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整体构建研究

2011-09-22 05:39王安功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现代

王安功

摘要:图书馆学思想史作为图书馆学术史一个重要分支,学界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不足之处亦十分明显。学界对中国的图书馆学思想史的研究和探讨分散于各个时期,相关研究成果散而不多。作者通过中国现代图书馆思想史研究范式的构建,梳理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的从整体到个案的学术研究理路。我們今天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要有质的发展和提高,也必须开阔视野,结合与国外的先进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气度的中国图书馆学。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学术体系

图书馆学思想史作为图书馆学术史一个重要分支,学界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不足之处亦十分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缺乏清晰、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探究。其实,在现代(1911—1949),图书馆学思想史无论是在图书馆学体系、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学家个案,还是在中外图书馆比较学中,都广泛地存在着。有鉴于此,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研究之空白,其学术意义毋庸置疑。

1、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特点、存在问题

近年来关于图书馆学术思想研究的各种学术史专著、学术人物传记、学术史料汇编、学术评论文集、学术纪念文集等图书相继出版,而现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系统性论著相对阙如。目前,学界对中国的图书馆学思想史的研究和探讨分散于各个时期,相关研究成果散而不多。其中,程焕文所著《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最为系统、全面,之外有关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的整体性研究文章很少。其他如郑全太《我国图书馆学史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图书馆学研究》2001第3期)、范并思等著《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程焕文等著《影响20世纪中国图书馆史学研究的八位史家及其代表著作》(《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6期)、吴徐年《中国近代图书馆史分期的历史语境》(《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3期)等,均为部分涉及图书馆学术史。至于1911到1949年代的现代图书馆学史思想,则较为空白。

学界关于1911到1949年代的图书馆学思想研究,多表现为个案条目式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刘国钧、杜定友、沈祖荣、张元济、缪荃孙、杨昭悊等图书馆学家,而对徐家麟、李景新等图书馆学家论述甚少。如周文骏、王红元的《杜定友先生的学术成就》(《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黄晓斌的《论杜定友先生的图书馆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图书馆学研究》1998年第6期)、黎盛荣的《中国现代图书分类学的奠基者与先驱——纪念杜定友先生诞辰100周年》(《图书情报论坛》1998年第2期)等;如史永元的《刘国钧教授的图书分类学术思想》(《山东图书馆季刊》1981年第1期)、黄葵的《刘国钧对我国文献编目理论与实践的贡献》(《图书情报知识》1990年第3期)、丁文静的《刘国钧先生及其学术研究》(《晋图学刊》1997年第2期)等;如程焕文的《一代宗师千秋彪炳——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先生》(《图书馆》1991第1—6期)、罗德运的《沈祖荣先生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图书与情报》1993年第3期)、陈林的《沈祖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等;如汤旭岩的《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学家杨昭悊》(《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2期)、张焕的《杨昭悊著<图书馆学>述评》(《山东图书馆季刊》1986年第3期)、周晓燕的《论杨昭悊及其图书馆学思想》(《四川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5期)、陈琳的《杨昭悊及其<图书馆学>》(《国家图书馆刊学》2009年第4期)、秦静茹和郑坤的《杨昭想对图书馆教育功能的认识及其现代价值》(《新世纪图书馆》2009年第5期)等;如柯愈春的《追求中国图书馆现代化的思想家徐家麟》(《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4期)等;如蒋玲玲的《从涵芬楼到东方图书馆——张元济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浙江档案》2003年第6期)、吴芹芳的《张元济图书事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赵玲的《张元济的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10期)等。

由此观之,学界对于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整体性探讨着力不足,思维方法单一,学术理路僵化,成果较为苍白。因此必须着力于思维多元化,更新学术理路,致力于成果创新,努力出精品。

2、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的时间界定和特点

2.1拓荒阶段(1910—1925)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图书馆协会成立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的图书馆学术思想由“器物的模仿”转到“制度的探索与文化的思考”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图书馆学术思想萌芽和形成时期,即所谓拓荒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图书馆思想的萌芽与起创阶段,开始是介绍西方的图书馆运作模式,后来是参照西方进行图书馆活动的实践,但不是将西方业已存在的图书馆学科、图书馆经营和管理模式,移花接木,照搬到中国,而是一种中西文化交流和汇通的过程,一种将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我們对之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就具有乐“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史料价值和启迪价值。

1910年代,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激发并助长了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势头。1910年,沈祖荣辅助韦棣华(美国人)女士创办了“文化公书林”。1914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图书馆学。1917年回国,与胡庆生一起编制了我国第一部统一中文新旧图书的《仿社书目十类法》,提出了新的理论体系,影响深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沈祖荣发起“新图书馆运动”,倡导欧美公共图书馆模式,批判封建藏书楼模式。1917年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研究论文产生,即江中考的《图书馆学序论》,有人认为此文也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图书馆学名词的论文。1921年,刘国钧在《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中指出:“一个完善的儿童图书馆必定要有三种要素:合法的设备、适宜的管理员和正当的书籍,三样之中,尤以书籍最为重要。”这标志着“要素说”诞生。1923年,杨昭悊的《图书馆学》问世,“图书馆学”一词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图书馆学》的问世意味着中国已开始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现代图书馆学开始出现。

2.2发展阶段(1925—1936)

1925年,中国图书馆协会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批比较著名的图书馆学者,如沈祖荣、刘国钧、李小缘等。到1932年,以杜定友先生的《图书馆学概论》问世为标志,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正式诞生了。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杜先生给图书馆学下了定义:“把一切图书馆的原理和方法组织起来,使成为图书馆专门学科。”他还说:“图书馆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学问的记载的产生、保存和应用的。其内容包括以下各

种:(子)产生(包括原料、手续、分布);(丑)保存(建筑、选择、秩序);(寅)应用(机械的……)。”他在这部书里,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探讨了图书馆的性质,阐述了图书馆的功能等等。1934年,刘国钧在《图书馆学要旨》中明确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图书馆成立的要素,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图书馆学思想。

1935年,出现了理论图书馆学概念。1936年,巴特勒的《图书馆学引论》出版后的第三年就传入我国。此外,金敏甫的《中国图书馆学术史》、程伯群的《比较图书馆学》、杜定友的《学校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与成人教育》、徐旭的《民众图书馆学》和陶述先的《图书馆广告学》也相继出版。1936年为儿童年,《图书馆学?季刊》(1936年3月)为此专设“儿童图书馆专号”。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图书馆学史、比较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3曲折前进(1937—1949)

1937年以后,全民皆战,抗击日寇,百业停顿,图书馆学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在漫漫长夜中积累力量等待化蝶飞天的新时代。

3、中国现代图书馆思想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和意义

3.1中国现代图书馆思想史学术体系构建方法

本课题重点在于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框架的确立。

我国图书馆学先贤的学术思想,作为珍贵的学术宝藏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和利用,很多学术思想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要从他們的学术思想中既获得思维上的灵感和飞跃,获得直接的理论指导,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我們通过中国现代图书馆思想史研究范式的构建,梳理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的从整体到个案的学术研究理路。

3.2中国现代图书馆思想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对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从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发展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思想史有着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这规律受制于图书馆学科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没有近现代图书馆学的构建和图书馆事业的酝酿发展,我們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是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土壤。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及时吸收同时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分不开,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形成提供了范式和模型。我們今天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要有质的发展和提高,也必须开阔视野,结合与国外的先进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气度的中国图书馆学。

参考文献:

[1]王明慧.我国清末民初(1840—1925)图书馆学术思想及其评价[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林霞.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一二、三十年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J].图书情报论坛,2005(1).

猜你喜欢
现代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现代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分析
云南彝族漆器设计元素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探析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