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2012-01-06 09:08崔万善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二科吉林延吉133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2期
关键词:病毒学丙肝丙型肝炎

崔万善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二科,吉林 延吉 133000)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利用干扰素联合用药方法可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丙肝病毒改善或减轻肝脏损害,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但丙肝抗病毒治疗疗程长,副作用大,而且停药后有反弹现象,要得到有效的治疗需要正确、合理用药,及时评估疗效,密切监控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避免过度医疗。本文对慢性丙肝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抗病毒治疗前后脾脏SI值,结合血常规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检测项目,探讨抗病毒疗效与脾脏SI值、血小板计数及ALT水平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按照慢性丙肝最新诊断标准已确诊丙型肝炎活动期的患者,排除血液病、传染病史及脾脏占位者和脾脏超声形态显示不清者,男女不限,年龄>60岁,并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30例,开始治疗12 w后检测血清丙肝病毒。血清丙肝病毒RNA定性检测阴性,或定量检测降低2个对数级以上者为早期抗病毒有效,根据早期病毒学应答筛选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

1.2 方法 初选患者30例治疗前采用日本TOSHIBA-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包膜、肝实质回声和门静脉血流变化、同时检测脾脏大小和形状,测量脾脏SI值。使用腹部凸阵探头,频率5.0~5.5 MHz,设置于General Abdomen条件,患者空腹,取右侧卧位,在左肋间斜切面于吸气末,二维图像清晰显示脾静脉时,测量脾脏厚径、长径,计算SI值(长径×厚径),厚径为经过脾门切迹或脾门血管的脾脏冠状切面上测量脾门至对侧脾被膜之间的最短距离,脾脏长径为经过脾门切迹或脾门血管的脾脏冠状切面上测量内上缘至外下缘之间的距离。

治疗前检测血小板、ALT水平。利巴韦林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12 w后检测血清丙肝病毒定量,根据早期病毒学应答反应筛选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治疗有效组每隔12 w定期检查脾脏SI值、血小板值,ALT值变化,至治疗72 w。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F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

2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期30例抗病毒治疗12 w后,治疗有效12例,治疗无效18例,治疗有效12例中全部病例均有脾脏SI值减小、血小板值增高、ALT值下降。抗病毒治疗无效组18例中脾脏SI值减小8例,无减小10例;血小板值增高7例,无增高11例;ALT值下降5例,无下降13例,两组抗病毒治疗前后SI、血小板、ALT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

抗病毒治疗有效组脾脏SI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计数抗病毒治疗早期明显增高,以后随时间推移无明显变化,ALT水平抗病毒治疗早期快速下降,以后随时间推移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抗病毒治疗有效组脾脏SI值、血小板值、ALT值变化(x±s)

3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全球约有1.7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率高达50% ~70%〔1〕,丙肝病毒对肝脏的破坏是持续、隐匿、不可逆转的,易发生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临床认为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或肝穿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中度以上纤维化(S≥2)者,应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体现在病毒学应答反应及病理学应答反应和生物学应答反应。

病毒学应答,指治疗12 w时血清丙肝病毒RNA定性检测阴性,或定量检测降低2个对数级以上者为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如果治疗12 w时病毒指标没有任何变化,提示抗病毒治疗无效。治疗结束时定性检测丙肝病毒RNA阴性为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治疗结束至少随访24 w时,定性检测丙肝病毒RNA阴性为持久性应答(SVR)〔2,3〕。组织学应答是指肝组织病理学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改善情况。可采用国内外通用的肝组织分级(炎症坏死程度)、分期(纤维化程度)或半定量计分系统来评价。如果抗病毒治疗后病理检查结果肝脏炎症坏死程度、纤维化程度有所下降,肝组织免疫组化分析,NS3和NS5均消失,提示抗病毒疗效好。生化应答主要指肝功的恢复情况。目前评价慢性丙肝抗病毒疗效主要以肝功是否恢复正常为指标,临床上肝组织病理形态的恢复要迟于肝功能的回复,但是转氨酶恢复正常只是一种表象,不能代表治疗取得突破。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慢性丙肝无创伤性、易操作、安全、能重复利用。慢性丙肝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进展,肝包膜增厚,边缘变顿,肝实质回声强密、增粗,分布不均匀,肝静脉及门静脉肝内分支变细及管壁不光整。脾可正常或偏大,形态饱满,增大程度常不及肝硬化,脾静脉直径可随脾增大而增宽。抗病毒治疗前后肝脏二维超声无明显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门静脉血流较前丰富,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高表现〔4〕,脾脏较抗病毒治疗前有缩小趋势。

本文结果说明,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脾脏SI值、血小板、ALT水平变化与抗病毒疗效有相关性,治疗早期脾脏SI值、血小板、ALT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抗病毒治疗效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脾脏SI值对远期效果的观察优于血小板、ALT水平。

1 王学祥.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22(5):49-53.

2 高晓红,潘怀强.干扰素治疗HCV-RNA阴性反复转氨酶升高丙肝的疗效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1):1519-20.

3 巩亚莹.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丙肝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3):253.

4 孙晓飞.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超声多普勒检测〔J〕.中华当代医学2006;20(4):15-7.

猜你喜欢
病毒学丙肝丙型肝炎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丙型肝炎的最新传播途径与预防研究进展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课的教学设计
病毒学研究性教学研究
78%的国人不知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病毒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83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析
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