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2011-10-18 07:53黄映玲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4期
关键词:传播者受众用户

黄映玲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潮州 521041)

微博传播机制及其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黄映玲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潮州 521041)

微博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交网络平台。从传播角度分析,微博具有传播者与受众双向可逆,传播渠道多样性、传播介质移动化、传播内容碎片化和传播指向开放性等特性。通过形成教学信息汇聚中心、开展“非正式学习”、促进互动学习、强化对信息内容和流向的管理等策略,能促进微博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微博;传播机制;教育应用

引言

微博(Micro-blogging)是博客的一种变体,2006年由美国的埃文·威廉姆斯 (Evan Williams)提出,他创办的twitter是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即刻火爆全球,包括谷歌、雅虎、微软、戴尔等众多知名企业都将视线瞄向微博服务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初,全球开通微博服务的网站有200家以上。[1]微博用户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网页等发布信息,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性,兼具发布、转发、关注、评论、私信、搜索等功能,预示着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到来。面对新的传播方式和新技术,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如何将其运用于教育。目前,微博在教育应用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没有相对成熟案例,本文拟从微博的传播机制分析其在教育中有效应用前景。

一、微博的传播机制

1.传播者与受众双向可逆

在微博的世界里,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人也都可以是受众,相互之间的转换基于一种“关注与被关注”的跟随机制,“关注”其他博主就成为受众,而“被关注”就成为传播者,每个用户都可以随时“关注”他人,他人也可能随时“关注”自己,每个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这是个双向可逆的过程,这一传播过程充分体现了“微博”的互动性与多向性。它建立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布和接受信息的传播模式,关注对象越多接受信息来源越多,被关注越多信息发布的范围越广,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传播节点。[2]

2.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微博的信息传播渠道结合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IM等四大产品的优势,博主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彩信、手机Wap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发布微博,也可以通过PC登录网站、特定的客户端、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等)发布,还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提供的开放API接口发布。用户通过各种渠道随时将身边的琐事或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发布在“微博”上,也可以随时通过各种途径对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布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话题,也可以是表情、视频和音乐等,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将时效性、快速性、现场感、生动性叠加起来,具有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传播力量。

3.传播介质的移动化

微博具有手机传播的特征,即使不懂电脑和网络的用户,只要会发短信和彩信,就可以轻松驾驭微博,使它的传播真正具备了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的元素。[3]无论在何时何地,博主们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对现场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发布,几乎可以实现事件与传播的同步,一则突发新闻事件会在几分钟内以几何级的扩张速度传遍全球,快捷性超越其他任何传统的媒体。[4]移动的介质也使微博用户可以随时将身边的各种新鲜琐事或奇思妙想第一时间发布到互联网上,其他博主可以查看、回复、评论、转发,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4.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微博的“微”主要是体现在其单条文本或者媒体形式的有限性上,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大多对微博有字数限制,如新浪是140字,网易是163字,通常只支持发布一张图片。字数的限制使微博的文本碎片化,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需要严密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性,无论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可以轻松享受信息传递的快乐。传播内容完全出自传播者的原创,用户可以利用任何碎片时间,上班路上、工作空隙或学习闲暇,完成信息的传播,摆脱对传统媒体的过度依赖。当然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与约束,其文本的个人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更为明显,全方位地体现了碎片化时代的传播特征。

5.传播指向的不确定性

微博用户之间交互是一种不对称的背对脸的跟随,用户可以选择“关注对象”,这样“关注对象”的博文就会显示在用户的个人空间里,而“关注对象”却可以不主动与关注者进行交流,信源与信宿之间是一种“后背对前脸”的信息流动,当然,博主们也不知道谁会关注自己,信息像广播一样同时传递给所有关注者,任何人都可能看到相关信息,都可以针对原文进行转发、评论,还可以对某一评论进行回复,信息流向开放而不可预测,在不断的转发评论中,易从一个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这样则很不利于目标信息的传播。

二、微博在教育应用中的有效性分析

微博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传递是否有效。无障碍的互动交流使其在传播中缺少“把关人”,缺少“把关人”的传播信道是非线性的,因此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将影响微博在教育应用中的有效性。

1.利用关注机制有效形成信息汇聚中心

人们喜欢把微博与分权或去中心化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个人媒体,微博给了用户同等的表达与传播的权利;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拥有信息传播的相对平等权,并不意味着“话语权”的平等,微博的跟随机制和网络结构带来“话语权”的重新分化问题,因此传播层级仍然存在。[5]虽然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但发布信息后,谁能成为受关注的“博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的信息可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是微博在教育应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微博的信息交流核心是 “关注”与“被关注”,要使一条信息的阅读率和使用率增大,就要使受众聚合。教学中为了使受众有效地聚合,担当某门课程的教师或学习课程的学生,可以专门申请一个课程微博(C),教师(T)和每个学生(S)同样申请自己的微博,并通过“关注”的方式加课程微博(C),这样就可以为这门课程组建一个团队。

管理课程微博(C)的博主(可以是教师本人或指定学生担任),可以发布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发起话题,组织讨论,团内成员都可以发表意见、表达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随时可以把自己突发的灵感、学习的困惑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这样信息的发布和接收更具有针对性,组员的积极性更高,交流互动更频繁,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更好。同时,微博的关注机制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有效分化,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的特定需求选择特定的人群,通过关注和被关注来构建自己的圈子,并且每个圈子也可以根据需要跟任何其他圈子互联,从而形成可以快速沟通的网状学习共同体,外来的访客(F)也能通过关注这个共同体参与互动。[6]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的学习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学生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微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中心”,如图1所示。

2.通过多样传播渠道建立有效的互动学习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微博在表达时间和方式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互动随时得以进行,克服传统教学中讨论问题经常受到时间、地点、学生心理因素等的限制,使讨论进行得不深入、不彻底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学生都可以通过各种交互工具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心得,或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还是学生的瞬间灵感、思想碰撞的火花,都可以借助各种终端即时反馈到微博上,博友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种随机生成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切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完成意义建构。[7]最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互动中,学生是处于积极状态的。

3.利用移动传播媒介开展有效非正式学习

微博信息发布的移动性使学习者传递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学习伙伴以及专家取得联系,即使没有笔、纸、电脑,将闪现的灵感或者偶发事件,利用手机随时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张贴到微博上,他人在享用这些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移动工具及时进行回应、评论,问题就可以在庞大的微博群中得到迅速解决,这样学生的信息发布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将个人行为纳入了一个组织中,通过这种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能创造强有力的组织内非正式学习形式,学习个体在非正式学习中的信息创造、分类、聚合将更加规范和有条理,易形成更大的学习效应和价值。

4.强化信息内容和流向管理,增加有意义信息

由于字数上的限制,微博的文本易流于闲言碎语的唠叨,而手机微博又促使用户的信息发布具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这种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包括用户发布信息的时间、空间、心理状态等因素,很多用户发布的信息没有深思熟虑,处于“随时发布”的状态,造成“无聊”信息的增长,这也使微博在教育的应用上面临同样的尴尬。如何避免某些用户散播与学习内容相关性不大的信息,又能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除了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之外,还应该建立一定的防范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微博群使学习交流信息不再完全公开化,加入群必须经群主同意,群内的所有信息都只在“圈内”开放,这样一方面过滤不必要的信息,有助于师生在各种微博杂乱的信息中只关注跟自己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用户交流更具有针对性。[8]

同时微博群的管理者要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将话语权落实给每位学生,鼓励、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交互中。另一方面加强用户的交互和反馈等信息的流向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适时约束、规范学生的微博行为,防止和避免垃圾信息、偏离主题或流于形式等不良信息内容出现,使交流互动更有针对性、更频繁,提高学习的效率。[9]

结束语

由于微博发布方式简单、快捷,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的闲暇时间,发布时不需过多的思考,催生了大众书写与表达的欲望,改变教育信息传播的模式,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学习环境,也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使用不当也会降低学习效果。目前国内外对微博的教育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交流、管理平台,微博已引起教育界的各方关注,当然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广有着众多的制约因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讨有利于推动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1]2010年微博网站大全[E 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 efdaa0100 gxz2.htm.

[2]王晓光.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与关系特征实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7):66-70.

[3]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51-52.

[4]百度百科[E 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l.

[5]彭兰.传播者、受众、渠道:博客传播的深层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3-90.

[6]高欣峰.微博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的角色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9):134-135.

[7]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8]黄映玲.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式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3):35-37.

[9]王时进,段渭军,杨晓明.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8):91-94.

(编辑:王天鹏)

G434

A

1673-8454(2011)08-0015-03

猜你喜欢
传播者受众用户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