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先兆验案2则

2012-01-25 10:40周宝宽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8期
关键词:肝阳中风病安神

周宝宽 周 探

(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部,辽宁 沈阳 110036)

中风之病发病骤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是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疾病。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身心双重压力及不良生活方式,如过食肥甘、活动减少等因素,中风发病率快速上升,对中风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中风先兆目前虽无诊断金标准,但根据先贤经验及现代诊疗手段,尚有经验可依。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等疾病如出现严重的脑血管病相关征兆,可按中风先兆对待。笔者临床按上述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百余例中风先兆患者,现举例报告如下。

1 高血压危象

患某,男性,69岁。2007年11月19日初诊。因头痛,意识模糊2 h来诊。患高血压病30年,高血压性心脏病10年,不规律口服降压药,血压在160~140/100~90 mmHg之间波动。10年前因心悸气短,做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倍他乐克25 mg,每日1次;拜新同30 mg,每日1次;心可舒胶囊5粒,每日3次,但血压仍未控制在理想水平,经常头痛、头晕、心悸。2 h前因大怒,血压急速升高,剧烈头痛,意识模糊,心悸气急来诊。刻见:Bp260/130mmHg,心率112次/min,心律不齐,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回答问题模糊,烦躁,口角流涎,无偏瘫,病理反射未引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肢麻,大便秘结,心电图示左室肥大并劳损,偶发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可见主动脉内经增大,左室肥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长。西医诊断:高血压危象;高血压性心脏病。中医诊断:中风先兆;血厥。辨证: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治法: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理气通瘀。方用自拟潜阳镇惊通瘀汤:代赭石30 g(先煎),生牡蛎 30 g(先煎),紫贝齿 20 g(先煎),石决明 30 g(先煎),生龙骨30 g(先煎),天麻 20 g,羚羊角 1 g(磨汁吞服),炒酸枣仁 20 g,钩藤 15 g(后下),葛根 50 g,木香 15 g,乌药 20 g,青皮 10 g,香附15 g,当归 10 g,红花 10 g,乌梅 5 g,炙甘草 5 g。 1 剂,水煎分 4次服。另予硝普钠注射液1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避光静滴;卡托普利25 mg口服,每日1次。二诊(2007年11月20日):24 h后,查 Bp150/90 mmHg,神清语明,头痛、眩晕基本消失,二便通调。上方继服3剂。加用倍他乐克25 mg口服,每日1次。 三诊(2007年 11月23日):查 Bp145/95 mmHg,心率 72次/min,律齐,头痛、眩晕消失。上方继服7剂。西药同前。四诊(2007年 11月 30日):查 Bp140/85 mmHg,心率 88次/min,睡眠良好,二便通调。上方去羚羊角,加白术10 g,茯苓10 g。续服14剂。西药同前。五诊(2007年12月14日):查Bp135/80 mmHg,心率90次/min,律齐,睡眠好,无头痛及眩晕。上方再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4年,病情稳定。

按:素体阳盛,肝阳偏亢,日久化火生风,风升阳动,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肝阳偏亢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心失所养,发为心悸怔忡;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之证。治宜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理气通瘀。方中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常于镇潜肝阳,清肝火,为重镇潜阳之品;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可治心神不安,惊悸怔忡;紫贝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为凉肝、镇肝之要药;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营润脑窍;木香、乌药行气止痛;青皮、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红花养血活血;乌梅防金石、理气之药伤阴;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理气通瘀,醒神回厥之功。高血压危象属于急症,且易发展为中风,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宜。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某,男性,72岁。2007年11月22日初诊。因眩晕、肢麻17年,语言不利,左半身软弱无力6 h来诊。平素血压偏高,不规律口服降压药,血压在150~140/100~90 mmHg之间波动,眩晕、肢麻。于晨3:00跌倒后出现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左半身软弱无力,即于某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未用药,语言不利及左半身软弱已恢复,给予阿司匹林、银杏叶胶囊、卡托普利等药口服。 刻见:Bp140/85 mmHg(药后),心率 92 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神清,语言尚可,无偏瘫,病理反射未引出,眩晕、头重如蒙,左侧肢体麻木,面色无华;舌质暗,苔腻,脉滑数。西医诊断: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眩晕;小中风(中风先兆)。证属阴虚阳亢、痰瘀互结、经脉阻滞。治法:平肝潜阳、豁痰化瘀、通经活络。方用自拟潜阳豁痰通络汤:陈皮15 g,制半夏10 g,胆南星 10 g,当归 15 g,川芎 15 g,桃仁 10 g,丹参 15 g,鸡血藤 15 g,牛膝 10 g,代赭石 30 g(先煎),珍珠母 30 g(先煎),生龙骨 30 g(先煎),葛根 50 g,乌梅 5 g,炙甘草 10 g。 5剂,每日 1剂,水煎分3次服。另予卡托普利12.5 mg口服,每日2次;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日1次。二诊(2007年11月27日):查Bp 135/80 mmHg,神清语明,无偏瘫,眩晕止,肢麻减轻,二便通调。上方加白术10 g,太子参5 g。14剂。西药同前。三诊(2007年12月11日):查Bp130/75 mmHg,面色润泽,眩晕未发作,头重如蒙消失,肢麻明显减轻,二便通调。上方去制半夏,加木香15 g,墨旱莲15 g,女贞子20 g。28剂。西药同前。四诊(2008年1月8日):查Bp130/80 mmHg,精神振奋,体力渐增。上方去珍珠母,又服14剂,诸症悉除。随访4年,未见复发。

按:素体肝阳偏亢,复因情志所伤,气血亏虚,血运不畅,形成血瘀;嗜食肥甘,伤于脾胃,聚湿生痰,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与瘀结,阻滞经络;上述诸因均可导致眩晕。治宜平肝潜阳,豁痰化瘀,通经活络。方中陈皮、半夏、胆南星化痰;当归、川芎、桃仁、丹参、鸡血藤、牛膝养血补血,活血通络;代赭石、珍珠母、生龙骨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乌梅防金石之药伤阴;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3 结 语

朱丹溪有云“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风篇》指出“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疾也”。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记未病前之形状》中,记录了34种中风病的前驱症状。张锡纯在“脑充血可预治”中将中风先兆归纳为5条。王永炎院士认为中风病多以一侧手足肢体的麻木和眩晕为最常见的2个先兆症状[1]。中风先兆目前虽无诊断金标准,但根据先贤今人经验及现代诊疗手段可大体界定其范畴。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等病症出现严重脑血管相关征兆,尚未发生中风者,如高血压危象及脑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可作中风先兆对待。虽出现中风先兆不一定都发生中风,或中风先兆界限难定,但重视中风发病前的征兆,及时防治,能减少中风的发生。

[1] 王永炎.中风病防治要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33.

猜你喜欢
肝阳中风病安神
罗伟生教授从肝阳虚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学术思想探微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温肾安神方联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症34例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