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经济圈中的“低碳化”对接方策——基于河北省产业视角

2012-01-05 12:44徐永利
关键词:京津碳化集群

徐永利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环首都经济圈中的“低碳化”对接方策
——基于河北省产业视角

徐永利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对于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低碳化升级,无疑是难得的机遇。河北省要解决“碳”矛盾,摆脱人才技术方面相对薄弱的制约,一方面应该通过内生性路径,在提高现有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发展低碳教育,培养低碳人才,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京津冀高层次人才自由流动,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外生性路径,结合地方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化低碳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外包,积极推进京津冀的产业低碳化对接。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落后产能承接与短期行为。

首都经济圈;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

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确定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这是继珠三角、长三角后,首都经济圈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北京的“十二五”规划也指出,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形成。对此,河北省2011年5月正式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规划,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将这一地区建成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和先导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对接北京的研发创新基地。

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区域范围主要包括临近北京的承德、张家口、廊坊和保定以及紧邻天津的唐山和沧州。京津冀各自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京津聚集着丰裕的金融资本和高端人才,在以金融服务、科技信息、研发创意、管理咨询等为主的高端产业领域优势尤为明显,相比之下,河北省在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例如:承德市具有丰富的旅游和矿产资源,张家口市则以风能产业和旅游资源为特色,保定市文化体育和新能源方面优势明显,而廊坊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信息产业基础一直是吸引投资的主要动因。

在打造绿色都市圈的过程中,河北省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承担首都生态屏障的功能。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提高产业配套和服务水平,进行有序、有效、合理的与京津产业精确对接,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而这种对接应该是建立在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基础上的产业整合,绝非传统经济学意义上产能或产业的梯度转移。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资本和土地等外生要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规模,而劳动力和技术作为内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更加具有原生型和持续性影响。河北省应该从内生和外生两种路径与京津产业分层对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图1)。

图1 京津冀产业的低碳化对接路径

一、内生对接:培育具有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

“经济增长需要不断提高物质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大批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存在”[1]。对于“碳矛盾”突出的能耗大省来说,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无论是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升级,还是作为高碳产业的工业减排降耗,不能仅从供给上即碳排放量大的产业进行控制,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2]。因此,河北省应该在低碳人才培养和储备以及低碳技术积累方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取京津之长,补己之短,建立长效机制,为实现产业低碳化目标提供内在的动力和支撑。

(一)低碳教育与低碳人才培养

低碳是个大的概念,内容包括降低能耗、污染和排放,新型节能材料,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学科建设涉及材料、机械、环境、工程、电力等多个专业。大力发展低碳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目前与低碳经济和技术相关的学科在国内高等科研院校尚不多见。华北电力大学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而河北省在学科设置上,鲜有高校专门开设低碳技术相关专业。从现实来看,河北省高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科研能力已经具备了设置低碳相关专业的条件。一方面诸如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和燕山大学等高校在工农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强势专业和学术研究基础,低碳经济相关的课题和成果也比较多,在现有学科课程基础上适当进行课程延伸、扩展和创设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方面,河北省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较快,已经拥有国内领先的太阳能、风能企业和生产研发基地,为低碳学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编纂教材内容、培训师资和教学实训、建立学科规范、形成学科体系,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标准和条件。此外,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优势显著,如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是瞄准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而成立的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也成立了旨在开展低碳研究和低碳人才培养的“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京津充足的低碳师资力量和智力资源,为河北省低碳学科建设提供了合作、委培和交流的空间。

当然这种低碳教育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在学校、专业、学科、教材的选择上,要制定规划,分批分段实行。重点在两头,首先在博、硕等相关专业方向增加低碳学科的前沿研究,培养高端低碳人才,同时在职业教育方面,增加技能型低碳课程的份额,培养大量具有低碳意识、低碳知识和低碳技能,具有从事低碳工作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职业化劳动群体。

普及发展低碳教育对于河北省自身未来绿色经济和低碳化对接京津,形成长期的内在动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低碳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低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节能减排知识、创意、科技等方面的竞赛,至下而上、有点带面的宣传、普及和提高低碳教育和文化。

(二)低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河北省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保定英利新能源公司和位于唐山曹妃甸的首钢,应该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和院校试验基地,鼓励具备条件的低碳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吸引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对接。

目前,保定国家高新区拥有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9个省级研发中心,建立了特色鲜明并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专业产品研发中心和创业孵化园区四位一体的新能源产学研体系,并依托北京和本地的高校资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组建企业技术中心管理研究院,促进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

2011年10月24日,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主要聚焦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问题。与此同时,“煤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创新引智基地”被列入“十二五”首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新建引智基地建设项目。2011年12月6日,位属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的新能源光电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河北大学揭牌。该实验室主要围绕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河北省新能源特色产业开展工作,以光伏和半导体照明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为重点,解决行业在资源、能源、环境的产业技术瓶颈问题,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相关国家标准,搭建光伏产品评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尽管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与低碳企业或相关部门的多方合作,但是从河北省和环首都经济圈的高度来看,这种结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京津冀产学研的合作潜力尚待挖掘。

“政府的重要作用就是建立科技园、建立适合科技园发展的外围环境、建立公共风险基金、建立孵化器,把大学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因子来发展”[3]。政府应该采取和利用各种政策制度等行政以及市场手段,加快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促进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另一方面推动与京津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校密切交流,为京津提供试验、实习、合作平台,多层次、多角度促进京津冀校企、校校之间的良性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在提升低碳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和实训实习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低碳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难题攻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索联合生产与设备共享的运行机制,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层次。通过校校合作,能够拓展高校低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眼界,有利于资源配置和提高低碳教育水平,目前,京津冀高校低碳相关学科的合作明显滞后。

(三)低碳人才的区域流动与激励

充分利用并促进京津人才的智力外溢,对于河北省的低碳发展至关重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北京58所本科高校中,重点院校27所,约占全国重点高校总数的1/4,天津市19所高校中重点占3所,河北省35所本科院校只有1所是211重点院校。北京高校博士培养点超过850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半以上分布在北京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对此,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京津人才优势,尤其是针对低碳方面的紧缺人才,在人才管理、户口迁移、待遇福利、创业发展、事业激励等方面制定出有切实效的政策制度和实施细则,以促进京津高端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流动。一方面要鼓励主动性流动,利用京津冀地缘优势,让更多的低碳企业和高校“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在被动性流动上,首先要尽可能为低碳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配套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在福利保障、收入待遇、股权期权等方面适当提高标准,形成有效的人才吸纳和激励机制,既要吸纳还要留住人才。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后人才市场跟踪体系,对高端人才的吸纳、转入、安顿、就业、事业发展等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减少人才不稳定因素,同时,不断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效率,降低人才进出的流动成本。

二、外生对接:建立外生性的低碳增长极

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外生路径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土地、资金等要素,建立低碳增长极(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做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以节能、低碳、环保为主题,统筹配置各种城乡资源,吸纳京津资本、技术、人才流入,调整产业布局,环绕京津建立低碳化的专业集群和产业链外包体系,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链,通过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与持续发展。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在布局上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循环性、辐射性和增值性特征,其中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竞争优势、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4]。通过集聚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集群内聚集的创新技术扩散到集群外,利用集群优势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产业低碳化转型。

在环首都经济圈中,河北省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素供给相对充裕,京津周边地区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产业特色鲜明,可利用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各类开发区(园区)总规划面积达4.7万多公顷,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四市选择毗邻北京、交通便利的14个县(市、区)重点突破,建设1圈(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环首都经济圈)、4区(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逐步把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新兴产业圈、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圈、独具魅力的休闲度假圈、环境优美的生态环保圈、舒适怡人的宜居生活圈。”根据这一规划,应该围绕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唐山及沧州的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低碳化专业集群,建立若干个绿色农业,休闲旅游,健康疗养示范基地,尤其要加快建立具有低碳高新技术特征的保定、张家口新能源产业集群和廊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河北省具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发展新能源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作为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一个以新能源为主要产业方向的园区,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体系集太阳能、风能、电力输配、电力节能、电力储能、电网自动控制等产业于一体,完全覆盖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相关企业达170余家,是中国新能源及新型电力技术产业特色最突出的科技工业园区,已经形成明显的集群优势。

张家口坝上地区风电资源优良,风势强劲、风速均匀且无破坏性,资源储量达到1 700万千瓦,可开发量达到1 000万千瓦,是中国少有的风能集中区,具有建设大型风电场的良好条件。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张北长城、尚义满井、张北满井、康保卧龙图等数家风电场,成为中国风电装机最多的地区之一。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区位优势绝无仅有的廊坊市,毗邻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依托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无疑是一条捷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电子通讯、平板显示、先进制造、电子材料、集成电路设备等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既要有标志性建筑布局,也要有集群内部低碳产品的示范应用;既要有高端节能材料,也要有民用低碳产品;既要有规模效应,更要有技术优势。纵向来看,河北省新兴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产业集群,在省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横向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竞争力薄弱,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等突出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地缘和基础条件,借助京津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按照产业集群布局整体规划要求,主动吸纳承接京津低碳项目,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在资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培养低碳化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以推动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二)做大比较优势下的低碳产业链外包服务

产业链是基于区域比较优势,以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链条式产业关系形态,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内在技术经济关联的企业群结构,在资源禀赋、链条环节和空间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与技术密集特征越是明显,附加值就越高;反之,则资源与劳动密集特征越是明显,附加值也越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外包方式将产业链的部分环节外包,形成分工协作组织形态。

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京津产业升级的机会,结合集群优势、区位优势和禀赋优势,参与产业链分工和外包,建立1小时经济圈,形成依托京津的产业链金字塔结构。一方面要主动对接京津低碳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供应链,为其提供产品加工、配套服务,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速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延伸。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专业化外包,重点鼓励发展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扭转生产型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尤其是在金融、软件、文化、创意、法律等京津主要优势产业方面为总部经济提供劳动密集型模块化服务,成为其后台办公室和制作基地。于此同时,还要加快建设具有一定名人效应和群众基础的保定竞技体育中心和地缘优势独特的廊坊文艺会展中心,分流京津文化体育产业市场的部分职能。

目前,廊坊与京津已经实现了同城化,而首都第二机场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空港,必然带动巨大的流动效应和商业机会,做大做强廊坊创业中心和物流中心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时空条件。在此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行绿色包装、循环利用、低碳配送和信息资源共享,逐渐使廊坊成为环首都经济圈的新兴产业孵化器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节点,为京津冀产业的低碳化对接提供便利。

三、结 语

尽快融入已经列入国家战略规划的首都经济圈,充分、全面、准确的与京津产业对接,无疑是河北省资金、技术和时间成本相对较低的选择,也是河北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绿色发展的一条捷径。落实“十二五”规划,实现河北省产业低碳化调整升级,关键是合理布局、落实到位和过程监控。特别是一要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逐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特色集群,提高产业规模效应和竞争力;二要避免盲目承接落后产能和技术,对接京津产业绝非落后生产方式和淘汰产能的承接,必须充分考虑河北省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要,遵循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在高新技术、新型节能材料和环保产业等方面参与协作分工;三要避免短期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同于“运动式”的节能减排,必须依靠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巧妙结合来推动[5]。要充分认识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从政府政策引导与扶持、产业规划布局、企业试点方面,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秩序的循序渐进,在借鉴、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内生性的良性驱动模式,推进河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毛健.经济增长理论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1.

[2]相伟.中国经济“低碳化”的内涵与对策[J].中国投资,2010(10):84-87.

[3]ROOS MWM.Agglomeration and the Public Sector[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4(34):411-427.

[4]刘丽,张焕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7-52.

[5]张云.环首都低碳经济带建设构想[J].生态经济,2010(4):35-38.

The Joint Plan of Low Carbonization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bei Province Industry

XU Yong-li
(College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is undoubtedly a rare opportunity for the industries upgrade of Hebei province in low carbonization.To get rid of weak talent and technology,Hebei province should improve the existing labor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endogenous path,at the same time,develop low carbon education,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and promote the free flow of talent to form a long-term mechanism.On the other hand,Hebei Proviace must develop specialized low carbon industry cluster and industry chain through the exogenous pathway.In this process,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voiding repeated construction,backward production capacity undertake and short-term behavior.

capital economic circle;Hebei Province;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low carbonization

F062.9

A

1005-6378(2012)04-0054-05

2012-02-15

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2457202D-22);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2YJ017)

徐永利(1964-),男,山东济南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 卢春艳]

猜你喜欢
京津碳化集群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9608聚合物防水防腐涂料在混凝土防碳化处理中的应用
来自京津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