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关系模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2011-11-16 04:46魏峭巍
东岳论丛 2011年6期
关键词:边缘群体中心

魏峭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央地关系模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魏峭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央地关系模型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常用概念。考古学家尝试通过世界体系理论研究古代社会,并将央地关系模式引入到考古学的研究中,解读政治架构中不同地区间的互动问题。央地关系模型中的中心/边缘二分法,是导致应用中存在效率偏低的症结。引入异质社会和“自下而上”等视角后,央地关系模型得到进一步优化,并且在考古学研究的适用范围得以加强。对中国学术界来说,运用央地关系模型分析考古学材料,还应根据自身文明发展的特点,适当调整,以求完善。

央地关系;世界体系理论;二分法;异质社会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开始尝试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对考古资料进行研究和解读,还原人类社会发展脉络,特别是针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不同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规模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的重塑作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①。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建立之后,包括史前考古学、社会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在内不同领域的学者,将社会复杂化与国家起源问题紧密关联在一起②,尝试研究人类文明起源问题。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是社会复杂化过程中重要的社会过程③,并将“权威”(authority)和“权力”(power)作为理解社会复杂化的核心概念④。在酋邦社会、原始国家,甚至是某些帝国的政治结构转变,包括交换、竞争、效仿、武力征服等地域互动方式都是重要的结构性因素⑤。20世纪80年代初,以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为研究核心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 theory)在考古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促使学者们开始将视野由遗址面积较大的中心区域,转移到遗址面积小且分布零散的边缘地区,尝试以中心-边缘地区(core/periphery)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构建古代社会的政治架构,分析并解读中心区域如何在与边缘地区的相互作用中控制域外的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并最终形成原始国家的全过程⑥。同样是在80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区系理论”⑦,将区系互动的视野带入到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从而使不同地区文化序列之间的互动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中心与边缘:概念

图一 Freeman模型

中心/边缘的划分(core/periphery)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基本分析架构,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世界体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⑧,并在经济学和组织研究中广泛使用。在社会网络的背景下,中心/边缘的划分主要用于研究国家的精英阶层(elite)和大众阶层(collective)之间的关系⑨以及连锁董事反应理论(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⑩等问题。中心/边缘的区分,源于一个社会网络必然存在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和不同结构的假设。换句话说,每个社会子系统都包含有其他社会子系统的某些特征或者构成要素。理想模式下的中心/边缘的划分方式,由Freemen于1979年提出,如图1所示。在Freeman模型中,位置1是一个独立的节点并连接其它5个节点,可以看做是中心区域;其他与1相连的2~6等5个节点彼此并不连接,只能通过位置1才能实现连接,那么2~6点即为边缘区域。

虽然区分中心/边缘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该模型中两个核心的概念,即如何区分中心(中央)和边缘(地方)并不十分明确。不同学科都可根据研究内容确定划分方式。在社会科学中,区分中心/边缘主要用于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架构中不同群体的互相作用,因此,中央和地方这两个概念多围绕如何界定中心区域、中央如何对地方进行控制等方面而展开。目前广泛使用的中心/边缘的划分存在3种中心区域的界定方式:Lane模式、Milbarth模式、Galtung模式等。

表1 不同模式下中心/边缘划分方式的比较

在Lane模式中,Robert Lane根据空间位置的概念对中心区域进行了界定,指出:“中心区域就是交流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区域,就像是公路的交叉口或者楼房的最下层的位置。”在社会学中,中心位置的显著特征就是易接近性。而Milbarth模式,中心区域不仅仅只是一个空间维度,而是包含了社会地位在内的更宽泛的涵义。中心区域的概念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核心位置”。换句话说,处于中心位置的人或者群体的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Galtung模式在Milbarth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中心区域与决策中心相关联,认为中心区域就是社会精英人群居住的地方,是社会控制网络中的最高层。

二、世界体系理论:理论视角

欧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欧洲学术界开始重新思考“空间”概念。随着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世界各个地区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开始相互接触并互相影响。在此背景之下,沃勒斯坦首次提出了世界体系(world system),将其作为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框架。在研究欧洲文化如何影响了其他地区文化的过程中,世界体系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简单来说,世界体系理论透过隶属于不同文化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交换网络,研究复杂社会经济增长问题。随着世界体系理论的完善,社会群体的划分方式呈现出两极化趋势——中心地区(the core)和边缘地区(the periphery)。中心地区高度发达,拥有各种形式的手工业产品以供边缘地区的人消费和使用。边缘地区则是那些远离中心的地区,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被中心地区的群体所控制,同时也是中心地区获取资源的对象。以上种种划分方式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已被广泛采用。

世界体系理论中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心区域对边缘地区的控制方式。1936年,人类学家Redfield分析欧洲人对美洲土著人的控制问题时,首次提出“涵化”的概念。涵化主要指那些较为落后民族的文化是所谓的接受型文化,这些文化会逐渐被同化能力较强的社会所控制。随着涵化过程的不断深入,规模相对小的民族原有文化逐渐被替代,直至消失,而这些民族也逐渐被其他社会所同化。涵化概念的理论预设在于相对落后的小规模群体或民族不排斥、甚至有意愿接受先进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以此为基础,Hudson提出了聚落分布的扩张模式(colonial expansion model),即聚落在扩张中的分布状态按照随机—核状—均匀的过程演变。央地关系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融合了世界体系理论、涵化概念以及聚落扩张模式等理论和方法,将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发展成为等级社会中不同区域和文化的相互影响的分析框架之一。

考古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央地关系模型,是以世界体系理论及涵化概念作为理论基础,其分析框架包含着几个相互关联的理论预设:遗址等级问题,边缘地区归属问题,中心区域通过自上而下(top down)的方式对边缘地区进行控制等。在考古学研究中,央地关系模型将大规模的城址作为中心区域,周围小型遗址作为边缘,并将不同类型遗址之间的互动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平等政治体之间相互影响模式(peer polity interaction),另外一种是不同等级政治体之间相互影响模式(hierarchical interaction)。人类社会的发展,某些中心地区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获得足够的资源维持内部社会结构的正常运作,中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控制问题成为央地关系模型的第二个理论预设。最后,央地关系模型假定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影响过程是自上而下实现的,即中央地区不断对边缘地区施加影响而不会被边缘地区影响。

三、中心/边缘二分法:价值缺陷

20世纪70年代后期,考古学家开始尝试利用央地关系模型分析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分析以等级制为特征的酋邦社会。通过央地关系模型,可以了解不同聚落间资源的流动过程和方式,分析少数聚落如何发展成为中心地区并实现对其周围边缘地区进行控制的过程,理解人类社会如何由平等社会逐渐向等级制社会过渡,并最终产生原始国家。

从央地关系模型的理论预设出发,考古学家开始尝试区分中央地区和边缘地区发展的动力和模式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央地关系模型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紧密相连,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关系问题;一是不同中心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考古学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指出边缘地区的发展与中心地区的人口流动密切相关。中心地区的发展导致人口大量增加,为了维持中心地区的稳定,大量人口开始向欠发达的边缘地区流动,并建立大量子系统(sub-system)。随着子系统人口不断增长,对边缘地区的开发过程不断加快并产生了大量剩余产品。中心地区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控制边缘地区的剩余产品和其他资源,使自身不断发展并不断加强对边缘地区的控制。由于中心区域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其控制的边缘地区与其他中心的边缘地区出现重合的情况,即关于不同中心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考古学家多从中心地区的族群认同和划分势力范围等方面入手进行案例分析。不同种族的人群聚居在特定中心聚落以及辐射到周围的边缘地区,最终发展成为不同的文化族群。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央地关系模型的应用由以案例为主的实证分析,开始向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宏观分析过渡。研究重点集中在央地关系之间组织结构的特征,即中心区域如何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手段,实现边缘地区对中心区域的认同,进而在对边缘区域的统治中处于合法地位。考古学家在研究中不再局限于从世界体系理论角度运用央地关系模型,而是将央地关系模型与其他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相互结合使用。Robert Paynter在研究中将剩余产品的流动模式与央地关系模型整合在一起,指出,剩余产品在中央—边缘之间的流通过程,包括边缘地区生产者、边缘地区精英阶层和中央地区精英阶层等在内的三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完成的。Kenneth Lewis将人类学家J.Steffen关于美国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使用的“岛屿式聚落”引入到央地关系模型中,指出边缘地区存在若干个“岛屿式聚落”。虽然经济形态各不相同,但这些聚落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各个岛屿聚落的政治形态为由其所属的中心聚落的政治架构所决定,物质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基本与中心地区保持一致。

由于考古资料的不断完善,很多学者注意到边缘地区不仅仅只是某个中心系统的一部分,而是以融合区域(interaction zone)的形式存在的。Schortman和Urban根据对玛雅文化的研究,指出央地关系模型中,中央地区控制边缘地区的交易网络,使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依附于中心地区的假设并不具有普遍性。边缘地区可能同时与多个中心地区存在相互影响。央地关系模型应该建立在开放式社会系统的基础之上,中央地区在央地关系中并没有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完全实现对边缘地区的控制。边缘地区在央地关系中并不是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处于边缘地区的群体也具有追求自身价值的能动性。中央—地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中央到地方单向度流动,地方对中央也同样存在影响和反馈。

总之,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城市/农村、文明/野蛮、农业/狩猎等二分法的划分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缺陷:首先,央地关系模型中处于中心区域的群体及其文化占主导地位,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且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施加影响;其次,在央地关系模型中,中央对地方施加影响是单向度的、绝对的,影响力的流动方向是从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由占有主导地位的群体向弱势群体传播。只要处于边缘地区的群体都被视为弱势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中心地区的影响,并且缺乏追求自身价值和目标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四、异质社会与“自下而上”:模型优化

央地关系模型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考古学家利用央地关系模型解释某些特定的考古学案例。但应用过程中,考古学家对中心/边缘的划分方式提出了质疑。因此,如何优化央地关系模型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中心/边缘”二分法的理论缺陷,考古学家引入异质社会(heterogeneity)和“自下而上”(bottom up)的理论视角,使之进行优化,并提高其适用性。

1.异质社会视角

异质社会主要指社会群体的非均匀性。引入异质社会的概念,主要是为了纠正涵化概念和聚落扩张模式强调的“同质化社会”存在的价值缺陷。复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相互影响,并不会按照涵化概念所强调的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被其他群体同化而消亡,而边缘地区的聚落分布也不会最终达到均匀分布的状态。相反,复杂社会应被视为异质社会,由多个群体组成,这些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观、生存方式等各不相同。群体身份认同应当通过种族、社会地位,甚至是性别等因素完成。社会群体的非均匀性,也就决定了群体身份认同依赖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有所调整,并且出现不同群体之间身份认同因素重合的情况。

在央地关系模型中,边缘地区的群体在接受到不同中心地区的影响后,有可能形成特有的身份认同而对原有的央地关系产生影响。考古学研究不是简单地利用央地关系模型区分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而是通过模型明确不同群体相互影响过程的结构性变量。Schortman通过研究指出,在某些条件下,处于中心地区的群体实现了对周围欠发达地区中不同群体的控制。但更常见的情况是,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目前,Schortma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结构性变量:距离因素、技术因素、人口因素、疾病因素、军事因素和社会结构因素等。

2.“自下而上”视角

“自下而上”的理论视角源自市场营销研究,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种颠覆,也是对传统“自上而下”的这种“精英”思维模式的一种反思。“自上而下”理论视角过于强调处于社会顶层“精英”的作用,认为社会进步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自下而上”的理论视角将社会的发展过程看作两个过程的合力:一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响应力。

有考古学家指出,央地关系模型将边缘地区的群体视为剩余产品的生产者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理论视角。中心区域的发展将会促进边缘地区的发展,先进技术首先出现在中心地区并传播到边缘地区等等,都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边缘地区的群体基本没有能动性而只能被动接受,而边缘地区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发展只能通过与中心地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然而,一些实证研究说明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处于边缘地区的群体不但可以在与中心地区的互动中发挥一定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主导中央—地方关系的走向。央地关系模式应当通过“自下而上”的理论视角,从群体间相互影响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复杂化过程,区分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和手段,明确不同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认同方式,将群体内部的能动性与外部的推动力都纳入到研究的范畴。

央地关系模型利用异质社会与“自下而上”等理论视角,对原有的理论预设进行调整,将多维度的互动过程、社会群体认同的复杂性、群体内部的能动性等观点也纳入到了模型的理论预设。由于理论预设的改变,央地关系模型的研究方法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研究不同层级的社会群体互动的同时,可以观察到每个社会群体内部的价值诉求和发展过程,明确不同社会群体发展中特有的结构因素:第一,明确不同社会群体的权力组织形式,不同社会群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行使权力,如意识形态、军事、政治结构等;第二,异域的物质文化特征,并不意味着对外来民族的认同或者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也不意味着该群体受到了外来群体的统治,任何异域的物质文化特征都必须按照当地民族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利益诉求加以阐释。第三,将群体的性别、社会地位和种族等因素纳入到央地关系模型的分析中,因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同群体相互影响的发生和过程。

五、央地关系模型与中国考古学实践

央地关系模型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多元化理论体系、多维度理论视角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分析模型,适用范围不但包括史前考古,特别是复杂社会中不同地区相互影响的研究,还可以应用在历史时期考古,如帝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界利用世界体系理论和央地关系模型分析地区间相互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中国考古学研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序列。1981年,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理论”,即是对中国前一阶段考古学建设成就的总结,也将不同地区文化序列之间的互动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使之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不再局限于单个地区文化序列的建立。稍后,张光直先生有关中国史前交互作用圈的阐述,则更加明确了这个问题。

最早利用央地关系模型对中国考古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的学者是Gideon Shelach。他利用央地关系模型对二里头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比较,分析两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刘莉和陈星灿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一书中在央地关系模型之下,分析了不同等级聚落之间相互关系,探讨了以二里头为核心的中心区域如何实现对周围边缘地区的控制并最终形成中国早期国家的过程。李旻博士在其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征服、和谐与消费:商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形成》(Conquest,Concord,and Consumption:Becoming Shang in Eastern China)中指出,政治结构分布在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存在差异性,即距离中心区域越近,政治结构越完善,反之亦然。因此中心-边缘之间必然存在着中间环节,中间环节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决定商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考古学界运用央地关系模型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虽然研究较过去更为细致,但是并没有对央地关系模型本身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其理论预设还是停留在以世界体系理论和涵化概念的基础之上,如先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再分析各小区域之间的互动。上述研究方式仍停留在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范式之中,区域间的互动大多停留在“文化交流”层面上,而区域内部的能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因此,当前在运用央地关系模型分析中国考古学材料的同时,还应根据中国自身考古材料的特点,将央地关系模型进行调整和完善,将理论预设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相联系,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研究的央地关系模型。

[注释]

①Timothy C.Champion,2005.Centre and Periphery:Introduction,in T.C.Champion Eds,Centre and Periphery:Comparative Studies in Archaeology,New York:Routledge.

②Henry T.Wright,1977.Resent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Annual Reviews Anthropology,Vol.6,pp.379-397.

③Edward M.Schortman,1989.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 in Prehistory:the Need for a New Perspective,American Antiquity.Vol.54,No.1,pp.52-65.

④P.J.Ucko,1972.R.Tringham and G.W.Dimbleby ed.Man,Settlement and Urbanism.London:Duckworth.

⑤关于跨地区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的讨论,参见James Cusick,1998,Historiography of Acculturation:An Evalu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Archaeology,James Cusick ed.Studies in Culture Contact:Interaction,Culture Change,and Archaeology,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Pp.126-145.

Nick Kardulias ed.,1999.World Systems Theory in Practice.Lanham,MD:Rowan and Littlefield.

⑥Elena F.Guarini.1995.Center and Periphery.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67.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47-96.

⑦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第10-17页。

⑧Roger Nemeth and David Smith,1985,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orld-System Structure:a Multiple Network Analysis.Review,VIII,4,pp.517-560.

David Smith,1992,Structure and Position in World System and Economic:Network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965-1980.Social Forces.Vol.70,pp.857-893.

⑨Gerald Marwell,Pamela Oliver,and Ralph Prahl,Social Networks and Collective Action: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4,Issue 3,pp.502-534.

⑩Beth Hintz and Michael Schwartz,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and Interest Group Form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6,No.6,pp.851-869.

William Abruzzi,1982.Ecological Theory and Ethn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Human Populations.Current Anthropology,Vol.23,No.1,pp.13-35.

Elizabeth Cashdan,1983.Territoriality among Human Foragers:Ecological Models and an Application to Four Bushman Groups.Current Anthropology,Vol.24,No.1,pp.47-66.

Kathleen Deagan,1996.COLONIAL TRANSFORMATION:EURO-AMERICAN CULTURAL GENESIS IN THE EARLY SPANISH-AMERICAN COLONIES,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Vol.52,No.2,pp.135-160.

Edward Schortman and Patricia Urban,1994,Living on the Edge:Core-periphery Relations in Ancient Southeastern Mesoamerica.Current Anthropology,Vol.35,pp.401-430.

James Cusick eds,1998.Studies in Culture Contact:Interaction,Culture Change and Archaeology,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Gil Stein,1999.Rethinking World System:Diasporas,Colonies,and Interaction in Uruk Mesopotamian.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ss.

[责任编辑:王 戎]

K87

A

1003-8353(2011)06-0067-06

魏峭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边缘群体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