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港口群构建研究

2011-12-30 04:48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福建福州335500110088
物流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大港福建港口

袁 琴 (福州大学 八方物流学院,福建 福州 335500110088)

1 研究背景

经济的区域化已经成为世界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从东部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到中部地区的黄河三角洲、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再到西北、东北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我国区域规划和相关指导性意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国家也于2009年批复了建设海西经济区战略目标,福建省成为与台湾经济对接的平台,随着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港口作为支撑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水域和陆域的重要枢纽、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更是作为本省重要物流平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港口对福建以及海西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进出口贸易与外商投资是推动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大进大出的大项目和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港口支持,福建的 “东出西进”需要港口, “承北接南”也需要港口,港口是福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害与关键,临港工业是福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综上所述,福建沿海港口群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港口群整体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沿海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2 福建港口群建设的现状

2.1 港口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强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 (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长期以来福建省与其他几个内陆省份主要靠铁路进行运输,且铁路线路较为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福建港口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港口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明显限制。虽然与其他沿海城市的港口相比起来,福建的港口在运输价格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很多商家仍然选择诸如上海港这类沿海港口进行外贸运输,原因便在于此。

2.2 港口布局 “小、多、散”

福建省港口资源丰富,天然良港众多,有沙埕湾、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7个可建设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大型深水港湾,可利用建港的海岸线长467.1km,其中深水岸线长246.3km。福建港口建设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展开,北起沙埕,南到东山,陆续建起了60多个港口,但大都是小港口。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港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把福建和世界联系起来。但是,面对世界船舶大型化的趋势,福建现有港口规模明显偏小,只能满足沿海和近海运输的要求。

长期以来,福建建设深水大港的意识并不强,一直热衷于到处建小港,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地方利益所导致,沿海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建港的自然资源,都想有自己的出海口,都想成为港口城市,因而都制定建港规划。港口多但却缺少统一管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2.3 各港口腹地重复率较严重

长期以来,福建各地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战,建设深水大港的意识并不是很强,一直是积极地到处建设小港,曾经有段时间,福建省的主要领导的建港思路是 “哪一壶水开提哪壶”,听任地方发挥各自的积极性。20世纪80~90年代,小港口如雨后春笋般冒了起来,比如南岸泉州发展泉州的,北岸莆田发展莆田的,至今仍未能成为大港;而罗源湾现在还是北岸罗源县和南岸连江县各行其是。

与之相反,浙江省则集全省之力重点建设宁波港 (将宁波港和舟山港整合,2006年正式改名为宁波-舟山港),2010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居全国第一位,增长率9.0%,而福建的厦门港、泉州港、福州港分别居全国的第15、17、18位,其中福州港的增长率为-14.1%。

福建省从北到南设置7个大港23个港区60多个作业区,除去厦门港和厦门湾内港、湄洲湾港在湄洲湾内港区较为集中外,其他每个港的港区都较为分散,在沿海岸线上星罗棋布。福州港的港区从罗源港、闽江口、长乐松下、福清湾元洪、兴化湾江阴港区,南北相距近200公里,泉州港的港区也是从泉州湾秀涂、石湖作业区、深沪湾、围头湾,南北相距近100公里,布置十分零散。这样就不容易形成集中的物流中心,而每个港口都建设自己的支持系统,造成了支持系统不配套,资源又没有得到整合,导致人力和物力上的巨大浪费。

2.4 物流信息系统化技术滞后阻碍了港口群内外的信息交流

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传递,提高了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配送发货等的效率,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在港口业发展中,信息化对货物运输起着主导和控制的作用,但目前福建港口的信息化远不尽人意。许多港口建立的信息数据库只是满足本港口的需要,物流作业各个环节缺乏高效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难以实现,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港口之间的信息交流少,信息资源很少得到共享。随着港口航道的加深,船型的加大,每小时的运营成本逐步提高,要求港口必须进出顺畅、装卸及时、服务全天候、各类商品物资的通关集疏、输运、配送等物流环节能紧密配合和协调,这就需要构筑强大的信息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作支撑,对港口物流全过程进行良好控制与管理,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信息服务。现代化的港口群终究会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中心。而港口信息化是港口群的先决条件和港口开展物流服务的技术保障。

3 加快福建港口群构建的对策建议

中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一直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样便给我国的港口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这几年我国各地的港口都迅速发展,使得国内各个港口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大和升级。同时还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的港口发展也对中国造成了强大的竞争,使得中国的港口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两难境地。

2009年5月,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战略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项发展战略对海西尤其是福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拥有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且是内地与台湾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部分,福建的港口资源的发展无疑对省内还是全国来说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海西经济区,其总的目标任务是 “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支持港口发展也成为这项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福建省也一直在整合港口资源,期待将港口做大做强,然而,福建港口实力跟临近沿海省份相比还是偏弱,福建港口向北面临宁波港冲击,向南面临深圳港竞争,内陆很多省份货物进出口偏向这两大港口。而改变这种格局福建省就应该努力的整合现有资源,实时地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天然优势,积极地进行港口群的构建,对于如何构建,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可供参考。

3.1 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港口的整合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应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及文件的颁布,给各地的港口整合切实规划好了整合方向。同时,也要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发展较快的港口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各个港口有限的资源及其各自的发展优势,加快港口整合步伐。政府应当适当的集权与分权,在大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上,政府毫无疑问应该力挽狂澜,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去权衡各港口的协作发展,而具体到某个小码头时可以将权力下放或者是将业务外包,这样便可以做到节约资源。只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港口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最终才能顺利的得以实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进福建港口群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政府主导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而且也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3.2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福建多山多丘陵,连接省内与中部省份的铁路线也非常有限。其他的沿海省份具有自己的港口码头,可以消化自己的货物运输量,所以福建港口的很大一部分货物都来自中部省份。近几年交通的不便给福建港口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加快与周边省份铁路与公路的建设。同时,构建港口群,还要加快各港口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货物在各港口之间能达到最短距离以及最快的被运行,而这也是构建港口群的必备条件之一。海运货物的在途时间一般都包括内陆加实际海上运输的时间,缩短内陆的运输时间则可以降低货物的整个在途时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使企业与港口直接的交通变得更便捷,也可以使各港口直接的配送真正成为可能,使港口群建设得到硬件设施的保证。

3.3 加强资源整合,发挥大港优势

港口群的发展终究是要靠省内几个大港的带动作用,而各个小港只是起辅助作用。所以应将主要力量发挥在像厦门港、福州港以及泉州港这样的大港的建设上面,扩大几个大港的规模及业务范围,使其发展成规模优势。避免多头并进,省内各港之间的恶性竞争。做到小港为大港服务,大港带领小港共同发展的局势。这样便可以将现有的有限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港的优势互补功能,提高整个港口群的运作效率,达到大港的规模优势,大港口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动起辅助作用的小港口的发展,从而做到整个港口群的协调及快速发展。

3.4 促进与台湾的贸易对接

随着2009年两岸 “三通”议案的正式实施即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大陆与宝岛台湾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 “三通”后庞大的人流、物流将不再通过日本、香港等第三地中转,给两岸的港口和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福建作为大陆与台湾距离最接近的省份,更承载着大陆与台湾经济贸易对接的重要使命。这也给福建港口的发展带来的重大的机遇,随着两岸贸易的增加,对起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的港口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迫使省内港口为了提供更便捷的海运服务,即改善现有的运营模式,加大自己的产业升级力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就需要进行港口群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达到与台湾贸易的增加促进港口群的构建。

3.5 加快信息化建设

发展信息产业是当今国际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现代物流业先进管理方式的标志,港口群的发展要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达到港口物流过程的全程可视和控制。福建省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各港口与海关、货主、承运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促进各港口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达到信息共享,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港口群的良好发展,还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从而节约成本,也可以为货主提供货物状态、货物交接单证、联运、仓储、船期预告、泊位使用及货运市场行情等各种信息,扩大业务合作,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功能,提供高效、周全和优质的物流服务,从而在软件设施上达到构建港口群的条件。

[1] 陈斓,伍世代,陈培建.福建港口体系结构研究[J].热带地理,2007(3):249-253.

[2] 严正.福建建设什么样的 “港口群”[J].区域发展,2007(12):62-64.

[3] 翁清光,陈培建.福建港口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水运工程,2008(7):16-18.

[4] 王爱虎.国际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福建省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Z].2009.

猜你喜欢
大港福建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大港连云》
那个梦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港口上的笑脸
“10亿吨”超级大港的“重量”——《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采写体会
惠东港口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