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对象

2012-01-21 23:11王箕裘
关键词:辞源客观事物模糊性

王箕裘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对象

王箕裘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从客观现象分析入手,遵循思维的的基本规律,从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强制划分、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的标准等方面探讨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对象,试图为模糊语言学理论构建提供参考。

模糊语言;产生原因;研究对象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扎德(L·A·Za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模糊集的文章,率先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扎德的模糊理论认为,模糊类别是其界限不含泾渭分明地确定好了的类别,在自然语言中句子里的大部分词是模糊集合的名称。扎德模糊理论的提出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而诞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经济学”、“模糊语言学”等新的学科。1979年伍铁平先生率先将模糊理论介绍到了国内,带动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时过30多年,汉语模糊语言学研究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产生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就一个学科而言,成熟与否,取决于该学科理论体系和术语完备与否。伍铁平先生说:“就建立模糊语言学这门新的学科而言,我们认为,现在首要的问题倒不在于形式化和数学化,而在于明确究竟哪些现象是模糊语言理论的研究对象。”伍先生说得极是。可究竟哪些现象是模糊语言理论的研究对象呢,至今没有定论。笔者试图就此发表一隅之见。

一、客观事物模糊现象分析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所谓思想,则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人们的思维有着千差万别,但都要受个人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而最主要的是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大部分事物与事物之间界限泾渭分明。如“牛”与“羊”,二者绝不相混。清晰的事物反映到一个正常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结果自然是清晰的借以表达的语言也必然是清晰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着十分清楚的界限,有些事物与事物之间往往互相牵连,很难给他划出一条精确地界限。如“气”就是一个典型的模糊事物。《说文》:“气,云气也。[1]”《辞源》也是如此解释。那么什么是云气呢?《现代汉语词典》:“云气,稀薄游动的云。[2]”《说文》:“云,山川气也。”段玉裁注:“天降时雨,山川出气。[3]”段许意见一致。《现代汉语词典》:“云,由水滴、水晶凝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这一解释较科学。那么“气”由水滴、水晶凝集而成可知。许氏和段氏的解释是否科学尚且不论,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云”既为“山川之气”,则与“雾”颇为近似。查《说文》:“雾,地气发,天不应。”《释名》:“雾,冒也。气蒙冒覆地之物也。”在许慎和刘熙看来,“云”和“雾”都是“气”,一为“山川之气”,一为“地发之气”。《现代汉语词典》:“雾,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点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没有吧云和雾直接看成气,但二者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云”、“气”、“雾”本为三物,彼此之间却没有一条精确的界限。“云”薄到什么程度为“气”,水滴、水晶聚集到什么程度为“云”,水蒸气凝结的小水点小到什么程度为“雾”,都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答案。究其原因,事物本身是模糊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给“气”下定义,只列出12个义项:1.气体,2.特指空气,3.气息,4.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5.味儿,6.人的精神状态,7.人的作风气息,8.生气,9.使人生气,10.气压,12.中医指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发挥机能的原动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同。如此解释,近似于《说文解字注》“气”下所说:“气本为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尤其第四个义项“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气”兼指“冷”与“热”和“阴”与“晴”两队相反的现象,其模糊度堪称一流。再考察这两对相反现象,更可得到验证。“冷”,《说文》:“寒也。”《辞源》同,《现代汉语词典》:“温度低,感觉温度低(跟“热”相对).”“热”,《说文》:“温也。”《辞源》:“温度高。”《现代汉语词典》:“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

“阴”,《辞源》:1.“山之北,水之南皆曰阴。”2.暗、隐。3.不晴不雨曰阴。4.日影曰阴。5.背阳曰阴。6.凹下。7.迷信者以死后之事为阴。8.男女生殖器曰阴。9.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等13个义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云层密布,不见或少见阳光的天气;气象学上特指中、低云总云量占天空8∕10及以上,阳光很少或不能透过云层时的天空状况(跟“晴”相对)。2.指日光照不到的地方。3.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跟“阳”相对)。4.隐蔽的、不外露的。5.不光明正大的。6.生殖器。7.凹下的。8.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间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9.古代指太阴,即月亮。10.跟鬼神有关的;跟冥间有关的。11.带负电的。“晴”,《说文》:“夝,雨儿夜除星见也。”《辞源》:“雨止无云,天气清朗。《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天空无云或少云。”气象学上指总云量不到3成的天空状况。

“阴”与“晴”,单就气象学给出的定义就叫人纳闷。“阴”是指“中、低云总云量占天空8∕10及以上,阳光很少或不能透过云层时的天空状况”,而“晴”是指“总云量不到3成的天空状况”,那么总云量在4-7/10的天空状况又是什么天气呢?不得而知。

由上面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从许慎的《说文》到《现代汉语词典》,期间两千多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维发达的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可对“气”及其与“气”相关的“冷”、“热”、“阴”、“晴”的解释却大同小异,并无精确的定义,总是纠缠不请,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不但相反的现象“冷”和“热”如此,相近的“冷”与“寒”,“热”与“温”亦然。“寒”《说文》:“冻也。”段玉裁注云:“冻,当作冷。十一篇冻,仌也,冷寒也。”《辞源》同。《现代汉语词典》:“寒,冷(跟“署”相对)。”“热”,《说文》:“温也。”《辞源》:“温度高。”《现代汉语词典》:“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温”,《辞源》:“暖和。”《现代汉语词典》:“不冷不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用模糊理论解释就迎刃而解了。由于“气”这一物体本身是模糊的,与气相关的事物都是模糊的。气温也不例外,在没有温度计的年代,人们只能凭感官来判断温度的高低,即便在有温度计的今天,虽然可以用摄氏多少度来标明温度的高低,其实这里认为的因素居多,度与度之间也难定出一个精确的界限,人们不可能据此规定多少度为“冷”、为“凉”、为“热”、为“温”。

二、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1.客体本身的模糊性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

伍铁平先生说:“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呢?从上面的分析得知: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

上面分析的“气”及其与“气”相关的如此,其他如“树林”与“森林”,《现代汉语词典》:“树林,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比森林小,也叫树林子。”“森林,通常指大片生长的树木;林业上指在相当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的很多树木,连同在这块土地上的动物以及其他植物所构成的整体。”

比森林小多少的是树林,树林大到什么程度是森林,恐怕无人能够给以精确的回答。原因就在于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反映到人们头脑中不可能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借以表达概念的词语的模糊性便应运而生。造字之初就已如此,《说文解字·林部》:“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森,木多貌,从林从木。”这是两个会意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仓颉已知二物有别,未知如何别之。客体本身的模糊性是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

2.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

客观世界中绝大部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界线本身是很清晰的,由于人们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未能清楚地认识有些事物与事物之间区别,有的只能知其大概,有的甚至认识有误,因而导致了模糊语言的产生。

如“水”,荀子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文·解字·水部》:“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1]”“準,平也。”许慎以“水准”义为水本义显然有误,北方之行又是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字形的分析更显牵强。《现代汉语词典》:“水,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摄氏零度时凝结成冰,摄氏一百度时沸腾,在摄氏四度时密度最大,比重为1。[4]”这个解释显得十分精确、科学。《说文解字》解释虽误,我们没有理由对一千多年前的许慎多加责难。许慎时代,不可能用仪器对水进行化学分析。

人类到底有多少种语言?这应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可以进行精确统计的事实,但时至今日,语言工作者只能告知为“现今世界上若有2790多种语言”;抑或干脆说:“世界语言有两千多种”之类的模糊用语。

3.将事物的渐变过程人为的划分,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

有些事物本身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将这个渐变过程精确地划分为几个阶段,倘若强行划分,便使两个概念之间模糊不清。如“胚”和“胎”,《说文解字·肉部》:“胚,妇孕一月也。从肉,不声。”“胎,妇孕三月也。从肉,台声。”怀孕一月叫做“胚”,怀孕三月叫做“胎”,看似精确,但这种精确是人为的划分,“胚”与“胎”两个概念之间实质上是模糊不清的。试问一个半月的叫什么?二个月的叫什么?二个半月的又叫做什么呢?恐怕至今都无人能作出正确的解答。查《现代汉语词典》:“胚,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由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发展而成。[4]”“胎,人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这个解释运用了生物学的知识,看似科学,但解释仍是模糊的。“初期发育的生物体”,发育多长时间,发育到什么时候为初期?不得而知。母体内的幼体为“胎”,“幼体”应当是身体各部位均已发育成形。那么发育未成形的又叫什么呢?“十月怀胎”并非从发育成形算起,而是从受精成功开始。腹中胎儿如此,人出生后,从生到死,要经历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几个阶段,这是人们所共识的。但各阶段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肯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划分目的,不同的性别都有不同的标准。我国团章规定:满14周岁才能入团,过了28周岁须退团。14―28周岁为青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章程》规定:“获奖者在其著作发表时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在适当时期后,45周岁将改为40周岁。”此为目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规定女同志55岁退休,男同志60岁退休。显然是将女性55岁以后划为老年,男性60岁以后划为老年,此即男女有别。古人却以10年为一阶段标准。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岁称为“耆”。《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七十岁称为“老”。《说文解字、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八十岁称为“耊 ”。《说文解字、老部》:“耊 ,八十为耊 。”九十岁称为“ 耄”。《说文解字、老部》:“耄 ,年九十曰耄。”

4.主体对客体的体验、认识、评价标准不一,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

由于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导致主体对客体认识、体验、评价的标准不一,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模糊语言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如人们对五味的感觉评价。《说文解字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说文解字·甘部》“甘”下曰:“甘,美也。”段玉裁注:“甘者为五味之一,而五味可口皆曰甘。[1]”“甜”下曰:“甘舌,美也。从甘,从舌。舌,知甘者。”徐灏注笺:“甘之至为甘舌 ,甘舌 之言恬也。古无所谓甘舌,盖以甘统之,后世以稼穑之类为甘,饴之类为甘舌 。”“味道可口”是美的本义,同样的一道口味很重的菜对爱吃清淡的来说,并非美食。一道甜食,对一个爱吃辛辣味的人来说也称不上美食。古人认为,甜味为美,五味可口均为美“美”这个概念便没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段玉裁说:“引申为凡好皆为美。[3]”其内涵和外延更模糊。

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体验、评价、划分的标准不一是模糊语言产生的重要方面,也是模糊语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正如吴铁平先生在《再论语言的模糊性》中所说的,我们要区分语言的两种模糊性,即本体的模糊性和认识上的模糊性。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一种工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中,出于不同的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表达的要求,实现最佳的表达效果。模糊语言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应用。限于篇幅“语用模糊”另文讨论。

三、结语

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人为的划分,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体验、认识、评价标准的不一致是导致模糊语言产生原因,也是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1] 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1981.

[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Reasons and Objects of the Fuzzy Linguistic Study

WANG Ji-qiu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The paper,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and the basic rules of thinking, explores the occurrence of the fuzzy language and its research object from such aspects of the limitation of thinking, people’s compulsory classif i cation of the objects and the criteria with which people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objects, etc., attempting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fuzzy linguistics.

fuzzy language; cause; research object

H319

A

1673-9272(2012)-02-0101-03

2011-12-21

湖南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模糊语言学语用功能研究”(编号:11C0729)。

王箕裘(1954-)男,湖南望城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本文编校:杨 灿]

猜你喜欢
辞源客观事物模糊性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和《辞海》的性质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辞海》和《辞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