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莱坞开进黄土地

2012-02-19 06:58齐林
中国新时代 2012年4期
关键词:好莱坞

| 文 · 本刊记者 齐林

“哪怕给3亿,也救不了中国的电影剧本!”

人们相信,当著名音乐人谭盾在微博上敲下这句话时,关于这场好莱坞还是“好莱虎”的纷争早已不再重要。

正像洛杉矶时报报道的那样,2012年2月17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将在原本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同时,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

或许,这个消息可以成为中国国家副主席送给美方的一个礼物。

电影院是城市的消化道

毕竟,中国人对于好莱坞的情怀实在太深,长久以来,屈指可数的步入好莱坞梦工厂的华人影星,被国人当做星宿一样顶礼膜拜。而彼时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好莱坞电影,亦随着中国改革的进程,牢牢占据了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屏幕。仅从当下的境况来看,用“经久不衰”预料他们今后的市场,应该还算贴切。

2012年3月5日晚八时,望京星美国际影城的大厅里,虽然没有周末的喧嚣与拥挤,但依旧人来人往。这一天,中国政界一年一度的“两会”喧嚣开幕,相比大街小巷的戒备森严,芸芸众生们还是选择了精致又不失大气的影院作为工作了一天的消遣项目。

只不过,纵观所有的放映场次,进口分账影片的卖座率远超国产影片(港产电影不计在内)。当观众目睹了银幕上顽劣的马儿历经风霜雨雪最终成长为一匹磊落的战马时,基于生命共同的语言而产生的共鸣,让影院响起了一阵刻意压低的欢呼。

这就是进口大片的魅力。就像有人曾说:当灯光暗下,荧屏亮起,一群人脱离现实,一起开始一场冒险,探索另一种人生,大家在一起或哈哈大笑,或泪流满面。

关于这一点,影院老板们心中清楚得很。在望京,星美影院的开业并不是很早,影院的对面就是近来正在风口浪尖上的家乐福。逛完了商场后,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走进影院,消遣一下迟来的春夜,然后,随着午夜场的结束,逐次坐进守候在影院门后的各种黑车,迤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长期以来,中国迅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让电影市场的蛋糕愈来愈大,中国被压抑了数十年的电影市场开始以缓慢的姿态爆发了,市场淘金者们很快就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各个大中城市的电影院已然成为新贵们争夺的目标。中国观众口袋里钞票的余量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影院的钱柜中。

中美电影协议签署后,谭盾称,通过电影市场繁荣中国电影的梦想,并不可取。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如果通过依靠境外电影的份额来提升影院上座率,那无疑是该国电影行业的耻辱。而电影作为艺术产业,目前在中国面临着一场又一场的争论与漩涡,人们已不再乐于为一部影片而争吵,缘于那些所谓的国产大片都成了大佬们捞钱或者搏名的工具,而民众的喧嚣,无疑成为大佬们窃笑的背景。

正如谭盾称,目前中国电影亟需做的是通过法律途径取消电影的审查制度,保护电影人的创作自由——但是这一点,能实现么?

电影院线大门开启

作为中国当下电影审查的机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电影管理局设有专门的电影监控及审查机构,新片上映前,如果没有经过审查机构的备案审查,是不会顺利进入市场的。据称,每年都有无数电影人的作品在审查面前折戟沉沙。而境外电影想要进入中国正常发行,更是难上加难。目前,中国电影发行市场被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属的发行公司牢牢把控,任何境外大片进入中国,都需要通过发行公司以分账形式运营。而电影发行公司的母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简称中影集团),则直接隶属于国家广电总局。

尽管此次中美电影协定中称,将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但在当下的中国市场生态中,这样的规定究竟能不能实现,或者说,能走多远,还要看一看再说。

当年,国外大片通过录像带的形式进入内地。国营的电影院上座率很快遭遇了严酷的挑战,而录像厅则成为香港和欧美电影的集中地。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宁可挤在狭窄的录像厅里吞云吐雾,也不屑于进影院观看固定模式的国产电影。而当时电影业也只能通过买断的方式引进国外电影,当然,同时也伴随着电影内容陈旧老化,无法吸引观众的问题。

此后,中影公司通过协调,最终通过当时的广电部在1994年下达文件,并称,进口影片采取分账形式。

接下来的故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1995年,随着施瓦辛格主演的动作大片《真实的谎言》引发观众大潮,并获得上亿票房,一批大片如《阿甘正传》、《狮子王》等迅速牢牢抓住了中国观众的眼球和胃口。

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当然,好莱坞的中国之路依旧会面临不可逾越的电影审查。除了数量上的限制,广电总局也常常通过不同的渠道规避来自境外电影的竞争格局。而在此之前,中美还曾围绕电影进口问题对簿公堂,最终,世贸组织裁定,中国应允许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影像娱乐制品,并消除针对进口出版物外资经销商的歧视措施。

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是:2008年,《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被制片方拿来打开中国市场。按惯例,广电总局对其提出了四条修改意见,但导演坚决拒绝修改。此后,发行公司期望在上海电影节上“曲线救国”,满以为广电总局会放手不管,没想到,此番总局给出了六条修改意见。

发行公司欲哭无泪。

不管怎么样,中国进口电影的大门,随着中美电影协定的制定,还是被敲开了一个大大的缝隙。

中国怎么办

是好莱坞还是“好来虎”?中国人对中美电影分账协议的心态与当年中国重返WTO之时颇为相近。面对关税降低后的预期,为数不少的中国人纷纷惊呼:狼来了。

而今,面对电影协议的预期后果,已经有很多人在重复当年的惊呼:“好来虎”来了!——特别是中国电影界,持此看法的人居然不在少数。或许,比普罗大众更熟悉中国电影业真实内情的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喊,更值得人们深思。

当然,更多的声音倾向于国内电影观众将享有更多的观赏空间,毕竟,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电影更多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们视听的享受。而在这重享受之后,国内电影人也更多表示出了一贯的乐观——就像当初,中学生在学习怎么看待“入世”后的中国市场一样。

此番乐观者如电影导演冯小刚,他更多表现出“借东风”的达观。例如,他认为,借助美国电影的进入,中国相关部门可能会在国内电影审查方面逐步放松,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空间也就越来越大。同时,重要的是,由于协议中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国内影视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或将在外力的推动下大为增强——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从侧面来看,随着中美电影协议的达成并具体落实,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更多外国先进技术将随之被引进,中外电影合作机会亦在大背景下大大增强,此举也将进一步为华语电影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当然,说得再好,还要自己的孩子争气。如果天时地利都具备了,华语电影自己却不争气,那也怪不得电影市场。

其实,所谓中国电影与美国电影无法匹敌的命题根本经不起推敲。在技术层级差距愈来愈窄的前提下,最终的决定因素实则是内容与创意。只不过,让无数中国电影观众困惑的是:这么多的中国电影,怎么就讲不好一个故事呢?当好莱坞将几乎所有的中国元素加工成电影故事,再售卖给中国人时,中国电影人着实应该为之脸红。须知,这些境外公司每制作一部动画电影,至少需要准备五年。这对于当下强调速度与效益的中国电影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见到了太多的投资商捏着钱,指挥那些入流与不入流的导演们在短短半年内就拍出了垃圾“大片”,随之产生的,还有剧组对生态的破坏、林林总总的绯闻与艳照——可就是没有精彩的电影。这让人怀疑,拍电影从来就是一个噱头,至少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这么理解。

中国电影人至今还没有学会怎么讲故事,而随着中美电影协议的签署,好莱坞巨头们已经着手准备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了。其实,尽管中国制片公司的生存空间和利益将被大大压缩,但面对真正“讲故事”、“有的看”的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人又有什么哀怨的呢?

香港导演王晶就说:你的片要是遇上《点球成金》之类的电影,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好莱坞并非都是猛虎,而黄土地上也未必尽是绵羊——但愿双方都清楚这一点。至少,去年年底的那部《失恋33天》,就成功超越了《铁甲钢拳》等同档期美国大片。

正如星美影城中一位观众匆匆所言:或许一个恒久不变的道理是——讲故事,讲国人看得懂的故事,讲真实情感的故事,讲人性的故事,我就不信电影会拍不好?观众会不鼓掌?电影人会不赚钱?

猜你喜欢
好莱坞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电影:《横冲直撞好莱坞》
一路向西,冲进好莱坞
《横冲直撞好莱坞》:三人行,别有窘友
接受好莱坞:80年代初中国对好莱坞的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