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2012-01-29 02:11田兴鹏
中学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闲人课文阅读教学

田兴鹏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教学是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的提出不是为了满足外部的要求;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但教师应该站在学生所处的情境和学生的引导者的位置上来设计问题。

教师的提问蕴含着教育的智慧。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考,思考会促进学生自己发问,希望解答疑惑,从而更加渴求知识。巧妙的提问会促进“学”与“思”的良性循环,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发散出有启发性的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促进知识的扩展和吸收,使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相伴而行。

一、提问有针对性,抓重难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明确了方向。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在教学过程中,抓重、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都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与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是教学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作者情感的角度去把握: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体现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教师提问:“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查阅相关注释资料可以明确这一点。又如在教学《咬文嚼字》时,教师就要把握住“咬文嚼字”在本文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否一样,若不一样,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含义是什么?是从哪几方面阐述的?这就是本文的重点,是设置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提问有启发性,启迪智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开放式提问往往具有启发性,可以启迪学生智慧,推动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两段时,提问:“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高高兴兴从墓园回家。”为什么笔锋一转却写道“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局面并没好一点”?这样的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启发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对于一般的课文,设计的问题可以有: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个句子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

三、提问有层次性,体现梯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要教师提出有一定深度和梯度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也就是说,如果课堂提问只是一味地在一个层面上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如果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比如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邻近的问题或问题的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或者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渐进的问题,通过层层剖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对该文的选材特点,要注意深挖。教师可以这样问:“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事情,为什么作者单单选了四件事?”学生想一想回答:“因为这些事都很典型,有代表性。”教师再问:“典型性又体现在哪里?”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再经老师归纳,便对怎样选材有了一定认识。又如在讲授《曹刿论战》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文中选了哪些材料来写曹刿?为什么只选了这些?这样的提问,注意到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四、提问有发散性,拓展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如教《记承天寺夜游》时,作者说“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者这样的闲人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在他们人生的哪些时期可以看做这样的闲人?通过对这样的问题的回答,学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对作者及主题的理解,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把过去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重新整合加工。

另外,教师通过纵横比较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如教完《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后,指导学生从两文的背景、作者的遭遇、描写的景物、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写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异同,使学生对两篇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提问有创新性,注重效果

阅读教学的提问要注重有效,注意问题的创新。课堂教学中提问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阅读教学的提问,教师要注意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琐屑的问题”。“主问题”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文本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其次,“主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设计多少重要的“主问题”,以及它们出现的先后,都是经过科学有序的安排的;最后“主问题”对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活动的单元。

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个问题,首先是有效的,其次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问题”,因为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综合把握课文内容,从选材、表达方式、人物的思想感情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可以说,这个问题在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能使学生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思维活动。

总之,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正确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自己要尽可能少讲一些,而以提问与指导引领学生,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从而赏析文本,提高课堂效果。但是如果提问安排不妥,或者质量不高、泛滥成灾,不仅不能帮助教学,而且非常有害。教师要用循序渐进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思维从问题开始”,提问是学生发现问题、获得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和必备技能。所以,提问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艺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闲人课文阅读教学
忙人与闲人
在水边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