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2-01-22 13:31毛静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阴虚阳肝火高血压病

张 莹,毛静远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EH)是指病因尚未十分明确的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由其他已知疾病所致的血压升高,则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近些年来,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有助于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更有助于将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年来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及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1],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实用中医内科学》,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四型,兼夹证分为夹痰、夹瘀、夹痰瘀、夹风。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1],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腹型肥胖或肥胖,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类型的研究

目前,对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类型的研究,众多医家分型不一,其证型分布也因地域、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张荣珍等[3]将安徽省3578例EH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965例,占27%;阴虚阳亢型795例,占22%;阴阳两虚型535例,占15%;痰湿壅盛型932例,占26%;未定型351例,占10%。其中以肝火亢盛和痰湿壅盛两型居多。符德玉等[4]收集上海市岳阳医院、龙华医院、瑞金医院409例EH患者,阴虚阳亢型占49.14%,其次为痰湿壅盛(22.49%)、肝火亢盛(22.25%),阴阳两虚型最少(6.11%)。周莉等[5]调查上海市某社区200例高血压患者,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肝阳上亢型、肾阳虚衰型、瘀血内阻型、痰湿内阻型,其中肝肾阴虚型居多占69.50%,肝阳上亢型占19.00%,痰湿内阻型最少占2.00%。王严冬等[6]通过多中心调查分析发现,广东省珠海市瘀血阻络、痰瘀阻络、痰浊壅盛等实证比例明显增高,江苏省常州市、南京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比例明显增高,辽宁省沈阳市心血亏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比例明显增高,认为南方痰瘀证明显,从南向北有实证比例逐渐减少,虚证比例则有逐渐增多趋势。谭洁等[7]将湖南省698例EH患者辨证分型,认为家族性高血压患者以肝火亢盛证为最突出证型,占患者总人数的59.2%。钱俐俐等[8]收集江苏省南京市63例EH患者,各型按比例由多到少排序: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陈光亮等[9]研究471例EH患者,认为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升高,而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患者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患者SBP均显著升高。张荣珍等[3]研究3578例EH患者,结果显示,阴阳两虚型收缩压变异性较大,舒张压变异性较小;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两组舒张压变异性相对较大;平均动脉压变异性以痰湿壅盛型最大。谷万里等[10]将477例EH患者辨证分型,认为心肾气虚、肝阳上亢、瘀血阻络三型比例随着血压级别升高呈上升趋势,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的比例随血压级别升高而有所减少,认为痰湿壅盛及阴阳两虚等因素多体现于初、中级高血压。邓冰湘等[11]对EH患者研究发现,靶器官损害组血压昼夜节律显著减弱,而肝火亢盛型24 h平均收缩压异常增高,痰湿壅盛型24 h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阴虚阳亢型昼夜收缩压节律明显异常,阴阳两虚型双重昼夜节律异常。熊伟等[12]研究121例EH患者,辨证分型为阴虚阳亢证、痰瘀阻络证、肾虚证,肾虚组血压负荷,即一定时域内收缩压和舒张压超过正常范围次数的百分率明显高于痰瘀阻络、阴虚阳亢组,预示着老年高血压肾虚证血压波动不稳更加明显,对加剧靶器官损害具有较大的风险。赵肖华等[13]对100例EH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肝阳上亢型血压多呈勺形分布,痰浊型则多呈非勺形或反勺形分布,且两者都以舒张压增高为显著;阴阳两虚型多呈非勺形,阴虚阳亢型则多呈反勺形分布,而二者以收缩压增高显著,且脉压增大。王英杰等[14]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组、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脉压增宽,与正常对照组、肝阳上亢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血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4.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异常 徐旭平等[15]收集浙江省150例高血压患者,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组血脂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临床分级和TG、LDL/HDL呈明显正相关,认为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与血脂密切相关。张荣珍等[3]研究3578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以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TG增高明显。痰湿壅盛组TC、LDL-C、TG均明显升高,提示痰湿壅盛型存在突出的代谢性异常。王丹等[16]研究发现,肝火亢盛组与痰湿壅盛组TC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和LDL-C两项在痰湿壅盛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的变化以肝火亢盛组增高为主。张云飞[17]收集111例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异常者51例,占46%;HDL-C在痰湿壅盛证降低最明显,LDL-C在阴阳两虚证中升高明显。认为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LDL-C升高可作为阴阳两虚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刘晓颖等[18]研究表明,TC在痰湿壅盛型组明显升高,与其他三型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G升高以肝火亢盛、瘀血阻络型为主(P<0.05)。罗芳[19]研究发现,TC、LDL-C以痰湿壅盛证升高最明显,TG以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为高,HDL-C以阴阳两虚证降低最明显。

4.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糖代谢异常 邢立影等[20]观察北京地区757例高血压患者,发现糖代谢异常者占49.5%,糖尿病占38.3%,空腹血糖受损占11.2%,说明高血压病与糖代谢异常有密切的相关性。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21]显示,中国人群中胰岛素抵抗(IR)与高血压患病率有关。陈光亮等[9]研究发现,空腹血糖(FPG)在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型EH患者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张荣珍等[3]研究结果表明,EH患者各型间空腹血糖分布,经多组均数间比较用单因数多样本方差分析,无明显差异。毛莉娜等[22]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痰湿壅盛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认为高血压实证(肝阳上亢、痰湿壅盛)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明显高于高血压虚证(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患者。沈毅等[23]对150例EH患者的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H组空腹血胰岛素、C肽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降低(P<0.01);EH组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的空腹胰岛素、C肽均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0.01),与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3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研究当人体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10 mmol/L时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当前医学界将这类合并Hcy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定义为“H型高血压”。2002年的1项纳入12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每降低3μmol/L可以减少11%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和19%的脑卒中发病风险。Graham等研究发现Hcy升高合并高血压者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约11倍。Hcy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主要包括损害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改变脂质代谢及促进血栓形成等[24]。符德玉等[4]研究认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血清Hcy水平最高,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威等[25]观察发现,痰湿壅盛证 Hcy水平最高(P<0.01),认为Hcy水平与痰湿内蕴辨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张文等[26]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中痰湿壅盛型Hcy水平较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型增高,而此型在Hcy中度升高发生率远高于其他3个证型,认为Hcy水平增高与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有关。张玲端等[27]研究发现,中医各证型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气虚痰浊型显著高于肝火亢盛型(P<0.01)及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型(P<0.05)。

5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研究

根据2003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的“中国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以BMI值24 kg/m2为超重界限,28 kg/m2为肥胖界限。已有文献阐明[28]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体重每增加10 kg,收缩压升高2 mm Hg~3 mm Hg,舒张压升高1 mm Hg~3 mm Hg。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 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钱俐俐等[8]研究显示,63例EH患者中BMI≥24 kg/m2占63.49%,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BMI≥24 kg/m2分别占90.47% 和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BMI相关,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以超重者为多。陈光亮等[9]研究同样认为与未分型、阴阳两虚型相比,痰湿壅盛者BMI水平显著升高。王英杰等[14]研究结果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痰湿壅盛组BMI数值增高,与正常对照组、肝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6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关系的研究

6.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美国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自35岁以后,每增加10岁,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就会明显上升29.3%~42.5%。陈荣等[29]研究结果显示,肝火亢盛型多为青壮年,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中多为中老年,而阴阳两虚型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各型高血压患者的患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光亮等[9]研究认为,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患者年龄显著升高。王丹等[16]研究显示,阴阳两虚组和痰湿壅盛组年龄构成明显偏大,肝火亢盛组年龄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谷万里等[10]研究发现,心肾气虚、阴阳两虚及瘀血阻络型的比例,会随着年龄段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肝阳上亢及痰湿壅盛则集中在<40岁及40岁~60岁年龄段,而肝阳上亢型的比例则随着年龄段提高呈下降趋势。

6.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关系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性别的相关性在众多研究中存在争议。钱俐俐等[8]研究认为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女性多于男性,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荣珍等[3]研究认为,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阴虚阳亢型多见于女性,阴阳两虚型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陈荣等[29]研究发现,虽然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中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阴虚阳亢组与阴阳两虚组中的女性显著多于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目前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已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研究证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与规范化提供依据。然而,就参考文献而言,目前研究仍存在中医辨证不统一、证候类型多元化等问题,今后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一步建立规范统一的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标准,从而指导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4-75.

[3]张荣珍,陈志祥,胡素颖,等.3578例高血压中医证型构成临床调查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60-364.

[4]符德玉,祖亮华,辛效毅,等.409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管易损因子水平的变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3):15-18.

[5]周莉,王佑华,周端.上海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分布调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3):15-17.

[6]王严冬,刘志龙,刘培中,等.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新中医,2009,41(6):23-25.

[7]谭洁,滕久祥,彭芝配.湖南省家族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1):70-71.

[8]钱俐俐,张洪斌.影响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相关因素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113-114.

[9]陈光亮,王滨燕,刘海鹏,等.471例原发性高血压证型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24-28.

[10]谷万里,史载祥,余云旭,等.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特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42-847.

[11]邓冰湘,谭达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及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48-49.

[12]熊伟,李浩.老年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压负荷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9):1025-1026.

[13]赵肖华,帕力旦,陈红霞.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新疆中医药,2006,24(4):23-24.

[14]王英杰,胡婉英.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血管重构与中医证型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11-13.

[15]徐旭平,杨爱珍,陶罗玲.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和血脂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78-79.

[16]王丹,杨振伟,张国伦.高血压病基本证型与血瘀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54-56.

[17]张云飞.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7,48(7):626-628.

[18]刘晓颖,王永霞,陈召起.高血压病血脂ET、NO变化与中医证型分型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8):1464-1465.

[19]罗芳.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关系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8):3588-3589.

[20]邢立影,王健松,张慧英.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143-145.

[21]叶德寿,李东野,李英,等.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关系流行病学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6):543-545.

[22]毛莉娜,祝炜,喻荣辉,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2):24-25.

[23]沈毅,张继东,胡连海,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3(2):142-144.

[24]孙宁玲,赵连友.高血压诊治新进展2011-2012[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01-302.

[25]陈威,王鑫,梁云花,等.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71-1172.

[26]张文,王剑,吕全胜.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0,28(4):11-13.

[27]张玲端,任幼红,马兴荣.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2):1105-1106.

[28]熊友珍,王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1):7-10.

[29]陈荣,曹校校.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433-1435.

猜你喜欢
阴虚阳肝火高血压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名言拾粹
微信在线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中药汤剂Ⅰ结合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八三感怀
去肝火,一只脚就够了!
我国高血压病的空间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