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东亚飞蝗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

2012-02-14 11:23张志武
天津农林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飞蝗僵菌生防

张志武,马 楠

(天津市植保植检站,天津 300061)

东亚飞蝗具有群居、远距离迁飞、暴食及暴发的习性,是危害农作物重要的有害生物之一。蝗虫灾害与水灾和旱灾一样是构成威胁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灾害,是农业防灾和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市目前蝗区面积10.67万hm2,常发生面积 6.67万hm2,分湖库蝗区、河泛蝗区和内涝洼淀蝗区3个蝗区类型。东亚飞蝗常年发生,3-5 a大发生一次,大发生年蝗虫密度高达(1 000~10 000)头/m2,控制不利会群聚远距离迁飞进入农田危害,对天津市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经过多年来对东亚飞蝗监测预报技术的实施及综合治理技术的开展,现已全面掌握了东亚飞蝗的发生规律、生活史,以及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治理技术。

1 东亚飞蝗发生规律

1.1 生活史

东亚飞蝗是直翅目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蝗蝻)和成虫3个阶段。东亚飞蝗在天津一年发生两代,分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种,第一代称夏蝗,发生期为5-7月,第二代称秋蝗,发生期为8-9月。以夏蝗卵在土壤中越夏,越夏期为7月底-8月初,以秋蝗蝗卵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期为10月-来年4月。夏蝗出土孵化始期为5月上旬,出土盛期为5月中旬,夏蝗蝻7 d左右为一个龄期,共5个龄期,发生期集中在5月中旬-6月下旬,夏蝗成虫期为6月下旬-7月中旬。秋蝗出土孵化始期为8月上旬,出土盛期为8月中旬,秋蝗蝻5 d左右为一个龄期,共5个龄期,发生期集中在8月中旬-9月中旬,秋蝗成虫期为9月中旬-10月中旬。

1.2 发生特点

东亚飞蝗最喜食禾本科作物,尤其是芦苇。河流、湖库及洼甸芦苇丛生的环境是东亚飞蝗最适宜繁衍生息的场所。天津境内分布有北大港和团泊等水库;有七里海、大黄堡等湿地;有华北大河、潮白河等河泛区;有蓟县青甸洼等洼地,这些环境内芦苇丛生,非常适合蝗虫繁衍生息,也造就了东亚飞蝗在天津常年发生,3-5 a大发生的发生特点。东亚飞蝗密度较低时为散居型,不迁飞危害,当密度达到10头/m2以上时,可形成群居型蝗虫,群居型蝗虫具有远距离迁飞和暴食习性,可造成农作物毁灭性损失。东亚飞蝗喜欢在向阳、高岗、地面较硬、植被稀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适中的场所产卵。产卵场所土壤适宜含水量范围为10.0%~20.0%,适宜含盐量范围为0.09%~1.5%,且当含水量大于30%或含盐量大于2%时,不再适合飞蝗产卵。东亚飞蝗是一种喜欢干旱气候的害虫,夏季干旱、高温及少雨有利于其发生。

2 东亚飞蝗成灾史

新中国成立以前,天津市蝗灾发生严重。1928年和1931年蝗虫特大发生,将禾苗一掠而空,迫使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散。20世纪40年代初蝗虫大发生,西青区禾苗草根都被食尽,又飞入村庄吃掉窗纸。

1985年北大港水库全面脱水,秋蝗大发生达1万 hm2,密度高达 2 000头/m2。

1994-1995年又连续两年大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 7万hm2和12.53万hm2。

2000-2002年连续3年大发生,3年累计发生面积达21.97万hm2,蝗虫最高密度达(3 000~5 000)头/m2,蝗虫密度1 000头/m2以上的高密度点片随处可见,发生区域涉及大港、静海、宁河、武清、汉沽及西青等区县。部分乡镇个别地块的玉米被吃成光秆。

2008-2009年连续两年大发生,两年累计发生面积达12.67万hm2,蝗虫最高密度均达(3 000~5 000)头/m2。两年均发生在大港水库蝗区。

3 东亚飞蝗成灾因素

3.1 环境因素

天津独特的地理环境是蝗虫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天津市境内水库河道众多,干旱年份,水库及河道几近干涸,为蝗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国有荒地面积大,植被以蝗虫喜食的芦苇为主,为蝗虫提供丰富的食料来源。荒地以盐碱地为主,宜于蝗虫产卵及蝗卵孵化。

3.2 气候因素

天津气候多以干旱气候为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年份明显增多。蝗虫是一种喜干旱气候昆虫,干旱气候有利于蝗虫发生,同时干旱气候使多数湖库蝗区常年处于干涸状态,为蝗虫提供了更广阔适生地。天津的冬季气温最低-10~-18℃,适合蝗虫越冬,夏、秋季多干旱气候也有利于蝗虫繁衍发生。

3.3 蝗区因素

不宜改造蝗区多。大港区北大港水库和蓟县于桥水库等库区蝗区都是不易改造蝗区,是天津的大水缸,干旱年份便成为蝗虫最宜生存活动的环境。独流减河行洪道等河道蝗区是行洪专用河道,也不宜改造,在干旱年份便成为蝗虫最好适生地。

3.4 蝗虫习性因素

东亚飞蝗虫体大,且具有远距离迁飞、群居、暴食及食量大等特点,是发生蝗灾的重要因素。

4 东亚飞蝗综合治理技术

4.1 飞机防治技术

飞机防治技术也称飞机航化治虫技术,在蝗虫中等以上发生年份,实施飞机防治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天津多年来一直采取“运五”飞机进行防治,单架次可装药500~800 kg,防治面积可达333.33~533.33 hm2,防治效果达98%以上。飞机防治以其防治面积大、省工省时以及不受蝗区恶劣环境影响等特点成为蝗虫防治首选防治措施,但飞机防治受天气影响较大、能见度较低、阴雨天气不能作业,另外受机场和空管限制因素较大,需要租用机场停机坪,空军演习时要受飞行空域管制。

4.2 大型药械防治技术

大型药械防治技术以其较飞机不受气象条件影响,较背负式机动喷雾器作业面积大、省工省时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天津在防治小范围蝗虫时首选防治措施。天津用于蝗虫防治的大型车载式防蝗药械主要有4种机型,分别是深圳遥控3WC-30-G型机、深圳3WC-30-4P型机、北京丰茂遥控3WD2000-35型机、西班牙高效远射程喷雾机。深圳3WC-30-G型机和3WC-30-4P型机用于喷施绿僵菌、马拉硫磷等油剂剂型,实施超低量喷药。北京丰茂遥控3WD2000-35型机和西班牙高效远射程喷雾机用于喷施马拉硫磷、高氯马等乳剂,实施常量喷雾。

4.3 化学防治技术

实施化学防治是蝗虫大发生年首选防治措施,以其防治效果好、杀虫快及持效期长等优点成为应对突发蝗情的必要措施。防治蝗虫的化学农药首选低毒、高效、低残留和持效期长的农药,主要有马拉硫磷及高氯马等农药。用原药100 g/667 m2左右3 d可见效,防效可达98%以上。

4.4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真菌、微生物、细菌、植物源、原生动物及天敌等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控的技术,对保护环境、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蝗虫防治上应用最广且效果最好的生物制剂主要有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卡死克、苦皮藤素及苦参碱等。

4.4.1 绿僵菌生防技术

绿僵菌生防技术是指利用绿僵菌真菌孢子通过接触害虫体壁,侵入消耗寄主营养并繁殖菌丝体、孢子;或分泌毒素导致靶标害虫死亡的一种生防技术。环境温度对绿僵菌存活期限有明显影响,25~28℃左右时,绿僵菌孢子在水中能够存活21 d,在土壤中能存活30 d;而在38~48℃下,不论水体中和潮湿的土壤中绿僵菌孢子11 d左右即失去萌发能力,绿僵菌菌体在僵虫体壁可以长期存活。目前,应用最广且防治效果最好的绿僵菌制剂是重庆大学生防中心研发的100亿孢子/mL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实施超低量喷雾防治,使用剂量为100 mL/667 m2,7-9 d防效可达80%~90%。天津连续喷防绿僵菌防治蝗虫已达10 a之久,对蝗虫可持续治理,以及实施绿色防控起到很好的效果。

4.4.2 蝗虫微孢子生防技术

蝗虫微孢子虫是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专性寄生病原,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主要侵染蝗虫的脂肪体,可以通过卵寄生传播给下一代。可以感染100余种蝗虫,蝗虫通过取食有微孢子虫污染的食物而感病,直至死亡。蝗虫微孢子虫最早由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发并注册。目前已在中国、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及墨西哥等国应用。天津市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历史悠久,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尝试应用,目前,该技术已广泛成熟应用。天津市每年应用面积在6 667 hm2左右。使用较好的剂型为超低量剂型,孢子含量为2×107孢子/mL,用量50 mL/667 m2,即1×109孢子/667 m2。微孢子虫防治蝗虫应掌握在蝗虫3龄前使用,15 d显症,蝗蝻感染率可达60%~70%,最高可达78%。

4.4.3 其它生防技术

蝗虫生防技术除绿僵菌和微孢子虫广泛应用外,应用卡死克、苦皮藤素、白僵菌、苦参碱、天然除虫菊素、牧鸡及牧鸭等生防技术效果也较好。卡死克是人工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属于生物农药范围,昆虫食后能抑制昆虫脱皮而使昆虫死亡,东亚飞蝗咬食喷洒卡死克的叶片后,能抑制蝗虫脱皮而死。

4.4.4 保护利用天敌防治技术

天津蝗区蝗虫天敌种类达65种以上,以鸟类、蜘蛛、芫菁、虎甲、步甲、螳螂、黑卵蜂及青蛙为主。天敌优势种群以苇鵐鸟、迷宫漏斗蛛及飞蝗黑卵蜂为主,捕食和寄生率可达10%左右。保护和利用好天敌对蝗虫的自然控制是相当重要的。

4.5 生态防控技术

蝗虫生态防控是指通过对蝗区实施改造,使宜蝗区变为蝗虫无法生息的环境,达到控蝗目的。目前,实施的生态控蝗技术主要有:一是将蝗区改造成良田,解放后到现在,天津市改造的蝗区面积达6.67万hm2,主要是将洼地及荒地改造成稻田及棉田等;二是在受雨水影响较大和不宜彻底改造成良田的蝗区,在退水地种植苜蓿和棉花等蝗虫不喜食的作物,以减小蝗虫适生地;三是在大面积芦苇湿地,可以结合芦苇承包蓄水养苇的方法,破坏蝗虫产卵场所;四是结合水产养殖,将芦苇丛生的水库和洼地改造成鱼塘和虾池。

[1]冯晓东.中国蝗虫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9-114.

[2]朱恩林.中国东亚飞蝗发生与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38.

猜你喜欢
飞蝗僵菌生防
绿僵菌对植物的促生防虫作用研究进展
辣椒枯萎病生防木霉菌T2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制毒师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1对东亚飞蝗酶学免疫的影响
制毒师
绿僵菌胞外蛋白酶Pr1C诱导飞蝗中肠免疫功能分析
一种防治蚜虫寄生曲霉的分离与防效试验
黄绿绿僵菌侵染褐飞虱的电镜观察
贵州绿僵菌液体培养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生防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的特性与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