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理论基点与实践*

2012-01-29 14:57张科丽张志成刘世美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张科丽 张志成 刘世美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理论基点与实践*

张科丽 张志成 刘世美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立足于行业实际和市场需求,最终实现社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赢。校企合作理念的形成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而当前校企合作的重点是探索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理论基点;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使命。经过各高职院校深层次、多渠道的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证明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校企合作打破了传统高职院校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立足于行业实际和市场需求。校企合作理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而当前校企合作的重点是探索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点

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不仅是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本质内涵的必然选择。

(一)高等教育政治论

教育作为一门具体学科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为教育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就会局限于表面层次、囿于狭隘的经验之中。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存在也有哲学依据。

20世纪,高等教育界存在两种哲学,即高等教育认识论和高等教育政治论。持认识论哲学的人主张以“闲暇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强调大学以探索高深学问和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作为目的,尽力排除所有与纯知识无关的感情色彩。大学应该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独立于现实社会,不在政治和经济面前“失位”。认识论哲学代表人物纽曼曾对大学的性质作了这样的描述:“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通知识的地方。”即大学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

然而,如果高等教育一定要保持价值自由,摆脱价值判断,那么学问就有无人问津的危险。因此,持政治论哲学的人认为,探索高深知识的目的并不只是知识本身和满足对知识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知识对社会经济能产生影响,知识应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在工业领域奇迹般地创造了财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随之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大学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也开始摆脱象牙塔的寂寞和宁静,逐渐从社会的边缘深入到社会的中心,从封闭式逐渐走向开放式。大学也开始不局限于教学和科研,而更多地显示其“社会服务站”的作用。因此,由传统高等教育衍生出的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政治论的哲学观点,并且进一步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

(二)实用主义认识论

实用主义是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统一的。教育只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追求价值自由,实现真正的价值判断。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倡导者,他指出了思维与行动之间的连续性,认为不通过行动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主张“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杜威之所以强调工作活动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些活动正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它们符合行动(包括情感的、想象的和运动的因素)乃是个人发展中起统一作用的实际这一心理学的假设。也就是说,工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实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协调,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反映了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并且进一步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本体价值。

(三)实践性——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问题,教育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著名的高等教育学专家潘懋元教授这样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术性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但并不是一个区别于本科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既可以是专科层次的,也可以是本科以上层次的,形成一个独立于理论性本科院校之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高等教育”,在类型上属“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目标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在教学方法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纽曼指出教育有两种:一种教育的目的是哲学性的,另一种教育的目的是机械性的;一种要达到普遍的观念,另一种致力于特殊的东西。而高等职业教育正与特殊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它集中于一种特殊的情境,涉及的是特殊对象。因此,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获得,更需要深入企业工作的实际环境获得。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现实意义

学校、行业、企业有各自的系统组织、运行机制、价值理念和利益追求,而校企合作正是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活动使政府、学校、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整合,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大量生产、快速传播、及时消化吸收和高效转化运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设备优势参与合作,高职院校凭借自己的专业、人才和知识优势参与合作,两者在资源上可以得到互补,实现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以及高职院校追求社会效益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此外,市场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风向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及时把握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加快高职院校的知识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校企合作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指它能比其他企业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一种(同一种质量)产品;或者以同样的成本生产出比他人质量更好、性能更强的产品,或比其他企业服务更周到。因此,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校企合作又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在商品经济时代,产品性能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的根本。而产品性能和服务的质量、又与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有密切的关系。校企合作可以对企业的员工和学校的学生进行严格、真实、紧跟时代的教育与培训,使员工和学生掌握过硬的岗位操作技能,使企业实现精细化的生产、服务和管理,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除了技术外,还必须有强大的智力支持。人力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社会稀缺的正是拥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拥有这些稀缺资源的恰恰是高职院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强化人才意识。因此,人力资源的争夺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培养所需的人才,增强企业优质人才储备,把高校的人才资源及时高效地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本,提高企业的人才竞争力。此外,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较早地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缩短毕业生岗前培训的时间,从而提高企业用人的效率。

(三)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院校质量的有效途径

从高职教育的性质角度看,教育是一项取之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更需激活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挖掘行业、企业的办学潜力,提高行业、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从高职教育的任务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置身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立足于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扎根于职业岗位的实际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注重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在机器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维修方面耗资巨大,很多学校迫于资金压力只能把这些机器当成“摆设”,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企业拥有生产必需的场地、资金,有先进的机器设备和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活动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排除由于资金短缺而产生的一系列困扰,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活动,高职院校可以依靠行业和企业掌握技术、经济发展第一手资料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技术改造,并把生产一线的岗位技能、技术信息及时吸收转化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第一手 “教学资源”,不断更新理论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 首先,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突出地方特色。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也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当地职业岗位的要求,使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其次,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突出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主动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和企业员工在岗培训的教学任务,及时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随时跟踪行业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对路的毕业生,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再次,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突出专业特色。学校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吸收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的制定、承担学校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等工作,构建紧贴市场、融入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避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的现象。

(四)校企合作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必然要求

所谓职业素质 (Professional Quality),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其中,知识包括与工作和学习领域相关的事实、原则、理论和实践,技能包括认知技能(直觉、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熟练的动手技能和使用工具、材料设备的技能)。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工作和学习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等,尤其是学习者的责任感和自主能力。而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意志力和职业创造力只能在生产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增强职业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提高职业意识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措施

尽管各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并没有彻底破除,双方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方式上。实现校企长期、稳固的合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加强政府的政策指引,提高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以及高职院校争取合作的主动性。

(一)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和行业内部合作

作为国家和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是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中介,发挥着重要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的作用。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制定和完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长远、有效发展,通过切实可行的行政措施和建立对企业进行定期考评的监督体系,为校企合作提供社会“硬”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通过减免企业税收、建立企业教学基金等税收、财政政策,可以增强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为校企合作提供外部的“软”支持。

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长、投入高的过程。企业不愿从事这种“自己播种,别人收获”的活动,随之也就有“搭便车”和坐享其成的心理。正如登姆塞茨所说:“如果新智力成果能自由地被所有人利用,如果在新智力成果上存在着公共的权力,将会缺少创造这些新智力成果的激励,来自于这些智力成果的利益将不能被集中于原创者。”久而久之,“搭便车”现象便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行业内部建立企业间的合作机制,共同营造参与教育的氛围,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等方式,消除企业的“搭便车”心理,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二)增强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就业结果的合作,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合作。在学校理论教学方面,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与高职院校共同组建教学管理机构,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标准,共同实施日常教学,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和考评,使人才培养更符合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选派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和操作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环境,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操作与指导能力,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角色。在学校实践教学方面,企业要为高职院校提供设备和基地支持,尤其要为高职院校提供“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以员工身份接受实训,使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保持一致。

(三)提高高职院校争取合作的主动性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它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实际,贴近职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能使高职教育内容跟上行业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实现“一日在校,终身受教”的最高教育境界。现在,教育界普遍认同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教学是大学的生命,研究是大学的灵魂,而社会服务则是校园功能的扩展。随着高校逐渐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高校的这三大职能日趋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应提高与企业合作的主动性,争取实现学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在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探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问题,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保证毕业生顶岗实习和优先就业。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企业兼职教师资源,通过签订协议、发放聘书等方式,不断完善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办法,把兼职教师纳入学校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在科研方面,高职院校应优先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和专利,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所等,共同开发和完成合作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参与学校的课题申报、参与教研教改和职称评审等。高职院校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作为其办学目标,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为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出谋划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为企业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支持。此外,针对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发挥教育培训的优势,为企业员工提供量身定制的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等服务。

[1]纽曼.大学理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2.

[3]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7.

[4]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

[5]吴雪萍.基础与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

[6]方德英.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Education and Culture DG.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2010-09-30]. 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ho geronderwijs/bologna/news/EQF_EN.pdf.

G710

A

1672-5727(2012)03-0006-03

张科丽 (1986—),女,浙江嵊州人,比较教育学硕士,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教育。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建筑类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14)

张志成 (1958—),男,浙江诸暨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学和逻辑学。

刘世美 (1965—),女,云南大理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和建筑学。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