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讲述大屠杀背后历史

2011-12-10 03:27韩戍
博客天下 2011年23期
关键词:哈金安魂曲大屠杀

韩戍

讲述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更多的是史学著作。

史学讲究求实,多半以第一手档案材料或当事人口述为基础,注重事件来龙去脉之完整讲述,阅毕对大屠杀基本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然而,史学著作亦有缺陷之处。首先是叙事的表面化,过于注重对宏大叙事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阐述,忽略历史的幕后细节;其次是叙事的平面化,原本鲜活生动之历史在此变成一连串的事件排列,无数生命也被化约为冰冷的数字。而且,严肃的历史著作讲究春秋褒贬和以史为鉴,必然注重描述战争的血腥和残忍,并对侵略者愤怒谴责。此种著作读罢,虽然可以前事不忘,但同样也会加深对人性之幽暗的认知。

仇恨无助于理解历史,直面人性之幽暗又常常会将人引向绝望。在很少有成熟、全面的史学作品出现的情况下,将目光投向文学尤其是亦文亦史的作品,或许是一种理想的阅读选择。就如美国华人作者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故事主体部分以明妮·魏特琳的日记资料为基础,枝节部分加之以合理的想象,是大屠杀题材中写实和写意成功结合的典范。

其固然是写南京大屠杀,但并不是讲述屠杀的过程,而是将目光投向背后,讲述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在任职于金陵女子学院时拯救数万难民的故事。尤其是,作品极少正面渲染暴力情节,而是着重宣扬非暴力思想和人道主义的主题,读毕基本会得到一个和史学作品不同的积极认识。

哈金在《南京安魂曲》中完整再现了明妮·魏特琳在女子学院建立难民营,和日本军方据理力争,保护上万名无辜的妇女和儿童安然无恙,最后重返家中的过程。

从哈金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几乎无法想象的困难,其压力更远非一个女子的柔软之躯可以承受,但她都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和勇气予以克服,机智地将事情化险为夷。驱使魏特琳这样行动的,是一种源自宗教的大爱和无私。而这种大爱是世界主义的、无国界的,只因对生命充满悲悯,以及对光明最终可以征服黑暗之笃信。

总之,哈金以宏大的视野和高超的敘事能力,通过当事人、叙事者、第三方的多角度描绘,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悲天悯人、充满博爱情怀的“女菩萨”魏特琳的形象,使这部小说具有一种史诗的气质。

魏特琳之行动和已经为人熟知的拉贝等国际友人一样,其人其事有如黑暗中的一丝光明,虽然微弱却足以穿透人性幽暗之阴霾,为那段惨不忍睹的历史增添了一份正面的记忆。

哈金作为国际上颇具声誉的华人小说家,其叙事流畅,文笔精湛,颇得国外读者的青睐。然而,毕竟他言说的主要对象还是美国人,包括《南京安魂曲》在内的发生于中国的故事,由于语境的熟悉,就文学价值和思想高度而言,实际还和国内顶级作家的作品有一些距离。

而且,文字一经转译,其文学价值便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一直不是特别肯定该书的文学价值,而是更关注它在历史方面的价值。首先是通过叙述大屠杀背后的故事,弥补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正面历史著作的单薄和不足。第二是用文学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看历史的不同角度,即通过魏特琳来再次反思200多年来西方传教士在华之行动。

《甘南纪事》

杨显惠 著

花城出版社

2011年9月

25.00元

武云溥:《甘南纪事》里有很多篇章,有意无意地牵扯到这片草原上曾经发生过的战乱与杀戮、仇恨与爱情、荣耀与交易……那是属于另一个时空的隐秘历史。写历史的人很多,却少有聚焦人性的;讲故事的人也很多,却少有态度诚恳、有根有据的。杨显惠从历史与文学的边缘出发,埋头跑路,却比很多“聪明人”更早抵达核心命题。

《捍卫记忆》

利季娅 著

蓝英年 徐振亚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

45.00元

陈四益:巴金老人一句“讲真话”,曾赢得海涛般的呼应。岁月流逝,也引起后来者的不解:“不就是

‘讲真话吗?有什么呀?”读一读

《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吧,它可以告诉你,在特定的体制环境下,“讲真话”多么艰难,它竟成为一个民族品格的标杆。

朱正:利季娅说得好:“忘记所发生的就无法前进。”这本书使人无法忘记过去的同时,也推动历史的前进。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冯唐 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11月

28.00元

冯唐:我从生下来就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我把自己像五分钱钢儿一样扔进江湖上,我这个钢儿倒立着,两边不靠。两边不靠的坏处挺多。比如时间不够,文字上无法达到本可以达到的高度。两边不靠的好处也有。比如文字独立,在文字上,我不求名、不求财,按我的理解,做我的千古文章。倒立着两边不靠,总不是稳态。我依旧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妈说,这种样子就叫做怪物。

猜你喜欢
哈金安魂曲大屠杀
犹太人大屠杀并非始于集中营,而是仇恨言论。这段历史不可忘却 精读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伪夏日
The BoaT rocKed BuT The earTh didn’T MoVe
酒与安魂曲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