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杠杆撬出科学发展的“四重天”

2011-09-24 06:00任德成袁可林
资源导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国土资源河南用地

□新华社记者 任德成 本刊记者 袁可林

一个杠杆撬出科学发展的“四重天”

□新华社记者 任德成 本刊记者 袁可林

“十一五”期间,河南把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作为最有力的杠杆,以节约集约开发并重为支点,化危为机,变资源不足的瓶颈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以国土资源管理创新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河南模式,撬出了粮食接连5年超千亿斤、连续3年国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全国先进的佳绩,撬成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撬来了中原大地科学发展的“四重天”。

思想认识成果的“秋天”

“十一五”对河南国土资源系统来说是极不平凡的5年。这5年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这5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国土资源管理理论体系。

一体化规划、规划一体化。河南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创新规划理念——各类规划必须与土地规划无缝衔接。所谓无缝衔接,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是这样解释的,就是在一张土地蓝图上,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产业集聚区三个规划的编制实施必须统筹协调,城乡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充分体现城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要求,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确保三个规划在空间上实现精准重叠。

2009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率先通过国务院批复。在此基础上,郑州、洛阳、南阳等市先后实施了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无缝对接。今天,各类规划无缝衔接的理念正在中州大地产生着生动的催化效应。

“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开辟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同步发展道路。针对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这一河南省情的新特征和土地利用粗放这一历史性的问题,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对症开出良方——“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使全省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国率先盘活存量土地的河南“三项整治”,累计整治土地159.3万亩,新增耕地83万亩;科学安排用地、加快用地报批和增加土地供应,一大批高速公路、航空、铁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教育、卫生、污水处理等民生项目,以及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用地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2010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立足河南的省情,围绕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任务,审时度势,用全局的思维和战略的眼光,对河南省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有效保护、有序开发”的新标准。“有效保护”就是要关紧资源调控的“闸门”,管住违法违规和闲置浪费;“有序开发”就是要打开资源利用的“富裕之门”,引领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这一理论为河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嵩县矿产勘查现场

集约内涵发展的“夏天”

河南是农业大省,生产了中国1/10的粮食,不但养活了自己近亿人口,还每年向外输出150亿公斤以上粮食和粮食制成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是粮食之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业大省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应如何解决耕地可能减少、粮食可能减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呢?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说,土地问题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还是发展的问题,在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加剧的今天,集约是实现“两保”的必由之路。而在当今的河南,集约的本质要求就是更加注重人口向城镇、新农村集中,更加注重产业向园区集聚、向空中“升级”。

加快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在河南省,凡是能够使用多层标准厂房的电子电器、生物工程、软件工程、服装加工等10类项目必须进入多层标准厂房区,不予单独供地。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标准厂房2985.6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000余家,节约土地50%以上。

吹响集节号,打好“服务”地方发展的主动仗。河南国土资源管理以集约高效为主题,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主线,以提速新农村、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实现了国土资源利用的散、小、低向集、大、高转型的巨变。加快城镇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镇靠近。目前,河南已经确定35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仅新乡市,首批重点新社区全部建成后,就可节约土地约26万亩;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0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了39.5%,比“十五”末提高近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近1.8个百分点;突出“企业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全省已建成175个产业集聚区,其中郑州、洛阳、安阳、南阳高新区相继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三高一低”生产的“冬天”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迫切要求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利用方式,落后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粗放浪费;资源利用方式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外延的资源利用方式会进一步固化和加剧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河南严把用地预审关、用地审批关和土地供应关,坚持执行限制和禁止供地目录。2006年以来,全省在预审中被核减的不合理用地达2万余亩,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下降24%,并率先在全国打响了消灭黏土砖瓦窑厂的攻坚战。目前,河南已累计拆除黏土砖瓦窑10255座,不仅每年可以减少占用耕地5万亩~10万亩,同时也为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加快了矿产资源的战略整合力度,以“治乱、治散、治本”为重点,对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行整顿和规范。“十一五”期间,全省小煤矿、小铝土矿分别减少了67.6%和63.9%,煤炭骨干企业、重点氧化铝企业占有及控制资源分别占到全省的70%和90%,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大大提高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如今,煤炭、铝土矿、黄金等重要矿产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放眼河南,目前资源经济呈现出了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企业数量减少、产量增加,链条拉长,安全好转。选择了可持续,不仅选择了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追寻一种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那就是科学发展。

许继集团标准厂房

机制体制创新的“春天”

2010年11月4日,对河南国土资源系统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全国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国土资源、地勘系统的35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河南“嵩县模式”得到了部领导和全国同行的高度认同。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资源是保障。2009年7月,河南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署了共同开展豫西地区地质找矿合作备忘录,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河南省地质找矿行动计划,实施了“6139”工程,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嵩县模式”——纵观“十一五”这5年,是河南国土资源系统“两保”最艰难的5年,同时也是机制体制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5年。河南省各级政府从2007年初开始将耕地保护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省、市、县(区)、乡(镇)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情况与各级干部升迁使用挂钩,变以往的“多家用地一家管”为“多家用地多家管”的共同负责局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国土资源警察支队,与国土监察大队统一管理、合署办公、共同巡查、联合办案,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和质量。创建国土资源协管员制度,为每一行政村选配1~2名国土资源协管员,负责宣传土地法规政策,协助基层国土资源所做好耕地保护、土地纠纷调解工作。

面向“十二五”,河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以“三个转变”为抓手,即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从单纯的资源管理走向资源、资本、资产三位一体管理,从单纯的数量管理走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从单纯满足需求走向供需双向调节;转变管理职能,开始实现从微观走向宏观,从重审批走向重监管,从项目安排走向制度设计;转变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手段加强资源监管和服务,开创以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对矿业权、资本、技术、管理等地质找矿要素进行整合,整装勘查。“十一五”期间,河南累计投入勘查资金约46.24亿元,新查明大中型矿产地938处。地质找矿接连实现多项重大突破。

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保障。

猜你喜欢
国土资源河南用地
出彩河南
欢迎订阅2020年《国土资源信息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2016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