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写作

2011-11-21 17:13赖辉荣
图书馆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图书馆学参考文献

赖辉荣

(集美大学图书馆,福建 厦门 361021)

时常听到一些图书馆员说“写论文难,难于上青天”。对他们而言,发表论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撰写并发表论文真的很难吗?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写作与审稿经历,就如何写好图书馆学术论文谈些粗浅的认识。

1 写什么——选题的寻找与确立

1.1 选题的寻找

选题是论文撰写的第一道工序,是论文写作成败的关键。有人说:“题好文一半”,拟定一个好的选题,文章也就完成了一半。也有人给不恰当的选题作过一个比喻:“种下的是不会发芽的种子,付出的必然是无价值的劳动”[1]。可见,只有选好了主题,随之而来的材料搜集、观点的提炼以及研究成果的书面化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选题本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很多人之所以不知如何选题,最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因而就谈不上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在写作实践中,问题的来源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应从多种途径去发现问题。这里,笔者归纳了问题来源的六个方面,以供大家参考。

(1)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是论文选题的重要渠道。北京大学的吴慰慈先生曾经指出:“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致用的科学”[2];武汉大学的肖希明教授也曾指出:“图书馆学作为一门致用的科学,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发现、正确解释、并最终解决图书馆实践发展中的问题”[3]。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从事图书馆不同岗位工作的馆员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写出一些心得体会,如果能把它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那就可以成为一篇好文章。比如《图书馆全开放服务的实践与探讨——以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又如《随书光盘的管理与信息服务实践——以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等,都是来自于工作实践中的文章。

(2)在阅读中得到启示。阅读期刊是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阅读,不仅能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动态和热点问题,还会发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的研究或多或少会存在不足之处,如果能抓住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或修正,或补充,或从新角度去论述(同样的材料,由于切入角度不同、组织方式不同,就能说明不同的问题,从而产生新意),就可能得出更完善、更全面的新见解、新结论。因此,我们应通过浏览阅读,积累知识,捕捉线索。

(3)从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激发灵感。在学术研究中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书馆学属于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两种方法范式:一种是实证研究。主要论证“是什么”的一类文章,用“假设—演绎”模式来检验理论,一般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如论文《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就需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另一种是规范研究。主要论述“应该怎样”的一类文章,强调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说明和诠释,一般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具体包括历史研究法、思辨法、比较分析法等。比如,时下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正成为图书馆界的热点,研究者可运用“比较分析法”去探讨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集群管理的共性和区别,通过比较往往能写成一篇具有新意的学术论文。

(4)通过学术交流发现选题。时下,图书馆界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每次学术交流往往都是针对某些特定主题而展开的学术对话,如果能经常听一些学术讲座或者参加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学术信息,掌握学术动态,那么就能发现和选定有意义的选题。如数字图书馆、开放存取、机构库建设等都是研究者目前关注的问题。

(5)从图书馆课题申报指南中寻找选题。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学会组织往往会制定出某一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课题指南。例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各省图书馆学会每年年会征文时都会拟定出图书馆学术研究的若干重要选题,每年国家社科基金或者学会资助项目申报指南中也会给出一些重要选题。此外,一些图书馆专业刊物在每年的第一期也会发布重点用稿选题等。研究者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6)从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找“结合点”。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在学术研究中,如果只沉浸于本专业文献的阅读,往往会造成思路的狭窄。而适当地接触其他学科,往往会迸发出新的思路。因此,应学会在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找“结合点”,从中找到好的选题。比如,将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原理运用于读者服务工作研究,将博弈论运用于图书馆联盟合作研究,将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应用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读者服务中等,均会形成新的认识。

当然,除了上面介绍的 6种选题方法之外,还有许多寻找选题的途径。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1.2 选题的确立

通过上述途径,研究者或许已找到某个选题,但所找的选题有价值与否,最主要还是看这个选题是否有新意,为此需通过查新来检验。如果通过查新检索,发现此选题已研究很充分,没有发展余地,就要敢于自我否定,另行选题。如果此选题虽有相关研究,但仍不够完善,就可考虑自己能否对这一选题提出新的见解,或者从新的角度来切入,或者采用新的论证方法,或者提供赞成某个观点的新论据。如果研究得很充分了,那么最好不要写,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炒旧饭”。

2 写作前的基础工作——材料的搜集与筛选

通过各种检索,研究者也许搜集到了许多材料,但需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取有用之材。为此,首先要阅读材料。对搜集到的论著要进行略读,大致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对需要进一步细读的论著再进行重点阅读,从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并把有用的内容加以摘录。这里需强调的是,阅读材料要讲究科学性:注意先后顺序,最好是先读中文资料,后读外文资料;先读综述性资料,后读专题性资料;先读近期资料,后读过去资料。阅读材料之后,要对可能用到的材料进行分类。具体可按材料内容的属性分项归类,一般可把材料分为理论类、事实类、随想类等。每一类下再分若干项目,如理论类下面再分为名言、概念、定义、本人观点等。这样在写作时就很方便地根据需要提取所需材料。

3 怎么写——按提纲行文

论文写作可以说是文无定法、形式多样。最主要的就是要力求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就写作步骤而言,一般是先拟提纲,然后按照提纲来行文。

3.1 引言

引言是论文的开头语,一般要写清四层意思:一是简洁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前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二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三是要交代“采取什么方法研究”;四是要说明论文将“解决什么问题”。在写作规范方面,引言前面的序号可写 “1”,也可不写,有时“引言”二字也可省略。当然,学术论文不一定都要有引言,既可直入主题,也可以略有铺垫。

3.2 正文

正文属于论文的主体,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来写。为了做到层次分明,正文可分成几个大段,每个大段又包含几个小自然段,每个段落可冠以适当的层次标题。层次标题应简短,并能准确反映该层次的内容,一般以 15个字以内为宜,最多不超过当行字数。此外,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采用“排比”句型。

3.3 结语

结语是论文的归结,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研究结果的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二是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异同点;三是研究的遗留问题、建议和展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结语都要具备上述内容,可视具体情况而确定,但第一点是必不可少的。结语要求简洁明了、收束有力。

4 文章的润色——不可忽视的论文写作规范

写论文与盖房子相类似,房子盖起来之后仅仅是个毛坯房,要让房子看起来漂亮,还需装修。同样,文章初稿完成后,并非万事大吉,即使论文选题有新意、内容翔实、论证有力,但如果论文的写作规范被忽视,就会影响到论文投稿的命中率。编辑审稿时一般是先看一下文章的题目、摘要、引言和结语。看完后觉得哪篇文章有价值,才会认认真真地从头至尾看一遍。因此,作者应特别重视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的写作规范。

4.1 题目

许多家长在小孩出生后,一般都会翻阅字典,希望能给自己小孩起个好听的名字。有的家长甚至在小孩出生前就已经在反复斟酌了。论文题目就如同人的名字,它是论文给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是编辑拿到文章后最先看到的东西。按照《尔雅释言》的解释 ,“题 ”就是 “额 ”,“目”就是 “眼睛 ”。也就是说题目之于一篇论文,就像额头、眼睛之于人[4]。可见,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好的标题确实能起到画龙点睛、先声夺人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很重视论文的起名,尽量做到:准确得体、简短精练。

4.1.1 准确得体。在平时的写作中,论文题目常见的毛病有两种:一种是题目太大或题目太小。题目太大只能大题大做或大题小做。大题大做可能要写成一部书,但这并不是期刊论文的容量所能承载的;大题小做则只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比如《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显然该论文标题太大,因为图书馆的建设涉及资源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服务建设,等等。当然,如果题目太小,小题小做,就没有普遍意义,价值也不大。另一种常见的毛病是题不对文。如有一篇论文题目为《图书馆信息检索课教学质量初探》,该文本该重点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质量,需要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但全文探讨的却是信息检索课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就犯了题不对文的错误。

4.1.2 简短精练。就是要求论文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要精练。至于多少字才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来说,题目不要超出 20个字,不过,如果简短题名不足以表达论文内容,则可用加上副标题的方法加以解决。常见的毛病是标题冗长或易产生歧义等。

4.2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名片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个人的身份。同样,在论文写作中,摘要就是论文的名片,是论文的导读,反映了论文的质量和作者的学术功底,通常在初稿修改完成后才写。摘要的写作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摘要字数不宜太短或太长,其字数一般限定在 200字左右,最长不超过论文字数的 5%;第二,摘要中不要出现“本文”“我们”“作者”等第一人称,不要进行自我评价,应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4.3 关键词

关键词的选取可从论文标题和内容中去寻找和筛选。应注意的是:1)关键词的词性必须是名词、名词性词组,动词、形容词、副词都不能选为关键词。2)关键词须专指标引[5],不要将常用词当作关键词使用。像“论述”“研究”“分析”等常用词在大多数学术论文中都可使用,缺乏特指,也就失去了关键词的价值。3)不能把短句当成关键词。比如《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一文的关键词如果写成“大学生群体特征;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不规范的,应将其改为:大学生;群体特征;信息素养;图书馆。4)关键词选取数量一般是 3~8个,如果数量太少难以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太多则容易模糊论文的主题内容。此外,多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或空格分隔。

4.4 参考文献

严格地说,没有任何参考文献的论文不能算作是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我们通过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了解作者的学术视野,了解作者参看了哪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了解作者对新材料熟悉的情况。凡是一条参考文献信息都没有的论文很难称得上是学术论文,无非是一些工作总结、体会、读后感之类的东西。当然,参考文献切忌过多、过滥,如果参考文献过多,通篇内容都是引文,让人感觉到文章都是别人的观点,唯独没有自己的见解。这种文章只能算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仅有资料价值,谈不上有学术价值。一篇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信息一般不少于 4条,以 8~10条为宜。此外,参考文献要引经据典,也就是说参考文献应该是引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件、经典著作及比较权威的专家、学者的话语。但有的人为了增加参考文献的数量,什么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甚至地摊读物都引用,这样的引用反而降低了论文的档次,毫无价值。最后,参考文献最好是引用最近 5年的文献,并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著录格式。

5 认真修改

论文写完后,不要急于投稿,而应当把它“晾晾”,以便进行反复的修改。有条件的话,还应请教有关学者、专家对自己的论文作专门指点。论文的修改过程是论文趋于完善的过程,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观点的锤炼与修正;二是论据的补充与改换;三是结构的重新安排;四是语言文字的加工与润色等。

[1]杨一琼.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选题漫谈[J].情报杂志,2003(4):103—104.

[2]吴慰慈.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开拓前进——建设 21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5):3—6.

[3]肖希明.关注现实问题:图书馆学研究永恒的方向——贺《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 50周年[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36— 67.

[4]刘曙光.学术期刊编辑视角中的论文写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8.

[5]郑晓茜.浅谈学术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写作与标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4):122—124.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图书馆学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
第9卷第1-6期学术论文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