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林下经济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

2012-01-25 19:09崔明杰王玉华柏鲁林孙普金陈勇王力军张连德车素英
中国林副特产 2012年4期
关键词:商河县獭兔种养

崔明杰,王玉华,柏鲁林,孙普金,陈勇,王力军,张连德,车素英

(1.山东省商河县林业局,山东 商河 251600;2.山东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3.商河县韩庙乡林业站;4.商河县殷巷镇人民政府)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林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林下种养殖业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所接受,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保护林木资源、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林下空间,促进健康型、生态型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快速提升林农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商河县多年发展林下经济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商河县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关键技术措施及各种种养模式的综合效益。

1 商河县基本概况

商河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最北部,与德州市、滨州市相邻,距济南70km,境内省道S316线横跨东西,S248线纵贯南北,是通向华北、华中、华东地区的交通要道,是鲁西北地区经济辐射中心。全县南北长51 km,东西宽43 km,总面积1162 km2,人口61万,各等级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商河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境内无高山和丘陵,地势平坦宽广,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境内平均海拔13.02m。商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91.1mm,降水分配不均,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年均气温12.6℃,作物生长期间,日照时数每月都在220 h以上。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至2010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53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110万亩,四旁植树1866万株,林木覆盖率30.6%。

2 商河县林下经济种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商河县林业大发展始于2001年,当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森林产业化工程,营造5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发展林纸一体化产业。2002年起,全县范围内开始大面积种植杨树速生丰产林,种植品种初期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后期以中林46杨、I-107、L35杨为主。到2010年底,全县杨树林发展到45万余亩。

由于造林初期以培育纸浆原料林为目标,因此设计的种植密度较高,一般株行距为2m×3m或2m×4m,亩均种植84~111株。群众的种植习惯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转变比较困难,即使到2010年,商河县林农的种植密度仍然以每亩84株以上为主,种植密度偏大。

植树的前2~3年,由于林分尚未充分郁闭,群众可通过间作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传统经济作物,有一定的补充收入,但到第3~4年后,由于林分郁闭,林内基本不能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加之林木生长速度明显缓滞,经济效益发挥不够充分,因此很多群众便开始思考、尝试及借鉴外地经验,探索林下种养模式,林下经济自此萌芽并快速推广开来。

商河县林下经济发展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至快速繁盛阶段。2004~2005年间,商河县林下经济主要以林下养殖鸡、鸭、鹅为主,伴有种植食用菌,林下种养业进入快速大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县共有280户发展林下养殖业,其中林禽269户,总计养殖鸡、鸭、鹅68万余只。第二阶段为迅速下降阶段。2006年春季,全国性的禽流感暴发后,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商河县人工养殖鸡鸭鹅受到严重影响,养殖量极速减少,林下养殖业也受到空前冲击,产养量达到最低点。第三阶段为恢复及繁盛阶段。2007年后,随着禽流感影响的逐步减弱,林下种养业开始复苏。同时,其它各类种养模式也迅速发展起来,包括林下养兔、林下中草药、林下养狐等开始繁盛起来。

对林下种养产业,商河县积极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合作社提供种禽、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实行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服务方式;由农民按合作社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形成产销一条龙,与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公司真正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企业发展、产业壮大和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互动发展。

3 商河林下经济种养模式分类

发展林下经济模式,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科学选择,就商河县现有技术条件、生产经验及地理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林下种养模式。

3.1 林禽模式

在郁闭的林分内,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适宜进行围网放养、圈养或棚舍养鸡、鸭、鹅等。林下的草木或昆虫可作为鸡鸭鹅的补充饲料,而鸡鸭鹅的粪便经过处理可作林地的肥料。一个养殖期结束后,应将林下养殖地面的15~20cm浅土层进行耕翻,以解决动物踩踏所致的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等不足,促进林木的生长。该模式养殖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尤其是养鹅、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应以多地块轮替放养为宜。

根据商河县区域布局规划,以玉皇庙、殷巷、沙河为核心,大力推广和发展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目前,商河县发展各类林下养殖5000余亩,现有鸡50万只、鸭10万只。

3.2 林兔模式

利用林下光照强度低、夏天遮阴、温度相对较低、能吸收CO2和其他异臭味等特点,结合商河县农林经济发展特点,在林下搭棚喂养獭兔,每个兔棚里设置3层兔笼,每个兔笼规格统一,以人工饲养为主。獭兔的习性是喜凉爽、怕高温,而林内较林外温度低2~3℃甚至更多,能显著降低獭兔棚舍内外的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避免了对兔笼的曝晒。

商河县发展林兔模式的核心和发源地在韩庙乡,目前已扩大到了商河的5个乡镇及周边乐陵市、庆云县、临邑县、惠民县和阳信县的10多个乡镇。韩庙乡目前已经组建了獭兔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安辉兔业协会和凌云兔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产加供销为一体的综合经营体系。

3.3 林狐模式

利用林下夏天阴凉、光照强度低、能吸收异臭味等特点,在林下建笼圈养狐狸,以杂食喂养,生长快,一次建笼可以多年使用,无需过多管理,投资少,技术含量低,市场潜力大,收益非常高。

商河县发展林狐模式的核心在殷巷镇,现有狐狸3000余只,全县已有130余户从事林下养狐,养殖面积达到300余亩,年增收1200余万元。

3.4 林菌模式

利用林下遮阴空气湿度较大、氧气充足、昼夜温差小等特点,以林地废弃枝条为部分营养来源,在郁闭的林内种植鸡腿菇、平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

商河县主要以许商街道和玉皇庙镇为发展核心,占用林地200亩,种植有鸡腿菇、平菇等食用菌,技术管理要求较高,亩产约1500kg,纯收入约6000元。

3.5 林药模式

在林间空地上间种喜阴或较为耐阴的药类植物或草木植物,如留兰香、金银花、白菊花等,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宜经营管理。

商河县主要种植品种为留兰香,要求种植密度相对较低的林分为宜,主要分布在殷巷镇、张坊乡等几十村庄,目前全县种植面积7000亩。留兰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次播种可多年受益,而1年可收获2茬,留兰香主要用于榨取留兰香油,市场售价一般为40~50元/kg,年均投入约600元/亩,而每亩每茬可收获留兰油8kh,年均每亩纯收入2600元。

3.6 林畜模式

在林下种植牧草,饲养猪、羊等畜类,新造林地禁放羊或放猪,以免伤害幼树,在林木成长为中龄林以后,可在林下适度放养猪、羊等家畜。生产技术要求不高,易管理,应以多地块轮替放养为宜。

商河县发展林畜模式主要在玉皇庙镇,以放养里岔黑猪、莱芜黑猪为主,占地面积120亩,年产生态猪400余头,毛收入300万元,这是目前商河县乃至济南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绿色、生态、无公害猪养殖基地。

4 几种林下经济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

结合商河县林下经济的发展特点,主要通过林兔模式和林狐模式,介绍林下经济种养模式的技术措施。

4.1 林兔模式

根据獭兔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在林下养殖獭兔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二是獭兔的习性喜凉爽,怕高温,林内能降低獭兔棚舍内外的温度,提高湿度;三是兔子粪便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有效补充土壤养分,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四是林内养殖空间大,空气清新,解决了群众在庭院养殖中气味浓的问题,关键是解决了兔子生活的小环境。

根据商河县林业结构和獭兔的生长习性,提出杨树种植与獭兔养殖相结合的林下养殖模式,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4.1.1 场地选择。良好的喂养环境是保证优质兔生长发育的基础。獭兔场地选址的一般要求是:①林地最好远离公路、远离人口密集区,交通便利,水电方便,地势干燥,通风良好,光照较足,有充足的清洁水源,没有或远离传染源。②林地周边1000m内无工厂、医院、垃圾场等“三废”污染源等。③场地内林相整齐,杨树的株行距一般3m×(4~6)m。④场地有相应的排污、排水沟及污、粪水集中处理设施(如用于果林、菜园灌溉或化粪池净化、沼气池等)。

4.1.2 品种的选择。发展林下养殖,品种是关键。通过近几年在商河县养殖和示范推广,证明獭兔的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生长较快、饲料转化率高、生产性能优良,市场畅销。

4.1.3 兔棚的建设。依据林地面积和林地规划布局设计所能承载的养殖量,建设相应的兔棚数量。一般兔棚的建设要求是:①兔棚应为砖瓦和石板结构的棚舍,远离村庄,最好坐北向南,兔棚采光充足,便于排水、通风。②兔棚的设计标准一般为宽1.5m以上,长度不限,屋檐高2m左右,出檐50cm。兔棚一般建在两行树的中间,根据杨树种植行距的不同,一般两端各留出1m左右的行走空间;每排兔棚间距约4m每个兔棚里设有3层兔笼。③每个兔笼设计规格为长、宽各60cm,兔笼内的下面由竹片相隔,其他各面为石板砖,兔笼顶面有一定坡度,兔笼前高42cm,后高32cm,以利于排水排污,避免兔笼内潮湿。④兔棚墙壁及砖柱表面平整,要刷石灰,便于清洁消毒。⑤林下养兔密度要适宜,一般300~400只/亩。

4.2 林狐模式

4.2.1 场地选择。狐狸场地的选址一般要求,与林下养兔相同。

4.2.2 品种的选择。经过多年的生产研究,商河县选择北极狐和貉子作为主推品种推广,这两种狐狸的抗病力强,生产性能优良,其毛皮柔软、光滑、鲜亮,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而且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

4.2.3 狐笼的建设。一般狐笼的建设要求为:①狐笼应用砖和铁笼搭建。②每排狐笼的设计标准为宽60cm,长度不限,高1.5m左右,每两排杨树间设有两排狐笼,中间设一走廊,可双侧料理。③每个狐笼设计规格是长、宽、高各60cm,整个笼子全用铁笼构建。④林下养狐密度要适宜,一般为80~100只/亩。

5 综合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群众种植速生杨,发展林下种养经济,与原先的单纯产出木材相比,林下种养副业的收入更高。一般林地,根据林木生长量,5~6年可亩产木材10~12m3,参照当前市场价格,木材500元/m3,年木材收益约1000元左右。根据商河县的林下种养情况,以獭兔和狐狸为例进行林下种养副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5.1.1 獭兔的经济效益

(1)1只商品兔3个月出栏的毛收入。1亩养殖小区可安置300个兔窝,每窝1只,共计300只。育肥3个月出栏,每只兔子均达2.5kg,按目前凌云兔业有限公司收购价5元/kg计算,每只兔子毛收入50元。按公司最低保护价4元/kg计算,每只兔子毛收入40元。

(2)1只商品兔养殖3个月所需费用。饲养费用:每只商品兔30天断奶,到出栏需喂90天,日均采食0.125kg,每斤饲料0.9元,商品兔饲养费用:0.9× 0.25×90=20.25元(养殖户如果青饲料充足,可降低饲养成本)。防疫费用:每只兔每次0.2元,商品兔35日龄初次防疫,60日龄加强1次,免疫费:0.2×2=0.4元。折旧费:每窝所需材料费用为18元,可利用5年以上,年均折旧费3.6元,3个月折旧费0.90元。棚舍的建筑成本、折旧成本、人工成本等考虑在内。棚舍一经建成,可以使用10年,年均折旧费24元,3个月折旧费6元;综合上述分析:1只獭兔3个月所需费用:20.25+0.4+6.90=27.55元。

(3)总收入。①1只獭兔养殖3个月的纯收入:50-27.6=22.4元(按公司收购价);40-27.6=12.4元(按最低保护价)。②每亩一批(3个月)獭兔的纯收入:22.4×300=6720元(按公司收购价);12.4×300=3720元(按最低保护价)。③1亩獭兔养殖小区1年纯收入:6720×4=26880元(按公司收购价);3720×4=14880元(按最低保护价)。

5.1.2 狐狸的经济效益

(1)1只狐狸6个月出笼的毛收入。1亩养殖小区可安置100个狐笼,每笼1只,共计100只。育6个月可以出售,按目前市场价,平均每只狐狸售价400元。

(2)1只狐狸养殖6个月所需费用。饲养费用:每只狐狸饲养费为200元;防疫费用:1年2次打疫苗,每只狐狸每次0.5元,免疫费:0.5×2=1.0元;折旧费:每个笼子所需材料费用为44元,可利用5年以上,年均折旧费8.8元,6个月折旧费4.4元;综合上述分析:1只狐狸6个月所需费用:200+1.0+4.4=205.4元。

(3)总收入。①1只狐狸喂养6个月的纯收入:400-205.4=194.6元;②每亩一批(6个月)狐狸的纯收入:194.6×100=19460元;③1亩狐狸养殖小区1年纯收入:19460×2=38920元。

由此可见,林下种养经济见效快,收益高,能够保障农民每年每个季节都有可观的收入,有效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

5.2 社会效益

通过大力发展和推广林下经济,在确保林业资源健康快速增长、林业综合收益稳定增加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林农牧副业的互补融合功能,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现状,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中老年人员的从业机会和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商河县农副产品总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下种养经济,培植起了符合农村实际的多种产业集群,推动了一个县、一个乡镇并向四周辐射的产业发展,满足了农村综合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同时,通过林下经济种养,培养、锻练和造就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使一大批种养户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科技知识和种养经验,达到了出人才、长经验、增效益的目的。

5.3 生态效益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业与农牧副业相得益彰。林业的生态效益自不必代言,但林下养殖的畜禽粪便及其吃剩的草渣、树叶混合,能够促使两者快速分解,起到快速补充土壤有机养分的效果,宜于林木吸收,提高林业生长势和生长量,增加木材经济收益。很重要的另一点是,在林下发展养殖业,能显著减少粪便及气味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的不利影响,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1-3]。

6 结语

通过对商河县多年发展林下经济的调研表明,商河县主要林下经济种养模式有林禽、林兔、林狐、林药、林菌、林畜模式,重点介绍了林兔和林狐模式下的技术措施,综合分析了林下种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各种林下经济种养模式的探索和推广,深受群众欢迎,广泛接受,逐步发展和壮大,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如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林下种养条件比较差,技术设施比较落后,各级扶持政策亟待强化和落实,针对性不强等。同时,林下种养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规划、协调、管理和指导等。林下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是林农致富的重要经营模式,同时需要更大力度的宣传和推广。

[1] 周志勇,余天荣.峨山优质肉用土鸡林下养殖的现状、做法和效益[J].云南农业科技,2006:165-166.

[2] 李金容.发展林下养殖促进农民增收[J].畜牧市场,2010(7):124.

[3] 付建秀,李丹.丰南区退耕还林林下养殖模式探讨[J].河北林业,2010(2):28.

猜你喜欢
商河县獭兔种养
秋季饲养獭兔要五抓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美系与德系獭兔杂交组合的繁殖性能观测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獭兔出血性败血病的防治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县域农业产业化实体培育现状及对策建议
提升农技推广能力,促进生态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