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思考

2012-01-29 00:31李小春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课件学科信息技术

李小春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思考

李小春

从教十多年来,笔者耳闻目睹了身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最开始的电脑进课堂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再到后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从开始用“一指禅功”练习五笔打字,到后来的PPT演示文稿的制作,再到Flash动画和Frontpage与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学习;教学设备也从多媒体教室到电脑投影的普及,甚至电子白板技术、互动反馈技术和iPad学习终端的出现。伴随着各种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换代,教育理念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从教案到教学设计的演变,从新课改的提出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推广,这种教学上的变化使得中国教育改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01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学科整合”这一名词不断冲刷着教师的头脑,深入到各个层次的学科教学中去。由于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各种教学尝试层出不穷,一时间百舸争流,关于学科整合就有了“诸子百家”的繁荣。在形形色色的整合潮流中,也出现了许多让人担心的现象和思潮。

现象一:新技术保守主义

持此种观点的人怀着对新技术的畏惧和对陌生事物的排斥,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各种电脑技术、多媒体课件都在哗众取宠而已,现代化教育设备只是一种华丽的摆设,仅仅是迎合上级单位的检查而虚幻出来的政绩。他们担心网络环境下的不可控制性,害怕网上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担心学生沉迷于游戏和聊天交友。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确保学生考试成绩,不宜采用这些“华而不实”的技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学校的领导要求教案必须是手写的纸质教案,上课必须有严谨设计的粉笔板书,浪费了教师很多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现象二:唯技术主义

和第一种观念相反,此种观念持有者追求华丽、复杂、全面的教学课件,高度重视公开课和各种评选活动中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了制作一个课件,往往耗时数周甚至上月,但是他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忽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不起”教师根据个人和学生特点制作的“简易”课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往往因为人力和资源成本的关系,仅仅在各种“重要场合”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而日常教学中为可能根本就没有课件。这种为作秀而“整合”的教学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整合。

现象三:媒体中心论

持此种观念的教师认为,营造学习情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图片和音视频技术,尽可能给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环境,殊不知过犹不及的道理。在音乐学习中,适当地点缀音乐意境的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如果图片、视频过多,就会让学生用眼睛替代耳朵去欣赏音乐,违背了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音乐艺术非唯一性的基本特征,剥夺了学生音乐想象的乐趣。同样在对理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采用过于形象的意境表达方式,则会忽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面对诸如此类的教学现象,一些“有识之士”感到迷茫和担忧,担心在我国现行的人才选拔的体制下,在高考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既考不了高分,又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于是他们悲观地认为,所谓“整合”,其实是伴随着新技术而出现的一部人哗众取宠的道具。不管多媒体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其本质上都是一种辅助工具,它们不能给课堂结构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更不能引起学习模式的改变。如果非得人为地去把它拔高成一种理论、一种思想,我们将得不偿失。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在教育界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都在作秀,都在做毫无意义的工作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弄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意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在明确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后,再来开展我们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可以看到,无论是新技术保守主义者、唯技术论者还是持媒体中心论者,都没有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不清楚其内涵和目标,以至于仅仅抓住学科整合的一鳞半爪,其结果无异于盲人摸象。而在完整概念的指导下去实践,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基本点。

一、抓住整合的本质—建构新型的教学结构

韩愈的《师说》可以说非常准确地概括了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结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管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他的行为实施者都是教师,实施对象都是学生,这是一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这几年,随着教师对建构主义的学习和了解,我们的一些课堂开始颠覆这种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要通过他们自己学习、探究去掌握知识。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缺乏主题的现象。其实,不管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有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相匹配,才能更好发挥这种课堂结构的作用。我们提倡“因学生制宜,因教材制宜”,实事求是地将这两种教学结构相结合,也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更高效、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二、恰如其分地创设教学情景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环境的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景设计。要求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即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我们都相信,有相应的图片、音视频衬托,确实很容易把人带进相应的学习环境,不过过犹不及,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比如在语文学科里过分形象的表达,就可能剥夺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语言感悟力。其实信息技术不一定非得是电脑技术,很多时候,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一定非得用多媒体来实现,其他教具和学校现有的事物、我们周围的人等,只要能帮助我们营造学习氛围,就可以借势而为,使之成为我们教学环境设计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准确高效的教学模式

情景设定后,我们还仅仅是搭建了课堂教学的外部因素,更需要完善后面的教学工作,去实现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目标的达成,我们需要设计好适合本教学课题的模式。人们常言教无定法,实现目标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很难说哪一条是最好的,但是肯定有一条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只有根据客观情况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和媒体之间关系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学习模式千变万化,教师务必记住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去因材施教,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讲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一定要明白,我们要整合的远不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一个教学平台,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教学思想。其本质是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下,搭建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这种新型的教学结构更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更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十二五”期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非但没有过时,反而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继续整合下去。

李小春,本科,中教一级,教研员。

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稿件说明:本文获《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万讯杯•我与教育装备”征文二等奖。

猜你喜欢
课件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超学科”来啦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