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示范作用
——兼论学报编辑对待媒体流行语的态度

2012-01-29 02:14
关键词:学术性语言文字学报

吴 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繁复、语种丰富的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00年10月31日,由江泽民主席签发而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以下简称《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党政机关,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用语用字作出了明确规定。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信息化必然要求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因此,信息网络时代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从而也更加显示出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信息储存和传播的新闻出版行业,是贯彻实施《语言文字法》、规范社会语言生活的基本阵地。《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书刊杂志等“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高校学报因其正规性、学术性和传媒性,应该责无旁贷地成为新闻出版业贯彻实施《语言文字法》的榜样。

一、新形势下语言文字规范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与信息处理的速度、应用信息的程度等等,均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期刊9500多种,报纸1900多种,手机用户数量已经突破9亿,有近5亿人使用互联网,2亿用户使用微博。[1]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然而,在信息数字技术给人们的语文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语言文字使用的“井喷”状态,浩浩荡荡的言语大潮中,泛滥着各种热词、新词、方言、文言、外语、网络流行语等等,错别字、繁体字等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所有这一切,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语言文字使用的不规范、不严肃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忧虑。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开始密切关注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问题。从2005年开始,《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正是学界对新时期语言应用的正确性、纯洁性的一种呼唤。在政府层面,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又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反映语言国情、帮助语言决策、推进语言服务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2006年以来,国家语委每年都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中有专门涉及语言规范问题的内容。教育部2011年的第1次新闻发布会,主题就是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该报告指出,2010年中央政府出台了4个与语言文字事业有关的重要文件和规章,其中第4个为:新闻出版总署11月23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新出政发[2010]11号)。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2]因此,作为出版物中重要成员的高校学报,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自觉维护汉语汉字的纯洁性,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语言规范是学报的内在要求

出版物的用语用字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主要标志。出版物用字量大,社会影响也大,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领域。[3]作为出版物中的一员,高校学报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学术资源交流及分享的优质平台,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应该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一)学报的学术性决定了学报用语必须规范

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教育科研水平的窗口,是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更是传递科研信息,与同行交流思想、切磋学术的刊物。1906年,我国第一家学报《东吴月报》在其发刊词中就已经表明:“谋刊行月报,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1919年北京大学创办的《北京大学月刊》在其创刊号的“编辑略例”中也写道:“本月刊为北京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时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还在发刊词中专门指出:“宣布各方面之意见,则校外读者,当亦能知吾校兼容并收之主义。”清华大学在创办《清华学报》时也明确提出:“本报以研究学问为宗旨,选载研究学问之文字。”并在其“编辑部启事”中强调:“本学报专为研究学术,并非营业。”[4]1930年创办的《武汉大学学报》,王世杰校长亲自撰写《创刊弁言》,明确要求把学报办成“全学术界之公共刊物”。[5]凡此种种说明,从高校学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从产生之初起,学术性就是其最本质的属性。

新中国建立后,高校学报的定位并没有发生改变,相关主管部门曾多次下文对学报的性质和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197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当中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8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其中第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中更加明确地强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这些意见和规定,都强调了学报的“学术理论”性质。

关于什么是学术性,相关讨论并不多,其中曲家源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学术性有四个评价标准:1.论点具有创新性;2.论据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3.论证逻辑严密;4.语言简明。[6]在谈到学报的语言问题时他说:“简明性是学术性的必然要求。简明的对立面是繁琐。有的文章为了显示渊博,引用资料漫无边际,多而不当。有的文章故作高深,或用半文半白的古涩语言谈论现代思想观点,或大量搬用自然科学术语论述社会科学问题,新概念满篇飞,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抠新名词上。这都会严重削弱文章的学术性。”[6]另外,莫代碧在谈到学术期刊的基本特征时也认为,“规范性”是学术期刊载文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语言表达的规范化”是规范性的一个表现方面。[7]在分析学术性的内涵时,他们均提到了语言的规范问题。可见,语言是否规范已被研究者视为是否具有学术性的一个评判标准。

实际上,语言简明只是学术性论文语言规范上的一个要求,要真正做到语言规范、学术性强,除简洁之外,还得做到用语准确等。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讨论。

综上,学报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性,学报所刊载的论文是学术性论文,而语言规范是具有学术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学报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

(二)学报的传播性决定了学报用语必须规范

高校学报既是非营利性质的学术刊物,又是语言文字应用的传播媒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至少包含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构成要素。跟电视、网络、报纸等其他常见媒体相比,学报这种传播媒体的传播要素具有显著的不同。

首先,从传播者和受众来看。学报的传播者和受众均为教师和学术研究者,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与其他媒介不同的是,学报的传播者可以成为受众,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即作者可以成为读者,读者也可以成为作者,二者属于同一群体,可以相互转化。学报的传播者(受众)几乎全都接受过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修养。因为长期进行学术研究,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来进行学术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作为作者也就是传播者,他们会自觉地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写作;而作为读者也就是受众,他们又会结合自己充任传播者的经验,把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视作学术性论文的一个潜在要求。

其次,从传播内容来看。学报传播的是学术性论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所谓“公”,就是公共、共同,大家都可以讨论,因而学术是一种公共产品。而学报作为公共产品的一个合理内核,就是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和文字,这样才便于传播,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来切磋讨论。目前,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通用书面语是现代汉语书面语。所有的汉语期刊都要以此为准则,使用规范的汉字字形及规范的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行文正式严谨,避免半文半白及外语、方言、口语夹杂的现象,这不仅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促进交际和沟通的需要。

最后,从传播效果来看。学术论文中的用语规范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说它不大,是因为与学术研究中理论的创新、方法的突破和重大的发现相比,用语的准确、规范与否只是一个表述上的技术性问题,不会对学术价值、学术创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说它不小,是因为对待同一研究对象或表达同一概念,选用什么词语及句式来表述或指称,会影响到思想或观点的表达、理解、交流与传播。也就是说,用语规范与否会影响到传播效果,准确、规范的表述可以减少误解和歧义,能够有效地促进传播。

学报的传播要素决定了它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因此从理论上讲,学报用语的规范程度要普遍高于其他的大众传播媒介。

学报是语言文字应用的传播媒体,语言文字应用得正确与否、规范与否,对广大师生、读者、作者以及全社会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对于扩大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报有责任带头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8]

三、如何加强学报语言的规范化

在学报的整个制作、出版及发行过程中,学报编辑的编辑工作无疑处于核心位置。编辑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稿件进行修改、加工及润色,这本身就是一个使语言合乎标准与规范的过程。换句话说,学报语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学报编辑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前面已经从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学报的内在属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学报用语必须规范准确。然而要做到规范准确,不能完全依赖作者的高度自觉,还要取决于学报编辑的把关与加工工作。学报编辑应该在思想上增强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报用语的规范和准确。

(一)坚决贯彻执行语言文字的相关法规及标准

学报编辑首先应该认真学习现行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在编辑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相关法规及标准。目前,学报涉及的相关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新出政发[2010]11号)、《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 3101-1993)、《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等等。下面结合学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列举一些学术论文中在数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等方面常见的不规范现象。

1.数字错误

(1)表示年代的数字使用错误。按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的年、月、日、世纪、年代以及时间的时、分、秒等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20世纪30年代”。

(2)夏历(农历)的月、日应使用汉字,如:“正月初五”、“腊月二十”等。民俗类的论文常会涉及夏历,均应使用汉字。

(3)历史纪年应使用汉字。历史和古典文学的文章常常征引古籍,很多古籍的篇章都是以历史纪年来区别的。比如“春秋三传”,有些作者为书写简便,常写作“《左传·庄公4年》”,显然不合规范,应改为“《左传·庄公四年》”。

(4)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通常来讲,参考文献的页码,作者基本上都会使用阿拉伯数字,但版次和卷次却经常使用汉字。例如:“《中国语言学报》第三期”,其中“第三期”应改为“第3期”。

2.计量单位错误

比如温度单位,最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写成“摄氏5度”、“摄氏21度”。准确的读法跟写法应该是“5摄氏度”或“5℃”,“21摄氏度”或“21℃”。另外,重量单位应该用“千克”(公斤)或“克”,而不是“斤”、“两”;面积单位应该用全称“XX平方米”,不能简称为“XX平”、“XX平方”、“XX平米”。

3.标点符号错误

(1)书名号及间隔号。引用书目要加书名号,书名与篇名之间应加间隔号。如:“《国语·晋语四》”不能写成“(国语晋语四)”。此外,还应注意单书名号“〈〉”极易跟大于“>”、小于“<”符号相混淆,要注意分辨。正确的写法如:《〈论语〉在汉代的流传与演变》、《〈抱朴子·内篇〉词语札记》。

(2)数字序号后面的标点符号。大写的“一”、“二”、“三”等数字作序号时后面应该用顿号,如“一、”、“三、”;阿拉伯数字作序号时后面要用齐底线圆点,如“1.”、“6.”,不能写成“1、”、“6、”。

(二)加强语言知识学习,提高语言修养

任何一本出版物,都要经过编辑的加工、修改和最终审定才能同读者见面。因此,作为一个编辑,对于语言的规范担负着很大的责任,必须把好语文规范关。[9]学报编辑一般都具备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但仍然需要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虽然学报语言的学术性决定了它在语言规范方面比其他大众报刊做得好,但由于目前整个社会风气浮躁,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普遍存在混乱现象,学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学报来稿中常见的语言文字错误主要有字词误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及成分多余等,学报编辑应该在这几个方面狠下功夫,使规范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和句子。

1.字词错误

字词错误很多是由拼音输入法造成的,如“真知灼见”写作“真知卓见”;还有一些是作者不能分辨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之间的区别所造成的,如该用补语标记“得”和状语标记“地”的地方写成了定语标记“的”,“账号”、“账户”、“账务”的“账”写成了“帐”,“凭藉”写成“凭籍”,等等。其他如“像—象”、“词—辞”、“做—作”、“连—联”、“分—份”、“截至—截止”、“反映—反应”、“权力—权利”、“登录—登陆”、“必须—必需”、“学历—学力”、“界限—界线”、“语义—语意”、“不齿—不耻”等不能分辨的现象也很突出。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在学术论文里十分常见。稿件中这方面的错误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成套的词语混搭使用

顺序词往往是配套使用的,正确的顺序词应该是:“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五是……”。文章在摆论点或论据时容易混搭套用,经常出现“首先……其次……第三……第四……”这样的情况,不符合规范。

(2)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1.这一切发展变化,使上海资产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上层兴高采烈,他们从“新政”方针中得到了实惠,认为只要继续依靠清政府的改革,就不仅能够达到发展工商业的愿望,而且能够达到参政的理想。①

例2.虽然杭州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有所改善,但从当时的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来看,一些枝枝节节的政策措施,不可能解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遇到的根本性的障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例1中“达到”的宾语一般是目标,“愿望”及“理想”应该用“实现”。例2中“解决”的宾语一般是“问题”,跟“障碍”相配的动词是“消除”。

(3)语法上搭配不当

例3.殷代的社会,已达到使用大批奴隶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例4.把一个沉睡了几百年的国家苏醒了过来。

例3中动词“达到”要接一个名词性宾语,而“使用大批奴隶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是谓词性结构,应在后面加上“的阶段”,使整个结构变为名词性结构。例4里“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苏醒”是不及物动词,应将“把”换为“使”或“让”。

3.成分残缺

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成分残缺又分为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和虚词残缺等。学报稿件中常见的是缺少必要的虚词。例如:

例5.中国和乌克兰两国飞机、船舶等高科技工业制造的合作也已经展开,两国在经贸、科技、军事技术和人文领域方面的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

例6.包括今天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在内的汉字文化圈各国,在摄取和消化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汉文学作品。

例7.既然民权政治的诸多条件尚未具备,不应苛求和指望当时的革命者除了誓死捍卫《军政府宣言》的原则外,还能做更多的事情。

例8.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三言”“二拍”之所以会出现大量描写人口贩卖的情节,自然是与现实社会中人口贩卖的猖獗息息相关。

例5“乌克兰”后应加“在”,“制造”后应加“方面”;例6“创作”前应加副词“都”;例 7“不应苛求”前应加与“既然”配套的关联词“就”;例8“息息相关”后应加“的”,“是……的”是固定结构。4.成分多余

例9.在“忠”的思想熏陶下,奴仆自觉认同主人对其的任意买卖;在“孝”的思想教化下,子女自觉听从父母对其的人身买卖;而在“夫权”思想的淫威下,妻妾亦屈从于丈夫的买卖。

例10.退一步说,即使把海外汉文学视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多有不妥,因而不应该将它们纳入中国文学的范畴,但至少我们也应该把它们纳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范畴。

这两例都属于文白夹杂所致的错误。作者本来想使语言文雅简洁,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添加了多余的成分。例9“其的”的“的”应删掉,“任意”和“人身”之前可加“进行”。“其”在文言中本来就既可作宾语,又可作定语;作定语时相当于“它的”;古汉语文献里从来都没有“其的”这样的组合。例10“视之为”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海外汉文学”就在前面,再加“之”便成了画蛇添足,显得重复累赘,应删掉。

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就像语言文字的创新一样,永远都没有止境。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学报编辑对待媒体流行语的态度探讨

媒体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受众中迅速传播、盛行的说法。[10]以网络语言为例。近年来,网络语言因为具有活泼生动、风趣幽默、简单明了等特点而受到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她开始“跳”出网络,频频现身于电视、广播及报刊杂志。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的粗糙化、不规范现象也开始蔓延。因此,不少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对语言的污染,应该坚决予以抵制。那么,在对待网络等媒体流行语方面,作为传播媒体家族中的一员,高校学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毋容置疑,随着媒体形式的快速发展,媒体语言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语言材料空前丰富,语言风格空前多样,语言智慧空前激发,语言探索空前活跃,[11]反映了老百姓的语言创造能力。比如2008年的媒体流行语“囧”及2010的网络热词“给力”等,均体现出了求新、求简、求趣的特点。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引发了热议,原因仅仅是用了“给力”这一网络流行语。《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它能够顺应潮流,别出心裁地使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这一做法本身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这一标题从语法上讲是否规范”的讨论。客观地讲,在怎样对待媒体流行语方面,《人民日报》的做法值得深思。

应该承认,语言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几千年来,荀子这句话成了说明语言具有约定俗成性质的经典。语言的规范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约定俗成的过程。近几年的一些媒体流行语之所以很快被社会认可、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其实就是经历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在纷繁的语言大世界中,不可理喻的语言现象总是屡见不鲜,而支持某种语言现象产生和应用的,有时可能仅仅是某一偶然的原因。约定俗成甚至可以使“错”了的东西成为可以接受的东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积非成是”。[12]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19X0年代”,这一说法即是对“积非成是”过程的最好证明。这个在今天很常见的说法,刚出现时就曾经遭到了很多人,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对,甚至在学界引发了争议,《咬文嚼字》2002年第12期还专门发表了一组文章就此问题进行讨论。这里以“1980年代”的发展过程来看。以“题名”为检索项、“1980年代”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结果显示:2005年以前,学报标题中多使用“20世纪80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研究综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几乎很少使用“1980年代”;从2005开始,“1980年代”明显多了起来;2008年以后,特别是最近两年,“1980年代”已经很常见,甚至成为可以与“20世纪80年代”这一传统说法分庭抗礼的又一表达法(如《1980年代“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的文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论时代变迁视野下的〈自然辩证法〉传播(一)——1930-1980年代的文本解读与政治状况的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1980年代以来美国主流环保组织的体制化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显而易见,“19X0年代”这种说法形式简洁而表意明晰,既顺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又合乎语言的经济原则,因此越来越成为广为接受的表达方式。面对这样的语言事实,作为语言工作者,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承认并接受这一事实。

语言文字需要规范,但规范并非一蹴而就,它总是落后于语言事实的。对待媒体流行语,应该像对待其他新兴事物一样采取宽容的态度。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一些媒体流行语势必会纳入全民交际语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里可以举个小例子来看。“伤不起”是2011年的网络流行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学报目前还没见使用,但它却已经开始出现在一些人文社科期刊的题目中(如《纳粹德国,让欧洲人民伤不起》,《文史博览》2011年第8期)。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繁荣,媒体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语言文化走向的影响力也将会越来越大。在当前各种媒体语言纷至沓来之时,作为语言文字的工作者与把关者,学报编辑应该具有一定的敏感度,既不能不分优劣地全盘接受,也不能将其视作“洪水猛兽”而一概否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坚决抵制各种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现象,扮演好语言把关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培养敏锐的眼光与辨别能力,对媒体流行语进行细致的筛滤,去粗存精、排污纳新,在不违反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适当地吸纳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学报能够及时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面貌。

注释:

①本文例句均引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期的投稿。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错误,我们尽量保持原样,不做修改。

[1]王玉梅.邬书林出席2011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并讲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8-30(2).

[2]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R].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

[3]石峰.贯彻语言文字规范,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在纪念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4):8.

[4]宋应离.坚持学术性永葆生命力— —学报“以学术为本”办刊思想的历史回顾[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3):14-18.

[5]刘道玉.再谈大学学报的使命[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96-297.

[6]曲家源.什么是学术性?[J].编辑学刊,1993(4):67-68.

[7]莫代碧.再论学术期刊载文的基本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5):156-158.

[8]王正.高校学报语言文字规范问题评析[J].北方论丛,2003(3):99-103.

[9]李行健.规范使用语文是编校工作的基本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1-30(6).

[10]曾青青,杨尔弘.中国主流媒体流行语的特性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0(1):52-60.

[11]郝铭鉴.媒体语言的六个“度”[EB/OL].[2012-02-10].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81008/u1a3906525.html.

[12]詹佰慧.再论语言规范与语言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34-48.

猜你喜欢
学术性语言文字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致敬学报40年
《军事历史》应以学术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