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口译译员主体性分析

2011-12-23 00:36李明秋
关键词:译员口译商务

李明秋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116023)

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口译译员主体性分析

李明秋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116023)

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的跨文化意识构建、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限度以及非语言特征的主体性等内容,力求减少乃至消除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失误,促使跨文化国际商务的成功进行。

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英语口译;主体性

经济全球化和频繁的商务交流,跨越中西方商务桥梁的商务英语口译把思维、个性、价值观、言谈举止、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极大差异的文化迁移植根于商务环境之下。口译,即时性、即席性和高端性的特点决定了口译译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口译效果。口译活动始终体现译员的主体作用,映射出译员的独特人格、价值取向以及历史存在等主体性因素[1]。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越来越多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口译同时也是一种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作为口译主体的译员要对原话进行意义阐释和语言转换,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交际的顺畅和翻译目的的实现,提高商务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一、口译主体性概念研究和认识

(一)主体性概念

主体性概念研究首先要对容易产生歧义的整个研究领域、翻译出来的文本和产生译本的行为进行区分。法国的安托瓦那·贝尔曼[2]指出,对翻译进行研究,不能不把重点放在“翻译主体”上,他提出了“走向译者”这一口号。按照哲学解释,广义概念上的主体是指在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客体则是受动的、被动的一方;狭义概念上的主体指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充当主体,并且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而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活动是一个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实践系统,内含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基本的自成系统的子系统。实践的主体是实践系统中最具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子系统),它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系统完成实践活动的多种功能任务[4]。无庸置疑,如果把口译看作是一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就必须承认译员的主体作用,将它纳入有关译者主体性的讨论当中。

(二)主体性贯穿于整个过程

没有译者主体性的参与,必将“译”事无成。口译员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整个商务口译的有效性质量,主体性贯穿于整个过程。口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商务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译员能促进商务合作、消除沟通障碍促进谈判的顺利进行;反之,商务信息渠道被堵塞,造成沟通的鸿沟。因此,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应拓展到口译领域,使译员充分利用资源,结合自身的特点与能力驾驭诸多异质性跨文化交际口译活动,准确实现商务信息的传递。

(三)译者的主体性表现

口译译员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将来源信息进行编码—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的一个双向信息传递的动态对象过程,对所听内容进行迅速转化,在大脑中建立背景图式关联的一种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商务口译的过程始终体现着译员的主体作用,映射出口译员的独特人格、价值取向以及历史存在等主体性因素,表现出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联络性。可见,主体从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到译语解释主体和商务口译委托主体等,译员主体的商务往来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商务口译活动的整个过程(图1):

图1 跨文化商务交际口译主体素质内容图

二、跨文化交际的口译译员主体性内容

口译员的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主体性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制约性。交际能力是一个译员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能力,涉及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语用知识、情感因素等多种因素[5]。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方式,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策略能力系统组成。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展现主体能力,协助交际双方跨越文化障碍,保证信息传递与理解的等同效果,达到预定交际目的而所应具备的种种应变能力和调整策略。本文拟从口译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构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非语言特征作用等方面对商务口译员的主体性及其表现进行探讨。

(一)口译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构建

译者是跨文化意识的运载载体。跨文化意识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和调节方法,译者所持有的某种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对口译人员有着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显性与隐性内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中国文化呈现出整体性、意向性、直觉性、意象性、模糊性、内向性、归纳型等特征,而西方文化具有分析性、对象性、逻辑性、实证性、精确性、外向性、演绎性等特点[6]。跨文化意识是译员在对文化载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时的外显意识,不同文化铸就了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所构成的动态连续过程。如当外方对中方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时,中方习惯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跨文化意识思维促使译员译为With pleasure.或It is my pleasure.等表达,就能够使谈判顺利进行了。既要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又要准确、得体并符合文化性特点,再如商务谈判口译中,我方发言人使用成语典故“鹬蚌相争”,意在表明双方不必在目前共同的市场中进行自杀性竞争,以防第三者乘虚而入轻松获利。译员主体意识上应充分了解中国成语在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被注入了丰富的含义,译为“We are fighting hard in the boxing match,while the next player is waiting for our touch down with a coffee.”,这样更符合英语文化习惯。上例中,译员传递原文同一信息,但是选取的角度不同,信息焦点也不同,即选取不同的参照点,包括不同实体、运动、属性、情状等,作为出发点,对同一现实情景进行反映和描述。选择不同的参照点正是译员个性化主体的体现,是其主体性运作的表征之一。跨文化意识的构建不仅体现在存在差异的文化模式、思维理念、价值取向等之间的潜移默化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和“解释”的表层概念上,还体现在译员对于文化动态的调整,现时的、潜藏的、主观的、双方接受的一面。语言的等效性传递着不同文化在某种结构中的统一性和共同性,商务口译员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进行必要的构建、干预、整合或处理。

(二)译员主体性的发挥

商务口译活动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不同甚至矛盾的文化冲突和意识下常常进行近距离“交锋”与“讨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意义在于超越原语中各种障碍,促成商务交流,深入理解并再现话语所传递的说话人意向、意识形态、文化心理和审美态度等。一是商务知识。贝尔曼认为,作为一个译者,一旦接受或从事某一项翻译活动,就开始承担某种责任和义务[2]。“除了日常的知识积累外,译员还应该做好译前主题和术语准备。从理论上讲,这是认识补充和扩展的机会。”[7]译员对商务知识的了解比较宽泛,其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随着商务往来、经贸格局的形成,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进出口业务谈判、函电等,而是涵盖贸易金融、经济、商法、营销等。译员有必要在传译任务开始前穷尽性地收集和整理口译活动将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和专有词汇,并且找到它们在另一种工作语言中的等值语义加以特殊记忆,做到脱口而出。二是避免“欠额翻译”和“过载翻译”。“欠额翻译”和“过载翻译”就是要求译员主体尽量做到信息对称并避免口译中“缺省”、“空位”和“超载”、“囤积”等现象[7]。两种语言的不同个性造成了语言交际的局限性,商务口译要做到务必将这种损失减少到最小。译员的语言水平与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主体性发挥的物质基础,商务口译不同于政治口译,尤其要关注译员在协助合作中的作用,译员必须具有庞大的知识储备以及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三是综合各种能力的商务口译。综合各种能力,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交际的顺畅和翻译目的的实现,换句话说,口译的过程始终体现着译员的主体作用,映射出译员的独特人格、价值取向以及历史存在等主体性因素,它包括上图中提及的各种能力,是其主体性的体现。

(三)非语言特征的主体性内容

非语言特征指商务口译过程中信息的传达和理解不仅要通过语言的中介,而且还要依赖译员的语调、姿势、神态、语气、表情、手势等特征。口译员是讲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纽带,与讲话人尽量保持一致,但这并不是唯一和绝对的。译员与讲话人属于两个不同个体的“人”的概念,所处的地位、身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会间接地反映在口译活动中,外显的性格特点、交际策略等非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务交际的成败。主观上,在跨文化意识的驱动下,自觉不自觉地需要对原话进行调节,恰如其分地掌握好译语的速度和声调,从非语言上更加符合译听话者的语言文化思维习惯,在原则上符合商务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等。

(四)口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西方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译员对讲话者语意的逻辑把握和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其交际能力。一是思维模式的转换。美国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直线式(形合),信息直接传达给对方;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则偏向于迂回式(意合),需要借助隐含的表达非直接透露内心的想法。英汉传译中,需要加强迂回表达,而在汉英传译中需要直接表达说话人的真实信息。二是文化语境的学习。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作为主体的译者无视文化语境的存在、忽视文化因素,也无从发挥译员角色功能的正常语言媒介作用,也就达不到弥补文化缺省现象的功能。三是通过主体的努力,积累和沉淀自身的文化认知模式即文化的荷载能力。在口译中运用各种联想把新知与已知、前言与后语、言外与言内、形式与内容等各种文化关联信息“串”起来,运用一切手段灵活应对各种文化障碍,达到“桥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与笔译相比,商务口译译员作为穿梭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使者”,其工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体现译员的主体性。对译员主体性展开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译员的作用,理解口译的运作过程,译员在发挥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口译的特殊性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制性因素,译员主体性的发挥不能脱离自身的物质基础。跨文化交际的商务口译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进行有效交流的跨文化性的信息传递过程,文化的动态、特征、规范应融进商务口译活动之中,从主观和根本上提高口译水平。

[1] 吕炳华.译员主体性的体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60.

[2] 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

[3] 齐振海,袁贵仁.哲学中主体和客体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98.

[4]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

[5] 吉哲民.浅谈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J].外语界,2001(3):15-18.

[6]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A].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5.

[7] 陈明瑶.论商务口译技巧[J].上海科技翻译,2004 (2):33.

An analysis of interpreter’s subjectivity 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LI Ming-qi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3,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into interpretation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cultural consciousness,the levels and its limitations and non-verbal features of subjectivity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quality of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ation.It plays an emphasis on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the pragmatic failures and advancing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ation;subjectivity

H319.9

A

1009-8976(2011)02-0103-03

2011-03-22

李明秋(1973—),女(汉),辽宁鞍山,副教授主要研究英语词汇学、口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商务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