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步应用”到“融合创新”

2012-03-07 08:09祁靖一阮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珠珠阶段信息化

祁靖一 阮滢

“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替之际,国家层面传出了各种对教育信息化利好的消息:先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中鲜明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并将其作为保障措施单列章节详尽阐释;继而教育部成立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启动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征求意见……一系列高端推动和运筹帷幄,正在悄然进行。

经历了建设初期的高调喧嚣、探索时期的迷茫彷徨,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教育技术手段的推波助澜,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们除了保持冷静反思、客观判断,更加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强心剂。未来十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将走向何方?教育信息化是否将迎来第二个春天,出现明显上升的“拐点”?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如何体现?面对这些问题,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特约专访。言谈之间,王珠珠馆长所谈及的“融合与创新”、“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等,让我们对即将步入的又一个“十年”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未来十年的焦点是“融合、创新”

国家“规划纲要”中提及“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令人很振奋,同时也给基础教育信息化注入了活力。回过头来看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您认为整体而言,基础教育信息化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目前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王珠珠:基础教育信息化大体分为试点阶段、普及阶段和提高阶段。在试点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普及阶段以应用为主线,提高阶段以全面融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主线。从总体上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教育信息化处于应用普及阶段,个别地区正在走向融合和全面提高阶段,少数地区还处于刚完成基础建设正走向应用阶段。这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农远工程之后,农村的每所中小学校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基本应用的“零突破”,但基础设施建设是初步的。而有些先进地区、先进学校,整体上已开始进入融合阶段,正在探索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所以,西部中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

预计在5~10年内,我国将逐步进入融合阶段并走向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阶段。过去的十年,我们已经完成了“起步、应用”的任务,未来十年需要将工作的关注点放在“融合、创新”上。在这样的背景和现实状况下,目前的任务很多,但核心任务: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二是运用信息技术保障基础教育公平,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四是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

未来十年教育的目标,业内都叫“两基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设学习型社会,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对于这样一个未来教育发展的目标,您认为信息技术在其间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珠珠:首先,信息技术为“两基一进入”提供支持和保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确实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延伸了教育手段,扩大了教育资源,拓展了教育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和范围。但我们从信息技术已经如此显著地改变了日常生活体验到,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不应该仅仅只是发挥工具和手段的作用。在“两基一进入”的过程中,面对目前国际国内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信息技术进一步发挥营造创新环境、提供改革创新动力、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这一深层次的作用。目前,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的作用已经得到体现,但创新引领的作用还有待更为充分地展现。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依然多采用灌输式,亟待创新教育手段,解决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问题。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环境、工具和内容。当网络进入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作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终端的时候,当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挖掘并指向教育评价的时候,当教师能够采取较适宜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时候,信息技术创新引领这一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全面认识信息技术的工具和手段、引领和动力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对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作用认识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和作用的发挥不会独立体现,一定要与人的使用结合。我们经常说技术是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必须跟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才能最终成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其变革作用和影响力。

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需要多种途径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来看,有三种途径:一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教育教学管理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化应用,三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您对此“推动作用”有何见解?

王珠珠: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当时教育信息化三大任务之一。对于信息技术课这门年轻学科来说,开课是必要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工作服务。然而,时至今日,除了开课之外,该学科的教育乃至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形式。在研究新的规划时,我们建议“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需要多种途径的。

具体而言,在义务教育阶段,一方面,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不能仅仅只是做到“开了课、有了课时的规定”,而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门课程开设的具体内容、方法、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探讨这门课程在目前阶段开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也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课题正在研究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究竟应该开多少课时是最合理的,多少课时应该放在其他学科才能有最好的学习效益;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必修学时任务之后,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完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信息获取与加工、知识建构与表达、人际沟通与协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能力,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目前虽分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现实技术发展的状况来应时应需调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开课,各地非常重视,不但组织有相关的测评,有些地区还尝试进入高考的成绩。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但是学生目前的考试太多了。将来,信息技术课程有可能像英语一样成为日常考试的项目,分级别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用这种方式与高考改革接轨。

刚才提及的在其他学科加强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我更强调用信息技术创建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相适应的智能交互式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远程协作学习教室等新型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可视化工具,丰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探究式、合作

分组式开展有效的学习;鼓励教师分学科、分区域,用社区化的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鼓励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评价。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公平,缩小校际、区域、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具体而言,制订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达标计划,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重点面向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前瞻性、特色化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应用。

教育管理的数据对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可能带来极大的变化。教育部目前正在建立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等信息的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数据库,将为教育规划与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将来学生都有“数字身份”的认证,这些数据对积累他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成长“痕迹”,并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服务非常有好处。我们的教育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为学生推送适切的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更有效地学习和成长。当然,数据的挖掘有前提,需要积累的过程。只有数据足够多,能够兼顾到不同领域,才能从中挖掘出管理决策部门所需要的信息。而这种积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鼓励和倡导。

我记得,您曾经在一次教育论坛上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一个孩子说不用多媒体上课的时候像喝白开水,用多媒体上课就像喝可乐,我们喝可乐就越来越爱喝,老想喝可乐。您如何看待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信息化?

王珠珠:这是我在沈阳一次听课后从一位初二男生那里得到的感受。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值得大力倡导的。教师先要将技术设备用起来,才能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其次,目前课堂教学信息化大多呈现的是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教师能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选择地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遇到过吉林一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她起初抱怨不想当教师了,“几何的一个知识点无论你怎么讲,农村的孩子就是理解不了”,之后用了农远工程国家播发的IP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过去的10年,我们所做的工作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让教师进入应用的环境。“推”着教师“用”,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鼓励和督导,考验的是各级教育管理者的领导力。比如,我们曾经在农远工程推进中提出的“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推手。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仍然是在工具和手段层面,信息技术带给课堂的革命性影响体现得尚不充分。但这不是问题,而是发展的必然,关键是我们要抓住好的典型,推广好的模式,让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不仅在点上展现,更能够全面展开。

前不久,我在深圳一所学校听了一节“一对一”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课,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写下《不一样的我》这样一篇文章,她说,别人下课都去玩儿了,而“我”喜欢在教室里用小笔记本电脑写作文。在信息技术提供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同的特质和差异都能够兼顾。还是在这所学校,通过个性化学习平台支持,通过直观读图的方式,一改传统语文教学中拼读、识字、书写教学流程,将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打通培养,追求全面提高。深圳这所学校的实践做法,后被西部多所学校拿来借鉴,在实验中尝试提供大量资源,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是有成效的。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数学统计时,引入了“查电表”这一任务,用Exce1表格来统计。这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很多学生很感兴趣。一位学生对我们的专家说“原来学习还可以这样‘耍着学”。我们希望能够充分挖掘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经验,予以推广。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学校、教师的国际交流,像英特尔、微软、戴尔、甲骨文等都与中国教育界合作设立了创新项目等,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引导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时用于展示的工具和手段,而是需要为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联系生活的学习提供环境和载体。

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一方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工具性应用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互动应用,需要伴随教学模式的变革而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前我们提多媒体“整合”学科教学,接下来我们要提倡“融合”,两者是有区别的。“整合”强调的是在教育教学中要用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则包含着互不分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有机的结合、无缝的连接。

在“融合”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需要思考“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如何面对每一个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旦有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如何发现并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教师如何理解现阶段课堂教学。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将孩子引向光明的彼岸。

顶层设计的落实需要多方参与、同舟共济

“规划纲要”中提及“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背景下,现阶段的资源建设将呈现怎样的新特点?

王珠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确实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应该鼓励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一是建设满足各类教育需要的国家数字化资源库,开发适应各种终端要求的集合内容资源、学习工具和资源生成平台为一体的资源链条。二是探索建立国家引导、社会参与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建立资源建设规划,建立专家推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资源评价体系,建立基于云平台的协同工作、分布存储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群,鼓励教师“智慧地”使用资源融入教学,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形成以公益性为主,资源使用者、提供者和管理者的权益均得到有效维护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您的总结和布置非常鼓舞人心,我们也从中能够看到全国电教工作者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所做的艰辛努力。其中,报告中提到了“即将出台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该顶层设计将带来怎样的新气象?

王珠珠: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即将面世,各方面力量正在汇聚,各项准备紧锣密鼓。我相信,这将给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在顶层设计中,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工作、发展任务。其中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如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保障,管理者、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设等,都将涉及。它不仅是一个政府层面的规划蓝图,更是要通过多方参与,各方面同心协力去共同努力的路线图。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多方参与、同舟共济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珠珠阶段信息化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上帝理发师
上帝理发师
孙国华教授与外孙女孙珠珠在一起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