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而执拗的赤子之心

2011-10-30 03:26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检察风云 2011年14期
关键词:实验班挑战生命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温和而执拗的赤子之心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新闻背景:

最近媒体和公众纷纷把目光凝聚在一群年轻人身上,他们就是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的学生们。2010年12月,朱清时校长致信广大考生和家长,宣布开始自主招生。不久之后,被称为“黄埔一期”的教改实验班新生们来到深圳的南科大校园。他们当中年纪小的只有11岁。作为经过自主招生被录取的新生,3月他们就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他们清楚地知道,4年后他们拿到的将是朱清时校长签发的文凭,与教育部无关。这是一群勇敢、聪慧、敏锐而坚定的孩子们。他们理解自己选择的意义。

据《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报道,5月27日,教育部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改革应依法进行,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这意味着孩子们必须参加高考,才能完成教育部承认的注册程序。深圳市在南科大校园内为他们设置了两间考场。但是,他们选择了集体拒考,并发表公开信,向社会阐明立场。拒考并非反对高考制度,只是表明投入教改实验的决心。一位同学说,希望不折腾,以学习为中心,他们清楚自己在教改实验中的位置。此后数日,已离开南科大三个月的三位香港教授又发表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认为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学生们和南科大共同进入最困难的时期。6月22日,学生家长贴出公开信,回应质疑,支持孩子们和南科大的选择。

《道德经》里面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命最高的德性原则,是自由和开放的。南科大教改实验班的这些孩子们,都是生长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教育环境里,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他们都切身感受过,那种占有、强制、操控的教育姿态,并没有打磨掉他们成就自我潜能的愿望,和坚持独立思考的心智。他们以自身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品质从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胜出,这已经说明了他们难以掩饰的优秀:在扭曲的教育现状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之下,他们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生命里与生俱来的那份自由与生动。用《道德经》的话说,那份“玄德”的基因,这一次,在高考风波的挑战之下,孩子们自己选择了对初衷的坚持。他们明确对媒体表示:拒绝参加高考是他们自愿的,不希望被舆论捆绑在朱清时校长那里。换句话说,在教育改革的实验中,孩子们知道自己有独立的意志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他们是有担当的,他们的担当也是有底气的。和三位香港教授的临阵而退、鸣鼓而攻相比,这些在南科大校园里安心读书的年轻人,他们当然和那份责任与信心的教育真理离得更近。教育之道是生命之道,让醒来的生命回归原来的惯性,注定是毫无意义的徒劳之举。

孩子们有家长的支持与包容,这让他们得以更好地坚持与守护心中渴望的教育价值。他们为自己特立独行的选择而骄傲。而这种选择,还展现出孩子们生命中那种温和而执拗的态度,因为稀有,特别让人感佩。在万事万物混乱杂陈的转型期,成年人们往往难守生命的中道:或因温和而沦陷,或因执拗而疯狂。有谁真正明白温和不是退却,而只是一种懂得之后的宽容?执拗不是偏激,而只是一种经历之后的清醒?这种稀有的生命态度,其实正是《道德经》里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往深里说,那就是“玄德”。别小看了“90后”的孩子们,别以为三位香港教授就样样都比得过孩子们。他们思维严谨,行事务实,表达机巧,策略高深。但是,心地的纯洁、愿景的清晰和选择的勇敢,却都是只属于这些孩子们的荣耀。一个学生说:“我一生就做一件大事,在我老了以后,我的孩子会问我,你这一辈子做过什么大事?我就会对孙子说,我参加过中国教育改革实验。”这段话的语气仍是温和的,但却执拗得让你心头一惊:以“一生”为思考和决策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市井众生寻常惯用的一日、一月、一年。在那样的高度之下做出的选择,没法不让人肃然起敬。

教育改革实验会有多难,其实每个人心里都知道。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当然也知道。固有的应试教育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个社会的肌理。多少人甘之如饴,多少人半推半就,多少人讳莫如深。在这种庞大的执拗之下,多少来自个人的、反向做功的执拗,都无法不显得势单力薄。这些孩子们希望按计划度过四年,学习有所收获,他们并没有流露出一蹴而就的轻狂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焦躁。以自己学业和素质的成长提升来见证中国教育改革实验,这种温和的、个人化的立场几乎无懈可击。未来那一份由朱清时校长签发的文凭,在部颁学位铺天盖地的海洋里,是一种负载着多少风险与挑战的珍贵。只有坚持认同这种个性化教育的人,才有资格享有它的荣耀。真才实学并非一时之浮名,追求真才实学的人会沉静地读书学习,充实自我。他们发表公开信,也只是祈求社会各界对这种“不折腾”的另类教育选择,给予基本的呵护与尊重。《道德经》里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所谓“含德之厚”,就涵盖了这样一种“只问耕耘”的低调温和。试问举国滔滔,尽为高考而折腰,只有一个小小的教改实验班的同学们选择留在考场外面,这种选择哪里是“哗众取宠”的“文革”呢?三位香港教授大言凿凿,却低估了“90后”先行者们的宽容与清醒。蔽于现实功利的种种考量,却没能感受到孩子们自行其是、自得其乐的赤子之心。在僵硬的教育惯性之下,能够让新生命的苗芽破土而出的动力,正是来自于那颗灵光不灭的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是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财富。四十五名孩子在公开信里说,他们的选择“是一种对话的姿态,是在恳求,希望教育部门能把改革的门缝开得大一点,给我们四年的时间,让我们用成绩来证明”。说得多好呀!只要一个“门缝”,孩子们就完全可以还你一个奇迹。诗人王小妮在《孩子们》一文中说:“我们人类必须歌颂一种精神,它并不产生于成熟的人群之中。是在一代又一代孩子们血液里永恒涌动着的那种精神。

有人会说:孩子们也配被歌颂吗?如果单纯、洁白、孑然独立的孩子不配歌颂,那么成年人又凭借什么能得以傲立?一种人类最基本精神的传扬,原来并不靠外在的提示启蒙,甚至能够在强大而严厉之中去完成他自身。这正是在那些普通孩子们身上所藏匿滋生着的精神。”这四十五名教改实验班里的孩子,他们就走过了一条这样的道路。他们选择完成自身,也准备好迎接艰难的挑战。他们的第一学期已经接近结束了,他们热爱学习,热爱那种来自于自己天赋的人生选择。学校不得不开高考动员会,占用教师和上课时间,他们为学习时间的损失而感到心疼。我们愿意去呵护他们的赤子之心吗?愿意去保护这份年轻的倔犟与恳切吗?希望我们这些成年人也能够有所领悟,让赤子之心的跃动渐渐唤醒一个社会的人文脉搏。

在经营中参悟人生真谛

问:我儿子上小学一年了,我看得出来,他在学校非常不高兴,每天接他时都看到他没精打采的样子。他对功课很拖沓,一边做一边叹气。但这并不是说他不喜欢学习,他非常喜欢读书,校外的所有课程,包括《上下五千年》国学班、围棋、电动乐高、英语班,他也都是非常喜欢的。我想每一个小孩子从幼儿园到学校都会有个适应过程,没想到一年过去了,他对学校的感觉始终不好,一直难以适应,这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成绩,进而也影响到了他和小朋友们的关系。我曾想给儿子找一个更适合他性格的小学,可整个中国的小学教育都差不多,我也没办法。有时看着儿子背着书包孤零零的身影,也很心疼他,向您咨询,请给予帮助。

答:我不是专业的教育研究者,但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问题,也确实已经成为了国人普遍认识到的无法回避的事实。至少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总体结构与模式还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这样,像您这样的有了一个学龄孩子的普通公民,既然没有能力迅速改变教育的大环境,就必须要与孩子一起面对在应试教育体制中的苦恼。如何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苦恼,则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问题了。心理学认为,对外在环境的挑战,不能单凭忍受与服从,因为一味的忍受与服从并不会真正化解苦痛与伤害,相反的,如果忍受的时间长了,表面上看似乎是痛苦不存在了,其实它只是被层层掩埋压进了人的潜意识之中。到那时,我们对自己的不快乐已经麻木,就像一个长年得病的人再也不知道健康人的轻松与自在一样,还以为人生就只能是这样的,那时再想找到真实而快乐的自己恐怕就难上加难了。

那么,对于孩子在儿童期就面对的苦恼,我们不能教育他,让他一味接受这样的现实,那么该怎么办呢?可能我们能做的,就只是鼓励他、引导他,怎样用他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去直面外在环境带给他的挑战。固然这挑战有些过于强大,那么就让他在这挑战面前也更加强大起来。我们要帮助孩子明辨自我的权利与能力,正确建立自我与环境的既有界限又有联系的关系,然后支持他不用敌对的心态,但依然保持自己尊严的大气与勇气。当然做到这样很难,远不是这里说几句话那样简单轻松。至于到底怎样去做,还是要靠您与您的孩子,必要时还可借助心理咨询师在实践中一步步去摸索与练习了。

编辑:卢劲杉 lusiping1@gmail.com

猜你喜欢
实验班挑战生命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