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二语输入研究的新进展

2011-12-23 00:36刘振卫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形式

刘振卫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郑州450002)

国外二语输入研究的新进展

刘振卫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郑州450002)

简要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界语言输入的研究,着重探讨了该领域的新近发展,即被理解的输入、统觉输入、输入加工及加工教学等,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其对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指导意义。

被理解的输入;统觉输入;输入加工

二语习得领域,语言输入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对输入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强化”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受到了Chomsky为代表的一批心智语言学家的强烈抨击,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输入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80年代,Krashen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假设(comprehensible input),对输入进行了量化研究,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很难运用在实际语言教学中。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Gass等人提出的被理解的输入(comprehended input)和统觉输入(apperceived input)以及Vanpantten的输入加工及加工教学等将二语输入研究推向了一个的高度。

一、可理解性输入与被理解的输入、统觉输入

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提出者Krashe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的可理解性输入,即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他认为,可理解输入必须是由“i+1”构成,这是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必要条件。

Gass&Selinker[1]在二语习得的整合观中提出了与可理解性输入相关的另外两个概念:被理解的输入及统觉输入。他们认为言语理解过程是一个从句子分析到细节结构分析的概率连续体,也就是说被理解的输入潜在地说是多阶段的。在言语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任务就是分析在一定情境下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输入。被理解的输入与可理解性的输入是有差别的,首先,后者受到输入提供者的限制,而前者则是学习者自主控制;其次,后者在Krashen看来是一个要么有要么无的二分变量,但是前者是一个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的连续体。统觉(apperception)是一种内在的认知行为,即在识别语言形式时要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它还被看作是一种可以对输入做进一步分析的启动装置。因此统觉输入就是学习者受频率、感情、先前知识、注意等因素影响而注意到的那部分知识。上述这些发现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对语言学习和教学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输入加工及加工教学研究

(一)输入加工

Van Patten(2004)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语言输入有其特定的含义,即学习者听到或者读到的那些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所谓“交际意义”是指语言中具有的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信息。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条件,上述研究并没有考察学习者是怎样从输入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又是怎样利用这个语言系统进行语言输出的,Van Patten在对美国本土西班牙语的二语学习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加工模式——输入加工 (input processing,IP)模式及在其基础上的加工教学(processing instruction,PI)。

输入加工是指学习者在理解输入信息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中介语的一部分的认知过程。语言的输入加工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建立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二是句子分析。前者是指从形式到意义的解码过程,或者从特定的语言形式获得特定的意义;而后者是指句法结构与话语之间的映射关系。通俗地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句子理解加工时,往往具有某种假设,即依据某种句法结构来解释句子或话语,实际上是对句子的语义解释和分析,赋予句子具体的含义。

受学习者工作记忆的限制,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只能是意义,然后才关注形式,即所谓的意义优先原则(The Primacy of Meaning Principle);他接着指出,学习者倾向于把主语和施事角色授予句中第一个名词(或代词),即首个名词原则(The First Noun Principle)。以上两条原则之下各有若干推论。前者包括以下6个分原则:实词优先原则(the primacy of content words principle)、词义优先原则(the lexical preference principle)、非冗余成份优先原则(the preference for non-redundancy principle)、有意义的语法形式的加工先于无意义的语法形式的加工原则(the meaning-before-non-meaning principle)、资源获取原则(th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principle)、句子位置原则(the sentence location principle);后者包括以下3个分原则:词汇语义原则(the lexical semantics principle)、事件概率原则(the event probabilities principle)、语境限制原则(the contextual constraint principle)。上述这些探索的目的在于解释二语习得的加工过程,为何某些话语或者句子处于中心位置,以及为什么意义先于形式(Van Patten,2004)。上述这些原则及其推论解释了学习者的输入加工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一些话语成份先于其它成份被加工,以及为什么对意义的加工比对形式的加工优先等。

(二)加工教学

以输入加工理论为基础,Van Patten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加工教学法,即教学实践中将注意力聚焦于吸收环节,探索向学习者讲授如何加工输入信息以习得底层语法结构,进而付诸于实际的交际运用。加工教学理念的提出最初是源于Corder[2]对输入(input)和吸收(intake)的区分,输入是指学习者能够获取的信息,而吸收则是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的内化。Van Patten(2004)认为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过程不是简单的从输入到输出(即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的做法),而是从输入经过吸收的环节然后才是输出环节,而且尤为关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外语教学的加工教学模式

Van Patten(2008)进一步指出加工教学有三个基本前提:第一,学习者为了习得语言需要输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可能是学习者加工输入的方式不同;第三,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学习者是如何加工输入的,然后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有效的输入强化(input enchancement)来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特征的习得。此外,Van Patten(2008)还归纳了加工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向学习者提供关于某个结构或形式的信息;第二,告诉学习者某一加工策略可能会阻碍他们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对形式或结构的选择;第三,将输入结构化以便学习者必须依赖某一形式或结构而非自然的加工趋向来获取意义。

三、结语

如上所述,伴随着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入”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从行为主义视角下作为一种“刺激”的语言输入发展到今天人们广为接受的输入加工和加工教学等理论,不同时期的认识对外语教学和学习实践都产生过积极的意义。

[1] Gass,S.&Selinker,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on:an Introduction Course[M].New York:Routledge,2008.

[2] Corder.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s Errors[J].IRAL,1967(5):161-170.

The study of foreign second language input progress

LIU Zhen-wei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2,China)

The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study of input in SLA 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 with special emphases on comprehended input,unperceived input,input processing,and processing instruction,and their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comprehended input;unperceived input; input processing

H319.3

A

1009-8976(2011)02-0121-02

2011-02-25

刘振卫(1981—),男(汉),河南洛阳,硕士主要研究语言学。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形式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