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制度下研究生压力的个案研究

2011-11-19 18:27陈颖童薇
克拉玛依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奖学金导师研究生

陈颖 童薇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一、前言

压力,也称应激,是一个人在觉察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我国有关研究生压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程丽娜、陈江波等人的系列研究。陈江波认为,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专业发展压力、论文要求压力、担忧未来压力、经济和相貌压力、人际孤单压力、环境和心境糟糕压力、身体健康压力、学习任务压力这八个方面;程丽娜等人认为,研究生压力主要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学业,人际交往,就业和前途,经济,家庭,婚姻爱情和其他;另外郑希付等人指出,研究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是就业压力,第二是学业、经济和成就需要压力,第三是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爱情婚姻压力。以上研究均是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之前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心是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后的制度规定:所有研究生都要向学校缴纳研究生培养费用,第一年根据入学成绩获取相应奖学金,此后根据年度考核结果享受不同等级的奖学金。由于资助体系与每个研究生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此次改革也对研究生的心理压力产生了不小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法,对奖学金制度下研究生的压力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了解与分析,为奖学金制度更好的施行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参照质性研究方法,采取“非概率抽样”中的“典型个案抽样”方法,对实行奖学金制度的XX大学3名研一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每次访谈持续30分钟左右,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再对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2.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访谈提纲,通过对奖学金制度下的研究生生活和学习状况的观察,以及相关文献的查阅,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深度访谈:(1)对奖学金制度的认识和态度,(2)奖学金制度带来的压力源,(3)奖学金制度改革造成的影响,(4)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三、研究结果

个案一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16日晚上8时

访谈地点:XX大学A室

受访者背景:小A,男,23岁,一等奖学金获得者。跨专业,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之间,理科类学生。小A是本校保送的学生,大四就开始跟着导师做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相对于你们说的研究生生活已经过了一年了”。第一眼见到小A便觉得他是典型的理科男生,自信、务实,理性,还有一些清高和愤世嫉俗。

1.对奖学金制度持反对态度

小A从五个方面,对现行奖学金制度提出了质疑。首先是“一等奖学金只占了百分之三十,二等只占了百分之五十”,“所占比例太低”,造成学生的经济负担。其次,他认为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奖学金名额,同学之间勾心斗角,影响人际和谐,使人“学会生存,学会伪装,学会攻击别人,保护自己。”再次,是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制度本身的不公平,表现为干部、学业外活动等加分过多,“什么研究生会这些,都很势利化,就为了你那几分”;另一种是评定过程中的不公平,表现为通过关系加分。最后,小A认为现行奖学金制度的另一个弊端,是对学术氛围的影响,“已经没有谁愿意老老实实做学问,因为你那个到头来就是自己交全部的学费。”可见,小A对奖学金制度是持有较强烈反对态度的。

2.人际关系、学习和经济压力是最大的压力

小A认为奖学金制度带来了人际压力。因为奖学金,同学之间会相互猜忌,相互保留,同学关系变得淡漠。例如“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科研到哪一步了”。同学之间不再相互帮助,甚至有些同学不但“不会帮你,还等着看你出丑”。

此外,小A认为“学习方面压力很大,让人很浮躁,都是为了钱去的,学起来很浮躁。”特别是当身边已经有同学发表了论文,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压力,并促使自己尽快地把发论文这件事提上日程。

另外,由于小A家境普通,需要自己解决部分学费,所以在经济方面他感到较大压力。并且,他特别提到“最困难的就是中产阶级”,因为家境好的学生不用担心经济问题,“最穷的学生有国家支持,有政策保护,有各种各样的补助,他也不是很困难。”这提醒了我们要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予以重视。

3.压力造成的影响

小A表示如果没有拿到奖学金,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但是对自己的精神是一种摧残,是一种打击,真的应该用摧残,会造成一个人思想的崩溃。”小A甚至认为这种付出和回报的不公平会造成像自杀这种极其恶劣的后果,“他天天认真学习,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学习……完了之后他就拿不到,而且刚进来的时候是拿到的,家里面经济条件又差,对他来说是一种对自尊自信的严重摧残,会造成自杀,这是绝对的。”压力带给小A另一影响在于活动方面,他表示自己会为了奖学金而被迫参加一些学业外活动,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4.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面对经济压力,小A表示研一不会出去兼职,因为太忙了。但研二不一定能拿到一等奖学金,“必须出去实习工作”。而面对人际压力,他觉得“会还是以诚待人吧,我也不愿去损害任何一个人,因为毕竟每一个都(不容易)。”可以看出,虽然奖学金制度给小A带来很大压力,但他仍能理性对待。

个案二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12日晚上8时

访谈地点:XX大学B室

受访者背景:小B,女,27岁,二等奖学金获得者,跨专业,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4000元之间,理科类学生。小B是工作后才考的研,已经经济独立,因追随男友而选择本校。小B为人谦和,对自己也没有过高的学术要求,只是希望通过读研提高就业竞争力。

1.倾向于以前的资助制度

小B认为要获得奖学金必须有“导师的推荐”。导师根据“期末的成绩”、“论文发表”、“平时的表现”以及“主观印象”决定奖学金等级。对于奖学金制度的优劣,她进行了理性分析:“优点是可以提高学习动力,可以提升学术成绩”;缺点则是“每年都要重新进行一次评定,会给人带来比较大的压力”以及“影响导师组内同学间的关系”。总的来说,现行奖学金制度带来的压力过大,使她更愿意选择以前那种“一考定三年”的制度。

2.经济和学习压力是最主要的压力

由于小B是工作后再考的研,经济上已经独立,如果每年都拿三等奖学金就需要自己交学费,经济负担会比较重。并且她在读研费用的投入值上有一个心理预期,“感觉如果在物质上面付出太多的话,这个研究生就上得不是很值吧,还不如报其他学校。”

除了经济压力,小B感到另一个较大的压力即学习压力。跨专业背景使她感到与其他同学在基础知识上有较大的差距。至于论文发表,她表示“如果有的同学已经发表了,那我的压力肯定会很大。”可以看出小B在学习上不争第一,但也不甘落于人后。她的学习压力主要是由同学间接带来的。

对于奖学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小B认为“经过一次奖学金评比之后,大家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起一些微妙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只存在导师组内。原因是她认为奖学金的评定中“导师是起主要作用”。

3.压力造成的影响

压力对小B造成的学习影响,首先表现在学习进度方面,她会比较关注别人的进度,并以此对自己进行调整;其次是在学习重心上,如果没有实行奖学金制度的话,小B表示,自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薄弱基础上,“但现在重心可能会放在发文章上面。”生活方面,小B表示如果拿二等奖学金的话,自己的生活消费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如果是三等可能会节省一些。另外,奖学金对小B的幸福感和自尊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如果是改革前的制度,“大家相处起来氛围会更轻松一些,可以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幸福感会强一些吧。”“如果第二学年拿三等奖学金的话,自尊心肯定会受损。对自己的能力会产生一些怀疑吧,觉得自己在某方面做得不如别的同学好。”对于奖学金是否代表了一种荣誉,小B认为“没有什么强烈的荣誉感,因为二等的话绝大多数同学都占了。拿一等的话这种荣誉感会强一些,拿三等的话会不好意思。”

4.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小B表示可能会通过向导师求助或者申请助学贷款来缓解经济压力,但不会兼职,因为重心仍是学习,同时会通过提高科研成绩和基础知识来争取下一次的奖学金,“主要是在学术上做得好一些,做出一些成绩来,能被导师认可,我觉得拿奖学金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还要花时间弥补基础知识上的不足。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小B认为要保持谦和的态度,取长补短。

个案三

访谈时间:2010年11月23日下午2时

访谈地点:XX大学图书馆休息区

受访者背景:小C,男,24岁,三等奖学金获得者,跨专业,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4000元之间,文科类学生。小C本科就读于一所三本院校,性格活泼开朗,不仅在党支部担任干部,还是篮球队队员,积极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比赛和活动。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同学相处融洽。

1.支持奖学金制度

小C认为奖学金是一个综合测评,“成绩一部分,科研能力一部分,还有就是参加活动。”但与小A一样,小C也对奖学金评定过程中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提出了质疑:“你有可能百分之九十拿一等,但他(导师)偏偏就给你二等,给你一半,那你也没办法。”而且导师也可能会更偏重一些平时帮他做事比较积极的同学。有关该制度的优劣,小C认为“它能让大家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对于自己这种入学成绩较低的同学,“还有一次希望,就更提供一次机会。”缺点则是使学生单纯地为了奖学金而努力,过于功利,从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的学习。但总体来说,他认为现行奖学金制度还是利大于弊。

2.就业压力是最主要的压力

小C一开始就表示自己并不太看重奖学金,因此奖学金并没有给他带来较大的压力。他现在最大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他认为搞科研、参加活动都是为以后找工作奠定基础,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过他提到现在大家在学术上没有差距,但经过一年的积累后可能会产生差距,“毕竟一年的积累很重要”,也许这也会间接带给他一些科研上的压力。对奖学金造成的人际压力,小C表示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影响,但他认为女同学在这方面压力会比较大。小C现在唯一感到奖学金所带来的压力就是经济压力,因为“本来跟父母承诺说可能要拿到奖学金嘛,如果没拿的话可能回家还是会有一些压力”,“毕竟掏一万块钱也不是很容易就拿出来的”。

3.压力造成的影响

奖学金带来的压力对小C而言基本影响不大,因为“我就把奖学金看作一个额外的蛋糕,我能看到一定数量书的时候,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我就去发表,并不是说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得到这个额外的蛋糕。”当访问者问到奖学金是否代表了一种荣誉时,小C认为按入学成绩评定的第一年只能说明考试成绩的高低,而第二、三年的评定则代表了一定的荣誉。但他认为“最终能衡量自己的能力还是看你出来做的一些工作啊,还有为人处世啊。”虽然小C并没有认可奖学金代表的这种荣誉,不过他表示如果在下一次评比中还是没有拿到奖学金的话,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因此而进行调整。

4.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小C会采取做兼职来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但他也同时提到,不管有没有拿到奖学金,自己都会做一些兼职工作,“因为我们马上就面临就业嘛,你读完书也是为了出去找工作,还可以锻炼一下工作能力啊。”而面对学术上的压力,他表示会缩减一部分活动时间,从而专注学习。

综上,小C一直把工作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因此相对于其他两名同学,奖学金并不会对他造成太大影响。

四、讨论

从小A、小B、小C三位同学的观点可以看出,入校就拿一等奖学金的同学更倾向于对奖学金制度持否定态度,而随着获得奖学金等级的降低,态度变得更为积极。有关奖学金对学术成就造成的影响,小A与小B、小C的观点截然相反,小A认为奖学金会严重影响学术氛围,使大家不能沉心做研究。而小B、小C则认为奖学金会促使大家努力学习,提高学术成就。可以推测,对于奖学金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研究生的科研态度,进而影响科研成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奖学金态度、防止抵触情绪的产生,是学校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在奖学金带来的压力源上,这三位同学都提到了经济和科研压力,这也与我们开篇提到的研究生的自立意识有关。虽然三位同学都感受到了人际压力,但对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心态不同,压力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自己需要调整心态、形成对奖学金的理性认识。

如果第二年获得的奖学金等级下降,会对小A、小B和小C的内心体验产生不同影响。小A作为本校保送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自尊心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都较高,如果没有拿到奖学金,会挫伤其自尊心,但并不会令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小B、小C平平的学习背景和经历会使他们在没有拿到奖学金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三名同学中,只有小B认为奖学金会影响自己的幸福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心思更细腻,内心体验更丰富。

面对压力时,三位同学都选择积极应对。这与研究生本身的心理发展较成熟有关,能通过理性分析,找到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法。学校和教师在奖学金制度实施过程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学生利益,在评定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防止学生钻牛角尖,特别要注意对奖学金等级下降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而学生自己要树立对奖学金的正确认识,化压力为动力。只有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奖学金制度合理实施的最终目的。

[1]蔡颖,梁宝勇,周亚娟.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

[2]陈江波.研究生心理压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

[3]吴筱玫,程丽娜.研究生心理压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

[4]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猜你喜欢
奖学金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