渍化。第6题,辽宁西北部不可能推广珠三角的蔗基鱼塘(不产甘蔗),由于辽西缺水,所以也不可能推广水稻种植;由于土地利用主要是以耕地为主,所以不可能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可以防治土地次生盐渍化。答案:A C

考点4 区域自然环境差异

(2011年天津文综卷,6~7题)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7~8题。

7.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8.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B.d C.e D.f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以考查中国地理分区。第7题,a、b主要在天山-祁连山附近,山地畜牧业为主,海拔较高,纬度相近,温差较小;f包括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黄土高原等地形区,地形崎岖,但降水各地差异较大,南多北少;c为阴山一带,春季多风沙;d为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g为以南岭为中心的南方山地、丘陵区,两者均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充沛,为我国的三大林区之一。第7题,e地为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三条大河的源头,其水质、水量要得以保证,所以是我国生态规划中特别强调此处要保护湿地、涵养水源。答案:D C

考点5 中国旅游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2)读下图,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剖析: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自驾游?自驾游需要什么条件?有车、有钱、有路。另外,还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因素,如市场距离、旅游资源质量等。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考点6 区域发展分析

(2011年全国大纲版文综卷, 39)据题图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1)根据材料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

(2)根据材料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

剖析:山丹军马场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试题从这一背景入手,抓住了地理区域围绕主题的核心问题,体现了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能力立意明显,侧重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加工运用、读图分析和调运知识的能力。答案:(1)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地形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合牧草生长。(2)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河西走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西部、北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西、往北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以东地区则主要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

猜你喜欢
区域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探寻区域创新的密码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小区域、大发展
论“戎”的活动区域
区域发展篇
区域经济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区域比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