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其家庭成员的影响研究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例

2011-10-18 07:53杨志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4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山区素养

李 群,杨志军

(1.中共昆明市官渡区委党校,云南昆明650200;2.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00)

山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其家庭成员的影响研究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例

李 群1,杨志军2

(1.中共昆明市官渡区委党校,云南昆明650200;2.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00)

文章在对昆明市官渡区山区中小学学生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山区学生信息素养与其家庭成员信息素养存在的关系,得出了结论:通过在家庭中展现信息行为、信息知识的传递、信息技术的辅导及能力的影响、信息意识的潜移默化等途径,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他们家庭成员的信息素养产生了影响。

山区学生;家庭成员;信息素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国民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信息素养成为社会成员实现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个人生活要求的关键因素。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是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信息素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农民享受公民的国民待遇所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山区人群居住分散,并且经济状况普遍不好,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处于互联网“准空白”的状态;“金农工程”缺少对农村、农民及其它网络的系统渗透,成了“孤网”,除农业技术人员外,绝大多数山区居民甚至不知道 “农业信息网”的存在;党员电教系统和社区远教平台只有操作人员才有能力与机会使用。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参与意识不强、信息浸润度不够等原因,山区居民在信息素养方面的要求与信息社会发展现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造成了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失衡,还产生了如信息不平等、失去话语主动权、就业机会不均等新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可以说,在城市人口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农民特别是山区居民面前划下了一道越来越深的“数字鸿沟”,使农民面临脱离信息主流、成为信息边缘群体的危险。

一方面,通过直接教育来提高信息素养对山区居民来说比较难以实现,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参训成本高。他们必须脱产到培训地点集中,由此产生的交通和生活费用需要承担;此外农民参加培训耽误了家中生产劳动,对他们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损失。二是训后效果不好。集中培训期间可能会在短期内对他们有影响,但回家之后,由于与现代信息处理工具接触变少,加之信息浸润不够,培训的效果就渐渐弱化了。

另一方面,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各级教育部门把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作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以昆明市为例,2010年底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230所标准化学校,计划在2011年建成325所标准化学校,让全市35.4万农村学生进入标准化学校读书。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加强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完善,山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提升得到了重视和保障。

山区学生受教育后会通过各种方式将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家庭成员,学生和社会的要求也会迫使家庭成员提高信息素养,促使他们共同进步。山区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会对其家庭成员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如何,是通过哪些方式和路径进行影响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官渡区山区中小学的学生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研究。

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学生与家庭成员一一对应的自填式调查问卷,根据应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生比例,在山区中小学采用分层次抽样的方法对学生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20套,收回300套,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260套,无效和不全问卷40套,有效率为86.66%。

样本的组成结构为:学生260人,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53人;小学低年级(三年级)40人,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163人,初中(七至九年级)57人;家庭成员与学生对应 (一名学生选择一位家长填写对应问卷)260人,其中父亲159人,母亲101人;家庭成员的学历情况为:小学47人,初中155人,高中56人,大专及以上1人,无学历1人。

调查问卷的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用Pearson系数表示。

一、山区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传播

笔者采用陈吉利《信息素养的构成与测量》中的《信息素养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及其权重》表对山区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测量,在原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信息意识调整为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信息需求有主动性——能主动要求上机或上网解决问题的意识两个二级指标;信息知识以信息技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为标准来考核,信息道德由学生对信息违法犯罪的知识及判断来测量。

在以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要求为标准分1的情况下,山区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不高,均值为0.387, 中值为0.379, 众数为0.229,说明山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需要加强,以弥补山区学生在信息方面的区位劣势;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相差较大,标准差为0.125,方差为0.016,全距达0.662。各要素中信息道德的离散度最大,标准差为0.282,说明学生的信息道德可塑性较强,易受外界干扰,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应重视的一个方面。其次是信息能力,标准差为0.189。

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除学生个体的差异外,一方面是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中学和大部分中心小学能正常开课,但机房条件较差,生均计算机和生均上机、上网时间等指标都无法与条件好的城区学生相比;有些学校无机房或无上网条件,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也以笔试来完成;而有些中心小学的分校则因无硬件和师资无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家庭条件和家庭所在社会信息条件的不同引起的,有些学生家庭或亲友已购买了计算机,除学校教学外,业余时间还能继续接触计算机和网络,有些学生家中虽没有计算机,但家或学校附近有网吧,他们会到网吧上网、玩游戏等,这样几个方面的不同,就造成了山区学生信息能力之间较大的差距。

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山区学生对其家庭成员信息素养的影响,因此,学生的信息传播也是需要研究的因素,笔者将山区学生的信息传播分解为信息传播意识、在家庭中信息行为的展现、信息知识的传递、信息技术的辅导及能力的影响、信息意识的潜移默化五个指标。

相关性分析显示,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年级相关性较大,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学生的信息传播也与其信息素养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78,且与学生年级显著相关。学生信息素养与其信息传播各要素的相关性见表1。

表1 学生信息素养与其信息传播各要素的相关性

二、山区学生家庭成员的信息素养

家庭成员的信息素养要素也采用陈吉利的 《信息素养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及其权重》为依据,考虑到山区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将信息知识要素调整为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影响两个指标。

测量时,信息知识指标只考察普及性和常识性的知识,信息能力也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能为主,由家长选择是否具备相关常识或技能来完成;信息道德则以是否具备相关知识和判断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选项的正确性来计分。

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它表明:山区学生家长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虽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强度(均值为0.478),但对信息常识不够了解(均值为0.424),信息能力低下(均值为0.318),对信息道德的认识和行为判断也不够正确(均值为0.360)。家长间的信息素养差异性也较大,标准差为0.133,全距达0.67,各要素中以信息意识的离散度最大。

相关性分析表明,家长的信息素养与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学历有0.207的显著相关性,与其孩子在校就读的年级有0.223的显著相关性。

在山区学生家长接触到的信息媒介中,手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设备,在调查中发现,山区学生家长手机的拥有率达 99.6%,66.5%的家长通过手机获得关注的信息,50.8%的家长通过手机对信息产生了认识和了解,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有87.3%的家长能查看手机短信,58.1%的家长能用手机发短信,手机的信息操作得分在山区学生家长的信息能力得分中比重为21.41%,由此表明,手机在山区的信息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山区的信息建设中应非常注意发挥手机的作用。

三、山区学生对其家庭成员信息素养的影响

260套有效问卷的调查分析表明,山区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他们的信息传播相关性很强,而他们的信息传播又与家庭成员的信息素养有很强的相关性,说明山区学生对他们家庭成员的信息素养有显著作用。

这种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对学生信息传播行为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传播意识方面,有38.1%的学生会主动帮助他人处理信息技术方面的困难,57.7%的学生表示,如果有人来问就会辅导他。学生在家庭中信息行为展现方面,16.5%的学生会在家里完成信息技术课的练习或作业,43.1%的学生在家人在场时与亲友或同学交流过对信息的认识,59.2%的学生在家中谈论过学校教的信息技术课内容,11.5%的学生曾到过家附近的网吧上网。信息知识的传递方面,51.9%的学生与家人表达过自己对信息的认识或看法。关于信息技术和能力的直接辅导方面,53.8%的学生教过家长和其他家人使用信息设备。信息意识的潜移默化方面,25.8%的学生向家长请求过购买计算机,39.2%的学生曾在家人的陪同下完成信息技术课的作业,43.1%的学生在家人在场时与亲友或同学交流过信息认识和信息知识,40.4%的学生在与家人同看电视时谈过电视中出现的信息现象或信息知识,13.8%的学生评价过家人对信息的认识。

而家长们也在问卷中表示:孩子教过使用电视机或DVD的比例为77.3%,用手机收发短信为60.8%,用计算机玩游戏、听音乐或进行文字编辑为50.8%,使用银行卡或医保卡为12.7%,上网查资料和下载信息的为9.6%;41.2%的家长对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与孩子的交流,还有23.8%的家长通过看孩子的教科书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由于家长的信息素养得益于学生的信息传播,所以有82.7%的家长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来自孩子或学校的信息技术辅导。

表2 官渡区山区学生信息传播与其家长信息素养各要素间的相关性

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 (见表2),得出山区学生对家庭成员信息素养的影响模型。

首先,随着山区中小学信息教育的逐年开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其次,随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他们的信息传播意识也在增强,对家人有意或无意的知识传递、技术辅导、意识的潜移默化也逐渐增多。

第三,通过展现信息行为、知识传递、技术辅导及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山区学生对其家庭成员的信息素养产生了影响,使家庭成员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山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是家庭成员提升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个途径,从整体上提高山区居民的信息素养。

从学校的角度,应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对家庭成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布置一些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信息作业,或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家庭成员面前展现信息行为,经常对家长进行知识传授和技术辅导,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与学生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家庭成员辅导的针对性。在条件许可时,学校机房向家长开放,让学生和家长配对进行计算机实操练习。教学相长,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家长的信息素养,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同样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从社会的角度,应尽量改善山区的信息环境,使山区居民能真正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产生信息需求,从而让他们能主动地与在校学习的孩子交流,并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孩子们在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方面的辅导,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逐步缩小 “数字鸿沟”、“数字代沟”,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融入信息社会并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福利。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李艺,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25-28.

[4]陈吉利.信息素养的构成与测量[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28-29.

[5]汪学均,雷体南.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提升农民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24-26.

(编辑:王天鹏)

G434

A

1673-8454(2011)08-0011-04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山区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山区修梯田》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山区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