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人民医院663例住院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分析

2011-11-15 02:56牛陵俊张菊敏李淑英晋城市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晋城048026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死因心脑血管本院

牛陵俊,张菊敏,李淑英 (晋城市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晋城 048026)

为了解影响当地居民健康寿命的主要疾病和影响因素,帮助医院建立健全急、危重病人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寿命。本院是本地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

主要解决本地区人群急危重病例的救治工作,本院死亡病例资料可以代表本地区一般人群特征。因此本文将2008-2010近3年在本院住院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病例资料来源于本院2008-2010年期间所有住院死亡病例,由主管医师填写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1.2 资料处理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由本院专职统计人员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后,由专职人员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经逐级逻辑核查、剔重补漏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 663例死亡病例中,男性515例,占77.68%;女性148例,占22.32%。男女性别比为 3.48∶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2.2 民族特征 663例死亡病例中,汉族659例,占99.40%;少数民族4例,占0.60%。以汉族为主要人群。

2.3 婚姻状况 663例死亡病例中,已婚者占77.68%,离婚和丧偶占5.58%(见图1)。

2.4 文化程度 663例死亡病例中文化程度不详占34.99%。在65.01%的其他不同类别死亡病例中文化程度以中学的构成比最高,占38.32%(见图2)。

图1 663例死亡病例婚姻状况分布

图2 663例死亡病例文化程度分布

2.5 年龄特征 663例死亡病例中,年龄最小仅1 d,年龄最大85岁。以31-70岁死亡构成比最高,占71.34%(见图 3)。

图3 663例死亡病例的年龄特征

2.6 职业特点 663例死亡病例中农民、家务和无业者比例占48.11%(见图4)。

图4 663例死亡病例的职业特点

2.7 根本死因构成 663例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交通事故占84.01%(见表1)。

表1 663例死亡病例根本死因构成

3 讨论

在663例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3.48∶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1]。由于男性承担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较重,加上男性工种的特殊性及吸烟、嗜酒、生活压力大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使其健康容易受到威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改变不良嗜好,是提高男性公民的防病治病意识,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从年龄分布情况看,死亡年龄构成比呈两边低中间高趋势,31-70岁占死亡病例的71.34%,是主要的死亡年龄段。提示要高度重视中老年的卫生保健工作,将中老年疾病防治工作作为医疗保健的重点,并普及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和简单的急救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威胁居民健康寿命的主要死因,提示要提高居民健康寿命,重点应放在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上[2,3]。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有关。在人群中积极提倡健康“四大基石”理念,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和急救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医疗机构应不断提高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

663 例死亡病例中,意外事故、外伤和交通事故等伤害病例占36.35%。排在死因构成的第一位。伤害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伤害引起的死亡多为急诊死亡,而创伤患者占急诊死亡第一位[4],与本组资料相符合。首先是随着私家车的逐年增加和道路交通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上升。其次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镇,因他们的安全意识淡漠,安全事故多。另外加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打架斗殴、凶杀等。伤害的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工程,但是医院加强急诊科建设是有效降低伤害死亡的根本途径。

663 例医院死亡病例中处于前5位的死因依次是伤害、心血管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与《2007年全国死因监测报告》[5]的前5位死因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相比,病种没有变化,但顺位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不同是伤害占死因构成的第一位,可能与地区差别、社会原因、经济条件、医院救治水平及居民就医习惯等因素有关。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威胁老年人的疾病:一是恶性肿瘤,二是心脑血管疾病,三是慢性支气管炎[6]。老年病的发生与其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密切相关。663例死亡病例中60岁以上人群占死亡病例的27.14%,从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分布看,农民、家务及无业人员是防治的重点人群,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较底,加上平时农活较重,生活习惯不良,就医不积极,因此影响到了整个人群的身体健康。

医院在进一步提高疑难杂症、急危重病例诊治能力的同时,应重点加强急诊科建设。彻底提高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水平是当前医院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素质和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降低人群病死率。

[1] 罗文伟,卢建华,黄方文.1024例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J].中国病案,2006,7(8):44-45.

[2] 张开祥.杨中市主要慢性病对居民寿命影响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3):142.

[3] 石鹏,孟海英,韩晓燕,等.北京市朝阳区居民2006年主要死因及寿命损失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19-22.

[4] 汪东亮.287例急诊死亡病人的死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7,6(14):12-13.

[5] 王宇.2007年全国死因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31.

[6] 吕本良,严加元.2512份老年住院病案资料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1999,12(4):209.

猜你喜欢
死因心脑血管本院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我国死因认定程序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