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平原典型聚落形态研究

2011-09-13 12:41周学红聂康才
四川建筑 2011年6期
关键词:轴线宁夏道路

王 刚,周学红,聂康才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天下黄河富宁夏”。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孕育了银川平原温和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先辈们在此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地域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地域聚居形态。银川平原是一个多种名族、多种文化交织、融合的地区,同时这里的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斗争和适应的过程中,吸彼之长,补己之短,逐渐创造出了符合人居环境发展需求的典型聚落形态。多年以来,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试图通过对从古至今银川平原聚居点的形成过程的梳理,分析典型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为地域聚居形态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1 银川平原早期聚居点的形成与发展

银川平原早期的聚居点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谓之廉县,《汉书·地理志》载:“廉(县),卑移山(今贺兰山)在西北”,依托黄河之利,内地移民在此屯田戍边,西汉末年,王莽将廉县改名西河亭,东汉时期又恢复原名,廉县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屯田城镇和贺兰山东麓的边防要塞,极大地促进了银川平原早期的农业发展。

图1 银川平原早期聚居点示意

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北地郡上河典农都尉冯参在今银川市东郊营建了一座北典农城(又称吕城、饮汉城),作管理屯田之用。随后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将饮汗城改为丽子园,成为当时的私家园林和屯兵屯粮重镇。北周时期,在原饮汉城设怀远县、怀远郡。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黄河泛滥,怀远县被毁,次年,在其西重建怀远新城,成为今天银川老城的基础。作为相同地点兴建起来的聚居点从此经历了从北典农城到丽子园再到怀远县城的700多年的历史,成为银川平原早期最主要的聚居点之一。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将统治中心从灵州(今灵武)迁至怀远镇,改名兴州。随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准备称帝,将兴州改为兴庆府,建立了“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的大夏国。此时兴庆府作为银川平原上历史上唯一的的首府,进入了与北宋的东京以及辽国的上京鼎足而立的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的积淀使得银川平原早期的聚居点逐渐成熟,形成了黄河中上游流域独有的聚落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1 临水而居

临水而居是早期聚居点产生的主要原因,银川平原也不例外,在黄河俩岸的聚居点分布较多(图1),先辈们凭借黄河之便,在此生产、生活,另外因为战争和交通的需要,仍然需要临水而居。在现在的黄河俩岸聚落的选址与布局上,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1.2 呈团状块状布局

大量历史资料表明,早期银川平原聚居点的平面形态,大多呈团状块状布局。这与大多数平原地区聚落平面形态相似,较少受用地条件的制约。

1.3 较早出现手工业

在金山林场出土的俩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石斧、石磨、石凿等石器和陶器残片,说明银川平原手工业的出现较早,且聚居形式逐渐趋于集中。

2 银川平原典型聚落形态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银川平原的聚落形态的演化以银川市最为典型,以下依次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中选取对聚落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与研究。

2.1 明代时期

明代时期的聚落形态受《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影响较深。明代时期的宁夏镇有东西南北、西南和西北六座城门,分别为清河门、镇远门、得胜门、南熏门,光华门、振武门,且每座城门上都建有城楼,气势宏大。聚落内部呈中轴线对称,道路系统为方格网,并设有藩王府8座,以庆王府规模最宏大,内设宫殿、寺庙、阁楼等建筑(图2)。这时期的聚落主要特点有:

图2 明代聚落形态分析示意

2.1.1 明显的界域性

界域性是明代宁夏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聚落四周筑有基宽2丈(6.7m)、高3丈(11.7m)的城墙,并在城墙外引有护城河,护城河宽10丈(33.3m)、深2丈(6.7m)。这与明代时期的宁夏镇是九边重镇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满足防御功能和自身安全的需要,城墙和护城河成为了聚落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聚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界域性已不单纯地表现为实质性的防御功能,而逐渐转化为人们的精神需要。人们在一个具有明显界域性的聚落中生产生活,互相来往,其乐融融的聚居在聚落这个大家庭中;同时界域性把聚落从大区域中划分成为人们所能控制的小区域,使其更具有场所感、安全感和聚落认同感。

2.1.2 清晰的道路骨架与轴线

明代宁夏镇采用方格网的道路系统,连接东西两个城门之间的道路成为聚落的主要道路和轴线,与东西大街正交的两条连接南北城门的道路为聚落的次要道路和次轴线,形成了清晰的“一横俩纵”形式,其余道路多为十字交叉,他们共同构成了聚落的道路骨架和空间轴线。聚落从防御功能考虑,部分小路多由丁字路和袋状路组成,形成了独具古代军事聚落特征的规划布局和方法。

2.1.3 中心多为政治权利的象征

人创造和建立的事物都具有秩序性,聚落的中心性便是秩序性中最突出的一点。聚落中心在提供个人情绪安全的同时又增进了社交上共同的价值和意识,为人们交往提供场所,满足了人们的方向性和归属感。此时的聚落以血缘、宗族关系为聚居方式,使得聚落中心多具政治权利的象征。明代的宁夏镇以占地面积最大的庆王府为中心,且位于东西向的主要轴线上,更突出了传统聚落以公共建筑为中心的特点。庆王府具有良好的定向作用,体现了古代“皇权至上”的观念,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使聚落形态具有可识别性。

2.2 解放前后

宁夏城在1929年宁夏省成立的时候被设为省会,于1944年设市建制,定名银川。随后的一段时期,银川市政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成立,银川市一直为宁夏首府。受自然、政策、地形、技术等方面条件的制约与影响,解放前后聚落形态(图3)较之从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呈现以下特征。

图3 解放前后聚落形态分析示意

2.2.1 轴线的减少

聚落的轴线已从以前的3条减为2条,明清时代连接西北门与西南门之间的轴线已经不复存在,但东西方向的主要轴线和连接南北城门之间的次要轴线自始至终都是整个聚落的主要骨架。

2.2.2 道路系统混乱

如图3所示,解放前后聚落内的道路系统开始由古代时期清晰的方格网逐渐变得无序、混乱起来,除了东西大街(当时称中正路)和南北方向连接两个城门之间的次要道路之外,其余的道路大都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用地限制等原因制约的丁字路和袋状路,十字交叉型道路几乎没有,严重阻碍了聚落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

2.2.3 聚落内部发展不均衡

此时的聚落已经出现了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聚落东部发展情况明显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究其原因,东部南部道路密集,交通条件较好,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开始集聚,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交往需求;而西部在城市建设方面几乎荒置,交通的不便和环境的恶劣使人们不愿意聚居在此;聚落北部因为部队驻扎的原因专作屯兵之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其发展。

2.2.4 聚落中心开始向商业建筑转变

古代聚落的中心多为象征政治权利的宫殿、王府、衙门等,这是受当时的政策和古代造城思想的影响,而这一情况在近代时期得到了根本的转变。解放前后聚落的中心已从象征政治权利的庆王府开始向商业中心区转变,这里同时又是整个聚落的公共活动中心,不但分布着很多商铺和街市,还有两座聚落的标志性建筑,玉皇楼(今玉皇阁)和四角楼(今鼓楼)。这个时期的聚落中心已初具规模,由过去的单一街巷、单一块状发展成集中成片的布局形态。

2.3 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聚落形态的演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整个聚落形态逐步向带状组团结构过渡。此时聚落由西向东被南北走向的唐徕渠、新开渠、西干渠依次分为城区、新城、新市区三个组团。随着政策的改变的聚落建设步伐的加快,80年代以后的聚落形态发生的转变有:

2.3.1 整体形态向带状组团式转变

此时聚落已从单一的块状形态向带状组团式形态转变(图4)。在已有建成聚落的基础上,建设并发展与原有聚落平衡的新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个聚落由三个组团构成,从东到西依次为西夏区组团、金凤区组团和兴庆区组团,每个组团彼此分隔,又被东西向的主要轴线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整个聚落的空间形态。

图4 聚落整体形态示意

2.3.2 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聚落中心的变迁,是与其历史沿革、聚落兴衰、区划变更同步发展的。纵向上看,从象征政治权利的庆王府到繁华的商业集市,再到多元化复合型的城市中心,其功能是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演变的。从横向上看,由单聚落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又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图5)。每个组团分别具有一个聚落中心。由于行政中心的西迁,兴庆区东部鼓楼附近因为原有的商业街、商业片区和文化娱乐设施的集聚成为整个聚落的商业中心。金凤区人民广场两侧依托迁出的行政中心,以及新建的“三馆”(宁夏科技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两中心”(宁夏会展中心和艺术中心)成为聚落名副其实的行政文化中心。而西夏区宁夏大学附近凭借大学之利,成为聚落的教育科研中心。

2.3.3 聚落职能的多样性

此时聚落的职能除了具有首府性质(承担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职能),还是区域中心城市(西北地区东部的重要城市,承担着陕甘宁毗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重要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和综合服务中心,发挥旅游组织、协调和商务服务的职能)、交通枢纽(西北地区东部面向华北经济圈的重要交通节点)、能源化工基地(承担着宁夏最重要的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职能)。

2.3.4 聚落道路系统的转变

聚落为方格网道路系统,道路敷设与用地功能布局相结合,道路系统等级分明,设有快速路(贺兰山路和亲水大街)、主干路(五横十六纵)、次干路和支路四级,共同形成了配置合理、功能高效的聚落道路系统(图6)。

图5 聚落中心分布示意

图6 聚落道路系统示意

3 结束语

聚落形态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历史,聚落是在历史进程中趋于成熟并走向完善,研究过去才能展望未来。我们在研究当今人居环境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分析传统聚落的生长发展过程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为当今城市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聚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通过研究典型聚落形态演变的过程与特征,可以为我们解决现代人居环境问题带来启示。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吴良镛.城市规划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 徐国相.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理[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5] 钟侃.宁夏古代历史纪念[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6] 陈育宁.宁夏通史[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7] 汪一鸣.发扬特色、建设银川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构想[J].宁夏社会科学,2000(1):50-52

猜你喜欢
轴线宁夏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宁夏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