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广义对称妙解竞赛题
——2011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压轴题的解法探究

2011-11-30 07:31成功中学安徽马鞍山243000
中学教研(数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波利亚直角三角形轴对称

●(成功中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运用广义对称妙解竞赛题
——2011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压轴题的解法探究

●汪宗兴(成功中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数学家波利亚在其著作《怎样解题》中给出一个宏观的解题程序,分成4步:弄清题目、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即解题后的反思).波利亚重视解题后的思考,把其作为数学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他认为一个问题解决后,解题者应该考虑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案,有没有更一般的或特殊的结论.笔者欲尝试运用波利亚的解题表,现结合2011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的压轴题,谈谈笔者的收获.

(2011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图1

图2

为表述方便,现将以下结论作为引理:

引理在△ABC中,∠BAC=60°,AB=2A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

证法1如图2,取AB的中点D,连结CD.由AB=2AC,得

AC=AD=BD.

又∠BAC=60°,知△ACD是等边三角形,从而

因此△ABC是直角三角形,此时

证法2如图3,延长AC至点D,使DC=AC,连结BD.由

AD=2AC=AB,

及∠BAC=60°,可知△ABD是等边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得BC⊥AC,此时

图3

思路探索由引理和△ABC边、角的数量关系可知,任求出一条边的长度即可求出该三角形的面积.已知长度的3条线段PA,PB,PC有公共的端点P,如何发挥这个条件的作用呢?考虑到这是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给出长度的3条线段有公共端点这一特点,联想类似的问题:利用旋转求角度,如已知正方形内一点到3个顶点的距离,求角度;已知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到3个顶点的距离,求角度.根据解题经验,首先考虑利用旋转变换解决此题.初步思考,因图中找不到相等的线段,故不具备旋转的条件.初次失败后,由于之前曾利用网格巧妙解决等腰直角三角形内一点到3条边的距离问题,试探此题能否建立适当的网格,也未获成功.看来孤立运用某个条件,很难找到解题思路,综合考虑或许才有出路.如何利用题中30°,60°等条件?旋转不成,再试用轴对称变换,发现点P关于CA,CB的对称点D,E和顶点C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图形,很快发现各种条件都能巧妙应用,尝试终获成功(见解法1).

解法1思路:利用轴对称变换.

如图4,作点P关于边BC,AC,AB的对称点D,E,F,连结DB,DC,EA,EC,FA,FB,FD,FE.由轴对称性质,得

从而

于是

DE2+FE2=42+32=52=DF2,

∠DEF=90°,

因此

2S△ABC=S△BDF+S△DEF+S△AEF=

(注:求△AEF的面积可利用初中知识解决.)

笔者反思(1)前面方法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轴对称变换能解决此题,旋转变换真的无“用武之地”吗?

图4

图5

(注:此表示方法的含义是将△APC以A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60°后,再进行同向位似变换,且△APC与△ADE的位似比是1∶1.角度前有负号的表示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下同.)

由引理知△ABC是直角三角形,从而

(注:此步骤各种解法中都要用到,这里统一给出,后面解法中限于篇幅,不再重述.)

如图5,将△APC绕点A顺时针旋转60°至△ADE,连结PD,则

从而△PAD是等边三角形.又由AB=2AC,得

取PA的中点F,连结FD,FE,则

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于是

22=DE2,

从而△EDF是直角三角形,且∠EDF=90°,可得

∠APC=∠ADE=∠ADF+∠EDF=

30°+90°=120°.

作CG⊥AP于点G,则

∠CPG=180°-∠APC=60°,

于是

从而

因此

(注:在求出∠APC=120°之后,求AC2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求出,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这里给出利用勾股定理求AC2的过程,后面解法限于篇幅,只给出求∠APC的过程.)

如图6,在△ABC外作△ABD,使得

∠DAB=∠PAC,∠ABD=∠ACP,

则△ABD∽△ACP,连结DP,得

AB=2AC,

于是△ABD和△ACP的相似比为2∶1,即

因此

∠DAP=∠DAB+∠BAP=

∠PAC+∠BAP=∠BAC=60°.

由AD∶AP=2∶1,及引理知∠APD=90°,从而

于是

BD2+PD2=42+32=25=BP2,

∠BDP=90°,

于是

∠APC=∠ADB=∠ADP+∠BDP=

30°+90°=120°.

后面过程同上,略.

(过程略.)

(过程略.)

图6

图7

如图7,在△ABC外作△BCD,使得

∠BCD=∠ACP,∠CBD=∠CAP,

∠PCD=∠PCB+∠BCD=

∠PCB+∠ACP=∠ACB=90°,

连结PD,得∠PDC=30°,PD=2PC=4,从而

BD2+PD2=32+42=25=PB2,

∠BDP=90°,

于是

∠APC=∠BDC=∠BDP+∠PDC=

90°+30°=120°.

后面过程同上.

(过程略.)

(过程略.)

(过程略.)

(过程略.)

如图8,在△ABC外作△BCD,使得

∠BCD=∠BAP,∠CBD=∠ABP,

从而

∠PBD=∠PBC+∠CBD=

∠PBC+∠ABP=∠ABC=30°,

作DE⊥PB于点E,则

从而

于是

PD2=PC2+DC2,

从而

∠DCP=90°,

于是

∠APC=∠BAP+∠BCP+∠ABC=

∠BCD+∠BCP+∠ABC=

∠DCP+∠ABC=90°+30°=

120°.

后面做法同上,略.

图8

图9

如图9,将△BCP绕点B逆时针旋转30°至△BED,则

DE=PC=2,BD=BP=5,BE=BC,∠DBE=∠PBC,∠BED=∠BCP,

从而

∠PBD=∠PBA+∠DBE=

∠PBA+∠PBC=∠ABC=30°.

DE2+EF2=DF2,

∠DEF=90°,

于是

∠APC=∠BAP+∠BCP+∠ABC=

∠BEF+∠BED+∠ABC=

∠DEF+∠ABC=

90°+30°=120°.

后面做法同上,略.

(过程略.)

图10

解法14思路:采用代数方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运用解析法

由引理知△ABC是直角三角形(过程略).如图10,以C为原点,CB所在的直线为x轴,CA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C=a,则

于是

由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得

PC2=(x-0)2+(y-0)2=x2+y2=22=4;

于是

由引理,只要求出a2的值即可.由式(2),得

x2+y2-2ay+a2=3,

4-2ay+a2=3,

化简得

2ay=1+a2.

(4)

由式(3),得

(5)

(6)

于是

令a2=y,得

48y=(3t-21)2+3(1+y)2,

y2-14y+37=0,

解得

由式(5)得

解得

a2>7,

y>7.

笔者反思从上述解法可以看出:解法1运用了轴对称变换;解法2~13都运用了旋转变换,解法2~5以点A为旋转中心,顺(逆)时针旋转60°,解法6~9以点C为旋转中心,顺(逆)时针旋转90°,解法10~13以点B为旋转中心,顺(逆)时针旋转30°,解法3,4,6,8,10,11还运用了位似变换;解法14利用代数方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反复运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ABC的面积.其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容易理解,但计算繁琐.

从解法2到解法13,对称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地位上看,△PAB,△PBC,△PAC平等,点A,B,C平等,都可以作为旋转中心,3个内角平等,30°,60°,90°都可以作为旋转角,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平等.正是受对称思想的启发,才想出上述众多形似本质相同的解法.正如波利亚曾说:“当你找到第一棵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笔者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收获甚大!

数学解题的目标应使得学习者获得对数学本质规律更为真实的理解,并在数学领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波利亚认为解题过程主要是问题的变换过程,“我们必须一再变换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到最后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由上述问题的各种解法可见,如果平常讲解习题时注重解题后思考,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今后教学将可演绎更多无限精彩的课堂,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

[1] 孙维刚.孙维刚谈立志成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波利亚直角三角形轴对称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ex≥x+1与lnx≤x-1的应用
波利亚——本老师不是变态
5.2 图形的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拼搭直角三角形
关于四奇数平方和问题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