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7~2009年麻醉药品利用分析

2011-09-23 06:17冯作明戴晓雁柴艳冬古文亮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哌替啶针剂麻醉药品

冯作明,戴晓雁,柴艳冬,古文亮

(1.甘肃省肿瘤医院药学部,甘肃兰州73005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我院2007~2009年麻醉药品利用分析

冯作明1,戴晓雁1,柴艳冬1,古文亮2

(1.甘肃省肿瘤医院药学部,甘肃兰州73005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目的评价我院麻醉药品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麻醉药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麻醉药品的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吗啡的用量上升趋势尤为显著;吗啡的处方数量连续3年稳居榜首,原因是对其的单方使用量的限制。结论我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2007~2009年;麻醉药品;利用分析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的药品,是一类受国家法律严格监控的药品。麻醉药品的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因而在临床使用上受到严格限制。为了更合理地配合临床用药以及总结麻醉药品的用药规律和特点,现对我院2007~2009年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笔者从我院药学部档案室调出2007~2009年连续3年病人使用麻醉性镇痛药(13个品种、规格)的处方14 787张进行药名、用法用量、用药次数、总用药量等情况的统计。

1.2 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值

以“癌症病人3阶梯止痛疗法的指导原则”[1]及《新编药物学》(第15版)[2]和药品说明书的剂量取其常用量作为药物利用动态客观指标。

1.3 药物利用指数(DUI)

将药物利用指数作为分析判断指标分析药物的使用情况。DUI>1.0,说明医生日处方量大于DDD,DUI<1.0则反之。计算公式为: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UI=DDDS/实际用药天数。

2 结果

(1)2007~2009年我院麻醉药品处方14 787张,其中男性9 746人次,女性5 041人次,分别占用药人数的65.91%和34.09%,病人年龄最大82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为46岁。共涉及麻醉性镇痛药13个品种、规格,3种剂型(片剂8种、注射剂3种、贴剂2种),具体见表1、表2、表3。

(2)WHO推荐吗啡作为治疗晚期癌痛的首选药物,并认为一个国家吗啡的消耗量是衡量该国癌痛状况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我院是一家治疗肿瘤的专科医院,许多病人一旦病情确诊,就已经为中、晚期,该阶段癌性疼痛的发生率很高。从表1可以看出,2007~2009年吗啡针的用量上升尤为显著[3],我院2007~2009年麻醉药品总用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哌替啶针、美施康定(30 mg/片)、哌替啶片、强痛定针、可待因片、吗啡针、美施康定(10mg/片)、吗啡片、奥施康定(10mg/片)、强痛定片、奥施康定(5mg/片)、多瑞吉贴(5mg/贴)、多端吉贴(2.5mg/贴)。吗啡类制剂的总用量远远大于其他品种,这说明我院在晚期癌痛病人的止痛用药方向是符合WHO标准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哌替啶针的用量是最多的,这说明还有相当多的病人仍在使用哌替啶针止痛,由于哌替啶的半衰期为2.5 h~3.5 h,作用时间短,而且哌替啶的主要代谢产物去甲基哌替啶具有较强中枢刺激作用,而止痛作用较弱,且半衰期较长,故本药不主张用于慢性疼痛或癌痛的治疗[4]。哌替啶及其代谢产物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使病人产生震颤、抽搐、颤栗感、肌痉挛、癫痫大发作等症状,所以不主张使用哌替啶治疗癌痛[5]。这有待于医生和药师不断更新用药观念,改变不良用药习惯。

表1 我院2007~2009年麻醉药品使用情况统计

表2 麻醉药品处方量统计(单位:张)

(3)由表2可以看出,2007~2009年吗啡针剂处方数占第一,依次为强痛定针剂>哌替啶针剂>美施康定片剂等。由于我院严格限制哌替啶的用量及适应证,哌替啶多用于外伤、急性锐痛或术后疼痛,哌替啶针剂使用减少而吗啡的处方量在逐年增长。2009年哌替啶针剂处方量明显下降,这是由于于2005年11月起执行《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和卫生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规定》:哌替啶针剂只能在医疗机构内使用,这限制了部分病人在院外的使用。而吗啡用于晚期癌痛病人镇痛由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即不受药典中关于吗啡剂量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在防止滥用的前提下,需用则用,尽量满足癌痛病人的需求,因此吗啡单张处方量较大。从统计看,口服制剂处方量明显偏低。WHO 3阶梯止痛原则是尽量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给药。美施康定与多瑞吉贴剂作为控、缓释制剂,释放速率恒定,用药后能够使病人的血清浓度保持稳定,此类药物更适用于中晚期癌症病人的止痛,但因其价格比其他剂型药物较高而限制了该剂型的广泛使用,这也是临床医生治疗癌痛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甘肃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许多晚期癌症病人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只能选择价格较为便宜的针剂或普通片剂,所以我院的针剂处方数量较多。

(4)根据药物利用指数来评价我院麻醉药品的用药合理性,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可待因的DUI>1,这可能是因为我院的病人大多数是癌症晚期,可待因主要用于镇痛,而不是止咳。其他几种药物的DUI<1或接近1,从中可以看出,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

3 讨论

表1结果显示:2009年哌替啶针剂使用1 233支,比2008年5516支降低了347%,虽然2009年其用量有所下降,但3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院哌替啶针剂的使用量及频度还是较高。吗啡与哌替啶相比,具有毒副作用小,作用时间长,且为缓解中、重度疼痛的强效药等优点,且哌替啶的癌症镇痛效果劣于吗啡制剂。

芬太尼是强效镇痛药,镇痛作用比吗啡强80倍[2],但其作用时间短,我院芬太尼针几乎全部用于外科手术辅助镇痛。芬太尼透皮贴镇痛效果好,作用持续72 h,副作用小,特别适用于进食困难,严重恶心、呕吐的癌症病人,且使用方便,但在我院芬太尼的使用频度不高,这可能与该剂型价格较高有关。

口服用药简便、经济、便于癌痛病人长期用药,尤其是强阿片类药物,口服与注射相比口服较不易产生依赖性,2009年吗啡片使用12 630片,比2007年的2 860片增长了343%(见表1),建议首次使用或能口服的病人尽可能地口服给药。

我院3年来麻醉药品的使用尚属合理,但对癌痛病人疼痛程度的评估工作还不够规范,需要医师与药师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临床上常见医师在为癌痛病人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却忽视了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便秘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5],且持续存在于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的全过程。因此,建议医师在为癌痛病人的使用该类药物时,应同时给予便秘的缓泻剂,以便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用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和新的疼痛知识使晚期癌痛病人的疼痛得到缓解,尽可能地满足癌痛病人用药,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

表3 麻醉药品利用情况统计结果

[1]孙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冯作明,石晓峰,白兆琴,等.甘肃省肿瘤医院1993~2003年麻醉药品应用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7):131.

[4]江滨,陈书长.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5]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2001:81.

R195

B

1671-1246(2011)04-0117-02

猜你喜欢
哌替啶针剂麻醉药品
比较芬太尼与哌替啶预处理防治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寒战的效果
医院麻醉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毒家兔体内盐酸哌替啶的分布研究*
预防性静脉注射长托宁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中寒战的影响
2012~2014年我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单剂量静脉配药服务模式在门诊药房针剂发放中的应用探讨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单针剂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在婴儿12月龄接种加强剂量疫苗后的免疫原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使用分析
2011年至2013年医院麻醉药品应用情况分析
2011年至2012年医院抗肿瘤药物针剂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