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

2012-01-25 04:03贾海骅赵红霞赵凯维尹俊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水液津液经络

贾海骅,赵红霞,赵凯维,尹俊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探讨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

贾海骅,赵红霞△,赵凯维,尹俊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的病机亦统为津液耗伤,其成因为饮酒、房劳、肥甘厚味。消渴发病多为壮年,此期肾气已衰,肾之阴阳渐渐失调,故认为所有导致肾之阴阳失调的因素均为可为其病因。肥甘厚味也是在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伴随久食的过程,才有可能诱发消渴。饮酒是促进其加速发病的因素。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阴不足,这应为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为肾精不足,阴阳失调,且伴水谷精微尽随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此消渴形成阶段,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地养护造成久病入络而产生的。因此,消渴的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糖尿病;消渴;病因病机

糖尿病的症状描述中医典籍早有记载,只是所涉范围较为宽泛。现代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本文将古代医籍中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分门别类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当前糖尿病中医临床诊治与预防有一定的提示。

1 消渴病因的分析

《医方考·消渴门》指出:“消渴,无水也。《易·义》曰:火炎则水干,故消渴责之无水。”说明消渴发生的原因就是“无水”,可以解读为津液亏耗而致,凡导致津液耗伤的因素均为消渴发生的病因,然津液耗伤,内热必生,阴伤势必加重,会导致消渴的发展和变化。《严氏济生方·消渴论治》又指出:“消渴之疾,皆起于肾。盛壮之时,不自保养,快情纵欲,饮酒无度,喜食脯炙醯醢,或服丹石,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消渴生焉。”严用和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其后各家的认识大都围绕这几个方面阐述,足见历代医家对此认识的一致性。严用和对消渴病后保健的观点也很有价值:“大抵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防患痈疾。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劳,三碱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愈。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这个观点同样具有代表性,后世医家大多沿袭此法。

1.1 饮食肥甘

消渴早在《内经》中即有相关记载。《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明确指出了消渴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其成因有两个前提,即饮食和体形肥胖,饮食的因素是主因。通过对上述经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其饮食物是肥厚之味,而且是在多食和久食的前提下才会发生消渴的症状。所以依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确定为,在多食和久食肥厚食物渐致形体肥胖的前提下,内热伤津才有可能发生消渴。

1.2 饮酒

青壮年时期不知保养,长期饮酒无度,是消渴发病的重要因素,其病机是“无水”即津液耗损,然饮酒何以致津液枯竭,试析之。《饮食须知》认为,酒的种类甚多,其口味有甘苦酸淡辛涩等不同,然其性均为热且有毒,此毒是指酒性之峻烈。并指出:“多饮助火生痰,昏神软件,损筋骨,伤脾胃,耗肺气,夭人寿。”还着重谈了对烧酒的认识:“味甘辛,性大热,有毒。多饮败胃伤胆,溃髓弱筋,伤神损寿。有火证者忌之。”贾铭在阐述酒类诸多危害的同时,明确其大热的特性,内热既在,则津液易耗。《食鉴本草》又指出酒的两大致病性,其一为“盖酒能引毒入经络也,夜饮不可过多,盖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伤其清明。”由此可知,酒可引毒入经络,出现久病入络的病理表现,因而成为导致消渴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二为酒可以影响食物的运化,助湿化热加重脾胃的负担,助导因饮食不节而致病的可能。《本草择要纲目》则认为,酒善能利小便:“辛甘大热有大毒,辛甘则能升扬发散……辛先入肺,则能调水道而通小便。热能生火铄金,大肠受刑,则令大肠燥结。”酒可通利小便,日久导致津液亏耗,从而成为消渴发生的重要因素。《本草备要》言:“酒宣行药势……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灼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由此提出酒的三个问题,即损胃伤阴、助湿化火、催情纵欲。前两个是导致消渴的因素,然助欲又为房劳发生之诱因,也是消渴发生之因。

1.3 房劳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言:“盛壮之时,不自谨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年长肾衰,多服丹石,真气既丧,石气孤立,唇口干焦,精溢自泄,不饮而利。”此意将房劳视为消渴的因素,认为人到中年如房事过度,且滥服壮阳药,使肾精加速消耗,将成为消渴的发生基础。换言之,中年时期,从生理角度言阴气自半,肾精亏耗已甚,其本身已有消渴的发生基础,即便不极意房中也会有可能发生消渴,只是纵欲会促进本症的发生。

2 消渴病机的分析

《医方考·消渴门》指出:“故消渴责之无水。然证有三焦之判,病有虚实之分,常变不同,治疗亦异。”“无水”是消渴发生的根本原因,其病又分为消渴、消中、消肾,分上中下三焦而对应,其病机又有虚实的不同,变化多端,治疗各异。《扁鹊心书》明确述为:“消渴虽有上中下之分,总由于损耗津液所致,盖肾为津液之原,脾为津液之本,本原亏而消渴之证从此致矣。”消渴之为患,其病机的发生发展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最终责于肾。喻昌有论述曰:“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犹能消之。既而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至于饮一溲一,饮一溲二,则燥火劫其真阴,操立尽之术而势成熇熇矣。”故将消渴的总病机概括为“津液耗伤”,最终损及肾,阴损及阳致使肾之阴阳失调,肾气亏虚,无权固摄,水液泄下或肾阳不足,阳不化气,无力温煦,气化无权,水液不能蒸腾于上,布散四旁,百骸脏腑失于濡润,终必成消渴。其最终结果如《小品方》言:“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水谷精微尽随小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由此消渴成已。

消渴日久产生的并发症,病程长,符合中医“久病入络”、“久瘀入络”、“久虚入络”的病机观点,随着络病学说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从络病学的角度论治本病,有助于把握该病的病机特点,提高中医药防治消渴的疗效,临床多见糖尿病肾病、坏疽、眼科疾病等。中医文献记载坏疽的病机特点,如《外台秘要方》言:“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而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由热气留滞,故成痈脓也”《诸病源候论·消渴候》曰:“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言明消渴日久,内热留置经络,血气壅涩,阴火伏阳不得泄,而成痈疽。从络病学层面分析,由于消渴病日久,阴损耗气伤阳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血液运行阻滞,津液代谢障碍,导致气机不畅,湿浊内停,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久病入络,引起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脉肉筋骨等处诸多慢性并发症。又有如类似糖尿病肾病的记载,如《圣济总录》云:“肾消,以渴而复利,肾燥不能制约言之,此久不愈,能为水肿痈疽之病”;《杂病源流犀烛》曰:“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膝肿、小便少者”;《圣济总录》进一步阐述病机“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寒,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提示消渴之根为阴虚津亏血少,其病机有阴虚则血行涩滞,血少则脉道不充而致瘀血内停,久瘀入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亦有因气虚运血无力,血液运行缓慢甚则停滞脉中形成瘀血,最终均为病损及阳,阴阳两虚,终表现为肾阳衰微,脾肾俱虚,清浊不分,水液代谢失常。以络病学释之,消渴日久病及肾络,络脉功能失常,气血水液输布环流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为患。临证把握络病至要,往往会提高疗效。

3 结论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的病机亦统为津液耗伤,其成因为饮酒、房劳、肥甘厚味,分析其诱因当有轻重之别。文献记载,消渴发病多为壮年,此期肾气已衰,肾之阴阳渐渐失调,故认为所有导致肾之阴阳失调的因素均可为其病因,只因房劳较具代表性,故将其单独列出,但切不可将房劳误读为单一行为,它应该是广义行为的代表。肥甘厚味也是在此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伴随久食的过程才有可能诱发消渴。饮酒的因素较为特殊,是促进其加速发病的因素。中医文献记载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阴不足,这应为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为肾精不足、阴阳失调,且伴水谷精微尽随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此为消渴形成阶段。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地养护造成的,如继续饮酒无度,渐致入络而发。综上所述,消渴的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R255.4

A

1006-3250(2012)01-0022-01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ZZ201013)

贾海骅,副研究员,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赵红霞,女,副研究员,Tel:010-64014411-2516,E-mail:zhaohongxia7000@yahoo.com.cn。

2011-09-29

猜你喜欢
水液津液经络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背后七颠百病消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