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凝血与纤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2012-01-02 05:02刘剑荣廖永强覃广萍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新生儿科337055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年18期
关键词:纤溶二聚体阳性率

甘 明,刘剑荣,廖永强,覃广萍(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新生儿科 33705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全身小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受抑的一种以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抗纤溶失衡为病理特征的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1];通常是指已出现出血和(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继发性纤溶期[2],也是危重新生儿危重急症之一,它具有病情重、变化迅速、预后凶险、病死率高等特征。因此,简单、快速和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对于DIC新生儿患者早期治疗、阻止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文对DIC新生儿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在发病过程中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DIC新生儿实验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新生儿科患者20例为DIC组,25例患者为DIC可疑组,其中本院妇产科转入的新生儿科患者34例,新入院或其他医院转入的患者11例,年龄为0~28 d,平均年龄16.4 d。所有病例均符合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选取本院妇产科同期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儿20例为健康对照组,出生后一般情况佳,无各系统疾病。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试剂:PT、APTT、TT、FIB的试剂均购于武汉中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血浆D-D试剂盒购于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FDP试剂盒购自Diagnostic STAGO公司。(2)仪器:法国Diagnostic Stago 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

1.3 方法 (1)标本采集:以枸橼酸钠(109mmol/L)与静脉血1∶9抗凝,3 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浆待测。于2 h内全部测定完毕。(2)检测方法:用凝固法检测PT、APTT、TT,用凝血酶法(Glauss法)检测FIB;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D-D;乳胶凝集半定量实验检测FDP;血小板(PLT)计数按常规方法。所有实验步骤严格按试剂盒和仪器说明书操作。

2 结 果

DIC组与早期可疑DIC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检查结果及阳性率见表1、2。

表1 各组凝血及纤溶指标含量比较()

表1 各组凝血及纤溶指标含量比较()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或早期可疑DIC组比较,a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 P<0.05。

组别 n APTT(s) PT(s) TT(s) FIB(g/L) D-D(mg/L) FDP(mg/L)DIC组 20 60.3±17.8a 19.2±8.9a 25.2±8.3a 1.07±0.87a 3.53±0.42a 25.6±5.2a早期可疑DIC组 25 46.2±11.6b 15.7±2.8b 23.4±5.3b 1.52±0.93b 1.25±0.83b 17.2±11.2b健康对照组 20 35.5±5.5 12.5±3.5 17.8±3.5 2.54±1.46 0.38±0.24 6.3±1.6

表2 各组凝血及纤溶指标阳性率比较[n(%)]

3 讨 论

DIC的主要特征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血液凝固机制被激活,毛细血管或小动、静脉内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由于凝血过程加速,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导致广泛性出血、循环障碍、栓塞和溶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新生儿DIC绝大多数为急性、全身性,且多为严重型。一般可分为3期,(1)高凝期:大量凝血因子依次激活,血管内可反复有微血栓形成。此期持续时间短暂,无出血表现,不易发现,也可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抽血时血液易凝固或拔针后不出血而发现。(2)低凝期:血中凝血因子不断消耗,又缺乏合成和补充,以致血液转入低凝状态,血液不易凝固而致消化道等器官出血或穿刺注射部位出血不止。(3)继发纤溶亢进期:体内凝血与抗凝血间的平衡严重紊乱,FIB大量消耗,纤溶活性增强,微血栓重新溶解,在坏死组织基础上发生广泛、严重、持续地出血。临床上这三期经常交叉存在,不易截然分开。有时临床医生在患儿出现广泛的出血倾向时才考虑DIC,而此时已是低凝期。事实上,在抢救新生儿时如出现采血困难或一采血就凝固,就应该注意有无DIC的可能。新生儿因生理性纤溶活性不足,能典型进入继发纤溶亢进期相对不多,多在低凝期死亡。轻症有时诊断困难,重症可于1~2 d死亡。因此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新生儿DIC的重要依据,根据本实验结果显示PT、APTT、TT等在DIC新生儿患者中出现较高的阳性率,阳性率分别为75%、60%、60%。并且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接近或恢复正常,但在早期或可疑DIC时其敏感性不高,阳性率分别只有44%、32%、24%。而FIB和PLT的阳性率分别为55%和75%,在早期或可疑DIC新生儿患者中只有20%和48%,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FIB及PLT的降低,因此动态观察PLT的变化,对于早发现和及时诊断重症患者并发DIC具有较大的价值[4]。

通过本组数据观察在新生儿DIC的患者中阳性率均高达100%,在早期新生儿DIC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84%和52%。D-D的形成机制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或中间聚合体在ⅩⅢ的作用下,形成交联蛋白,后者进一步受纤溶酶作用下发生降解,形成D-D[5]。故D-D与血液凝固、纤溶均有内在联系,是DIC早期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为凝血功能早期灵敏指标[6]。于1994年被列入我国DIC的诊断标准之一[7]。有研究者对临床疑诊DIC患者进行PLT、FIB、FDP和D-D测定,其中D-D最能正确反映体内凝血酶和纤溶酶活性,并指出当血浆D-D水平大于1.5 mg/L时,对DIC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多,如有研究者在列举DIC实验诊断中,将血浆D-D测定排在首位。在凝血和纤溶系统诸多实验中,当发生DIC时血浆D-D含量均表现增高;D-D实验敏感率为94%,特异性为80%,阳性预测率为100%;且其测定对DIC的病情观察、判断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8]。有研究者指出,当单项实验指标明显异常或诊断有疑难时可加做定量实验,如血浆D-D定量测定。本实验通过血浆D-D测定DIC新生儿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大量文献报道一致。因此血浆D-D测定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无创伤性检测指标之一。

FDP是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生成的 X(x)、Y(y)、D(d)、E(e)碎片的含量,它反映的是纤溶系统激活和FDP生成。DIC时FDP随着纤维蛋白溶解(继发纤溶)在血中浓度增加,所以测定FDP即可知道血栓的存在。FDP经过中间产物X组分、Y组分,最后降解生成D组分、E组分,而D组分和E组分也可因不同分解过程出现不同产物,也有来源于第Ⅷ因子架桥形成的稳定型纤维蛋白等分子结构的不同物质,一起测定这些组分,就能了解DIC时凝固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活性状态[9]。FDP测定虽较敏感,但FDP作为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无鉴别意义。与FDP相比,血浆D-D升高,反映了体内过多的血栓形成,排除了FIB降解产物的干扰,且随病情的加重升高而更加明显,因而突出了血浆D-D在早期确诊DIC时的临床意义。FDP由于操作繁杂,人为因素影响大,假阳性高,有研究表明虽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反之,D-D虽敏感性低,但特异性高,并且D-D增高亦非DIC的特异性实验,在成人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肺栓塞及外科手术后等均可增高。此时可以联合PT、APTT、PLT、FDP等异常及基础疾病进行鉴别。FDP与D-D两者配合,可提高DIC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10]。

由于新生儿各种凝血因子生理性减低、纤溶作用生理性增强等特点,加上取血困难,新生儿DIC诊断有其特殊性[11]。由于新生儿纤溶活性的特点,通常不宜以一次的D-D检测结果作为依据。有报道危重新生儿死亡组血浆D-D较治愈组血浆D-D明显增强[12]。由于D-D阳性的结果常随新生儿日龄和病情变化而发生增减,需连续监测其变化,以免误诊或在紧急处理时矫正过旺,造成过度治疗。

国内学者研究结果提示,有宫内缺血、缺氧的高危新生儿,出生后更应严密监护血压、心功能和筛查DIC,这对及早发现心血管功能障碍并发DIC,防止微血栓栓塞器官组织至关重要。在对窒息足月新生儿、早产儿的止血状态进行比较时,研究发现,窒息早产儿的PLT、FIB均明显下降,血浆D-D有所升高。提示窒息早产儿更容易发生DIC,且倾向于DIC的低凝期。

综上所述,对DIC新生儿使用D-D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分子标志物以及APTT、PT、TT、FIB、PLT和FDP的检测对及早诊断新生儿DIC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并对其存在的止血状态进行早期干预,有望减轻DIC新生儿器官损伤,改善预后条件,提高DIC新生儿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1]王岩,苏萍.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4):247.

[2]Taylor FB,Toh CH,Hoots WK,et al.Towards definition,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riteria,and a scoring system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Thromb Haemost,2001,86(5):1327-1330.

[3]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组,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四项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65-168.

[4]Acka S,HajiMichael P,de Medonca A,et al.Time course of platelet count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2,30(4):753-756.

[5]林列坤,关广雄,李惠芳,等.D-二聚体定量检测及在DIC诊断中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3):548-549.

[6]盛明华.危重新生儿血清D-二聚体的测定及超小剂量肝素的临床应用[J].小儿急救医学,2002,9(4):221.

[7]许秀华.产妇DIC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4):14-15.

[8]毕道濯,赵建刚.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1):49.

[9]贺石林.DIC的发病机制与诊治研究的进展[J].湖南医学,2000,17(5):349.

[10]胡波,王珂.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J].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11]邝文英,王豫黔,朱小瑜,等.早产儿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3):136.

[12]叶中绿,王优,徐军发,等.窒息新生儿抗凝和纤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3):156-158.

猜你喜欢
纤溶二聚体阳性率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