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完美阐释

2012-03-02 08:27
世纪桥·理论版 2012年1期

宛 花

摘要:

刑事诉讼结构是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往因更多地停留在制度层面就事论事而存在问题。《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论》一书将现代刑事诉讼结构作为一个独立范畴进行考察,与之对照,我国古代刑事诉讼是两面结构,1979年后的刑事诉讼是简单结构,1996年后的刑事诉讼是畸形结构,这一畸形结构需要从理论基础、程序观念、诉讼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造。

关键词:刑事诉讼结构;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论

收稿日期:2011-12-17

作者简介:宛花(1986-),女,黑龙江五常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通常而言,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关系。它是刑事诉讼中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刑事诉讼中控、辩、审三方的不同地位以及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整个刑事诉讼的基本运行态势。刑事诉讼结构又称刑事诉讼构造、刑事诉讼形式或刑事诉讼模式。”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它在我国受到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且持续至今,为当时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走出注释法学的藩篱,迈向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此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制度层面就事论事,割裂了域外刑事诉讼结构产生的背景。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完善陷入困境:刑事诉讼法实施难→修改刑事诉讼法→实施仍难→再修改刑事诉讼法→实施更难→第三次修改刑事诉讼法……以致无穷。针对上述问题,孙记撰写并于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论》一书。

该书主要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一是历史考察法。例如对自由主义开端和刑事程序由纠问式到现代的演进过程的考察,得出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与现代刑事程序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蕴涵的程序理念和原则的结论,为该书探讨现代刑事诉讼中的分层结构奠定了基础。二是比较分析法。例如对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蕴含的程序理念与原则和现代刑事诉讼中的分层结构的比较研究。三是利益分析法。例如在对“现代刑事诉讼是以被追诉者利益为核心的利益结构”这一结论形成的论证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利益及其维护”这一线索,利益分析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该书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探讨了我国刑事诉讼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其问题,全面梳理了我国早期历时较长、影响较大的四种结构论——两重结构、等腰三角结构、倒三角结构和“审判为中心,形成抗辩平衡、控审分离和审判中立的等腰三角诉讼结构”,并分析了这四种结构学说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对我国刑事诉讼结构进行现代改造的必要性。第二章探讨了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理论基础,揭示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考察了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和有限国家论,得出了现代刑事程序应该充分关注被追诉者的诉讼利益的结论。第三章探讨了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蕴涵的程序理念与原则,认为现代刑事诉讼结构应充分体现自由观、程序的内在价值,并以合法性和控审分离为原则。第四章重新探讨了现代刑事诉讼结构,认为西方自由主义决定了现代刑事诉讼必须以被追诉者利益为核心的利益结构,不同的诉讼利益要由不同的主体来维护,并以“权利制约权力、权力约束权力”的方式参与到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中,进而形成主体上的“三方结构”和主体间的“行为结构”。这一部分是本书理论的精华,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五章探讨了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及其现代改造,认为家国本位观决定了我国古代刑事诉讼的两面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优位观分别决定了1979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简单结构,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形成的畸形结构。

从上述该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其具有很大的创造性。首先,它清晰地界定了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内涵,并且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次,它突破了我国以往对刑事诉讼结构研究共时性语境的界限,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了刑事诉讼法视野中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就事论事,而是深入到制度层面背后的观念层面。同时,由于本书将支撑刑事诉讼结构的理论基础内容考察范围,使我国刑事诉讼结构的改造更加符合我国的现实,因而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责任编辑:周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