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采”考

2012-03-19 21:36魏成春
关键词:辞藻语体文采

魏成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辞采”考

魏成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辞采”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刘珍等人编撰的《东观汉记》。辞采有四种不同的写法,即辞采、辞彩、词采和词彩。古代,辞采的含义主要有三个:一是专指华丽的辞藻或文采,二是泛指文辞的色彩或语言,三是特指词汇的色彩。如今,辞采是指语言表达中某个片段的语言特色。它是一个既不同于文采、辞藻,又不同于语体、修辞和语言风格的概念。

辞采;辞彩;词采;词彩;考证

在汉语中,有一个词使用频率较高,却只被《辞源》收录而未被《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当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华汉语词典》、《中华现代汉语词典》等收录,那就是“辞采”。

一、辞采的出处

据初步考证,“辞采”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记》。其卷十九列传十四载:“陈忠为尚书令,数进忠言,辞采鸿丽,前后所奏悉上于官阁以为故事。”[1]从此,它便不断地变换着写法,在我国古代文论以及现当代文论中频繁出现。

古代,以《四库全书》为例,通过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研发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检索系统”,即检索出辞采 679个。除《四库全书》收录的文献之外,还有许多文献也出现过“辞采”一词。例如:隋代刘善经的《四声论》,明代屠隆的《论诗文》、顾起纶的《国雅品》,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王夫之的《夕堂永日绪论》、吴乔的《围炉诗话》、毛先舒的《诗辩坻》、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刘开的《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黄图珌的《看山阁集闲笔》、吴梅的《顾曲麈谈》等。

现当代,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龚自知的《文章学初编》、王伯熙的《文风简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等编写的《古人论写作》、詹锳的《〈文心雕龙〉的风格学》、王凯符吴庚振徐江等编著的《古代文章学概论》、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蔺羡璧主编的《文章学》等,也曾一次或多次使用过“辞采”一词。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大型工具书《辞源》收录了“辞采”词条;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清代黄图珌的《看山阁集闲笔》、龚自知的《文章学初编》、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等编写的《古人论写作》还曾分别将“辞采”单立成一个文论的条目或章节;杨振兰的《现代汉语词彩学》还将“词彩”用在了文献名称里。这说明,“辞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已经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

二、辞采的写法

在古代汉语里,表示“言词”意思的“cí”有两个,一个是“辞”,另一个是“词”;表示“彩色”意思的“cǎi”也有两个,一个是“采”,另一个是“彩”。先秦以前,人们在表达“言词”和“彩色”这两个意思的时候,一般只说“辞”和“采”,不说“词”和“彩”;两汉以后,人们才逐渐以“词”代“辞”,以“彩”代“采”。于是“cí”和“cǎi”的组合,便形成了“cícǎi”的四种不同写法:辞采、辞彩、词采和词彩。在《四库全书》检索出的679个辞采中,写成“辞采”的有199个,写成“辞彩”的有76个,写成“词采”的有284个,写成“词彩”的有120个。

辞采的四种不同写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同一时代,作者不同,写法不同。如:同是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成“辞采”,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写成“辞彩”,沈约在《宋书》里写成“词采”,钟嵘在《诗品》里写成“词彩”等。一种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文献里,写法不同。如:南朝梁代的萧统,在《文选序》里写成“辞采”,在《陶渊明集序》里写成“辞彩”,而在《昭明太子集》里则写成“词采”等。一种是,同一作者,在同一文献里,写法不同。如:南朝梁代的沈约,在《宋书》,五次写成“辞采”,一次写成“词采”,一次写成“词彩”等。

由于“辞”和“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可以通用,“采”和“彩”在“彩色”这个意义上也可以通用,因此,“辞采”、“辞彩”、“词采”和“词彩”从本质上讲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换句话说,在运用“辞采”这个概念的时候,采用哪一种写法,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考虑到“辞采”的术语化问题,笔者把“cícǎi”一律写成“辞采”。

三、辞采的定义

过去,由于“辞采”一词的术语化程度很低,因此人们对它的理解就不完全一致,甚至同一个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大体说来,辞采的含义主要有三个:

(一)专指华丽的辞藻或文采

南北朝梁代沈约在《宋书》中说:“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2]169意思是说:谢瞻善长写作,文采之美,与他的同族叔叔谢混和同族弟弟谢灵运不相上下。他在《宋书》中还说:“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2]366意思是说:颜延之和谢灵运都是靠文采而享有同样的名望。隋代的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及太和任运,志在辞彩,上之化下,风俗俄移。”[3]意思是说:到了太和年间,人们写文章都专注华丽的辞藻,上层影响下层,风气一下就变了。陶宗仪《说郛》收录的唐代皎然《诗式》说:“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4]意思是说:过去,我曾经与朋友们一起评论康乐的创作,认为他的作品感情真挚,作用重大,不注重文采,却风流自然。明代的屠隆在《论诗文》中说:“至我明之诗,则不患其不雅,而患其太袭;不患其无辞采,而患其鲜自得也。”[5]意思是说:到了我们明代的诗歌,就不担忧它不高雅,而担忧它太因袭守旧;不担忧它没有文采,而担忧缺少得意之作。清代的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概以质实为病,则浅者尚词采,高者讲风神,皆诗道之外心,有识者之所笑也。”[6]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把质朴平实当作文病,于是浅薄的崇尚文采,高明一点的人讲究神韵,这些都是诗歌创作的外行,为有见识的人所耻笑。这里的“辞采”,都是指华丽的辞藻或文采。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等编写的《古人论写作》说:“‘辞采’问题,历来是文章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重理轻文,有的则强调文采。其实,从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观点看,讲究辞采,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理。没有充实的内容,辞采也就无所附丽。”[7]王凯符、吴庚振、徐江等在《古代文章学概论》中说:“人们在写作中,十分讲究词采、声韵、对仗等等,而越来越忽视内容,离写作之‘本’越来越厉害。”[8]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中说:“文章是社会生活的记录,但有华、实之分,他(指明代王世贞)重视辞采,又反对过分追求辞藻。”[9]130这里的“辞采”,也都是指华丽的辞藻或文采。

《辞源》对“辞采”的解释是“指文思、才藻”[10]。这与辞采的这层含义是基本一致的。

(二)泛指文辞的色彩或语言

南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11]46意思是说:凡处在构思的初级阶段,都苦于语言庞杂,人的心不是天平,对语言的运用势必或轻或重有所偏差。他在《文心雕龙》中又说:“夫才量(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11]59意思是说:有才华的儿童练习作文,应该确立体制:一定要把感情当作文章的精神,把思想当作文章的骨髓,把语言当作文章的肌肉和皮肤,把韵律当作文章的声音和气脉。他在《文心雕龙》中还说:“蔚映十代,辞采九变。”[11]63意思是说:文学兴盛,互相影响,已经过去了十个朝代,这期间,语言经历了多次变化。南北朝梁代的萧统在《陶渊明集原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荡昭彰,独超众类。”[12]意思是说:陶渊明的文章不同凡响,语言精粹突出,跌荡起伏的特点十分明显,超过一般作家。明代的顾起纶在《国雅品》中说:“浦合人长源:词彩秀润。”[13]意思是说:浦合人长源,语言秀丽温润。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14]意思是说:曲文的语言与诗文的语言不但不同,而且要截然相反。为什么?因为诗文的语言,重视典雅而鄙视粗俗,应该含蓄而禁忌直露。清代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陈琳为袁绍草檄,声曹操之罪状,辞采未尝不壮烈也。”[15]意思是说:陈琳为袁绍起草檄文,声讨曹操的罪状,语言是慷慨激昂的。这里的“辞采”,都是指文辞的色彩或语言。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人又往往以为文言可以做美文,口语只能做应用文。而所谓美文者,又大抵是指辞采美富而说。其实文言的辞采,口语大抵都是可以做到的。”[16]詹锳在《〈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中说:“写章表奏议,可以运用种种不同的辞采,但必须以‘典雅’的风格为‘准的’,不能离格太远。”[17]蔺羡璧在《文章学》中说:“文色指的是什么呢?它并不是指那种呈现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状态的物理颜色,而是指遣词造句呈现出的一种特殊色泽,即词彩。”[18]117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中说:“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铺陈写物,辞采华艳。”[9]302这里的“辞采”,也都是指文辞的色彩或语言。

(三)特指词汇的色彩

通常写成“词采”或“词彩”,而很少写成“辞采”或“辞彩”。这时,“词”特指词汇;“采”或“彩”取本义,特指“色彩”。蔺羡璧在《文章学》中指出,“文色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绚烂与平淡。或者说浓华与朴淡”;紧接着,在分析清代的刘咸炘在《文学述林》中提到的“次、声、色、势”四字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色’,即文章的词采,需有‘浓淡’”[18]121。杨振兰的《现代汉语词彩学》共九章:第一章“绪论”从整体上分析和论述了词的色彩意义的含义、特点、类型、作用、存在方式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至第八章分别对词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七种色彩义进行了分析和描写[19]。显然,这里的“词采”或“词彩”,都是特指词汇的色彩。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为辞采作如下定义:辞采是指语言表达中某个片段的语言特色。常见的辞采有简练、丰腴、质朴、华丽、平实、奇妙、通俗、典雅、自然、精工、明快、含蓄、直率、委婉、庄重、幽默、豪放、婉约、疏放、谨严等。简言之,辞采就是文辞或语辞的色彩。在这里,“文辞”或“语辞”不是指语言表达中所用的词汇或句子,也不是指整个语言表达,而是指语言表达中的某个片段(段落、层次、语段、语篇)——“文辞”即书面语言表达中的某个片段,“语辞”即口头语言表达中的某个片段;“色彩”不取本义而取喻义,即指语言特色。

四、辞采与其它

为了很好地理解辞采的含义,我们有必要将与辞采相关的几个概念提出来,分别和辞采做一下辨异。

(一)辞采与文采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采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华丽的色彩,一是指文艺方面的才华[20]。如果文采是指文艺方面的才华,那么这时辞采和文采就是并列的两个概念:一个针对语言而言,一个针对人而言。比如:你可以说“这个人很有文采”,却不能说“这个人很有辞采”。

(二)辞采与辞藻

辞藻是指文章的藻饰,如典故、成语、华丽的词语等;而辞采则是指文辞或语辞的色彩,如简练、丰腴、质朴、华丽等。这就是说,辞藻是一种词汇;而辞采则是运用一定词汇所显现出的语言特色(运用一定的辞藻,便可构成华丽、典雅等辞采)。

古时候,人们常把辞采等同于辞藻;如今,我们确定辞采和辞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辞采与语体

语体是根据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而划分的语言表达体系。它包括“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又包括“文学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和“公文语体”四种类型。每一种语体都有其特定的语言运用规律。“语体对使用语言的人是有制约性的。”[21]244

辞采与语体的联系:它们都是根据运用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材料的特点而划分的。

辞采与语体的区别:语体是由同一交际环境下的一系列语言材料构成的,如一切文学作品的语言构成“文学语体”、一切公文的语言构成“公文语体”等;而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或层次的语言都可构成一种或数种辞采——一篇文章往往具有多种辞采;文章不同,辞采往往不同。

辞采与语体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一方面,运用不同的辞采,可构成不同的语体;另一方面,在一个特定的语体内,又必须运用相应的辞采。例如:运用简练、质朴、明快、庄重等辞采,可构成“公文语体”;而在撰写公文时,就必须运用简练、质朴、明快、庄重等辞采,至于华丽、含蓄、幽默等辞采则不能运用。

(四)辞采与修辞

修辞是调整或修饰语言以便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而辞采则是通过修辞所呈现出的语言特色。

辞采与修辞的联系:修辞是手段,而辞采是结果。修辞,是为了创造某种辞采(用以表现特定的内容)。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可创造出不同的辞采。比如: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可创造出华丽的辞采;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可创造出豪放的辞采等。宋振华、吴士文、张国庆等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风格是语言实践的总的格调。它是建筑在语法、词汇和修辞的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概念。因为它是综合了语言的音和义、词汇和语法及修辞之后才形成的。”[21]9这就准确地揭示了辞采(语言风格的“分子”)和修辞的关系。

辞采与修辞的区别:修辞针对的是句子,而辞采针对的则是句群(语段)。

(五)辞采与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作家在其一系列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而辞采则是指语言表达中某个片段的语言特色。

辞采与语言风格的联系:对文学作品来说,辞采是构成语言风格的基本单位。或者说,语言风格是由辞采构成的。一种或数种辞采,可构成一种语言风格。如果把语言风格比作“分子”的话,那么辞采就是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例如,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简练、含蓄、幽默、犀利”,这是一个“分子”;而“简练”、“含蓄”、“幽默”、“犀利”就是四种辞采,四个“原子”。

辞采与语言风格的区别:第一,语言风格只针对文学作品而言,而辞采则针对所有的语言表达(包括文学作品)而言。第二,语言风格是“复合体”——它是某作家一系列文学作品的语言个性特点的总和;而辞采则是“单一体”——任何语言表达的任何一个片段都会呈现出一种或数种辞采。

通过以上的辨异,可以看出:辞采是一个既不同于文采、辞藻,又不同于语体、修辞和语言风格的概念。辞采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对“语言表达中某个片段的语言特色”的命名或称谓,辞采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1]刘珍.东观汉记[C]//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370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3.

[2]沈约.宋书[C]//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258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刘善经.四声论[C]//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1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26.

[4]陶宗仪.说郛[C]//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880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99.

[5]屠隆.论诗文[C]//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3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48.

[6]潘德舆.养一斋诗话[C]//郭绍虞.清诗话续编: 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2044.

[7]南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杭州大学, 等.古人论写作[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 267.

[8]王凯符, 吴庚振, 徐江, 等.古代文章学概论[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 50.

[9]赵则诚, 张连弟, 毕万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5.

[10]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 下册[M].修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3042.

[11]刘勰.文心雕龙[C]//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478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2]萧统.陶渊明集原序[C]//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063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469.

[13]顾起纶.国雅品[C]//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 下.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090-1132.

[14]李渔.闲情偶寄[C]//俞为民, 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 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清代编): 第 1集.合肥:黄山书社, 2008: 279.

[15]章学诚.文史通义[C]//叶瑛.文史通义校注: 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185.

[1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18.

[17]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71.

[18]蔺羡璧.文章学[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19]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 1-306.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426.

[21]宋振华, 吴士文, 张国庆, 等.现代汉语修辞学[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Textual Research on “Cicai (辞采)”

WEI Chengch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The earliest record of word “Cicai (辞采)” was in Dong Guan Han Ji (the first official history book of China), which was compiled by Liu Zhen and other people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There are four Chinese character written forms of “Cicai”: 辞采, 辞彩, 词采 and 词彩.In ancient times, “Cicai” had three meanings: firstly, it referred specifically to ornate rhetoric or literary grace; secondly, it generally referred to diction flavor or language; thirdly, it specifically referred to vocabulary flavor.Nowadays, “Cicai”refers to linguistic features that some fragment of expression have.It is a concept tha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literary grace, rhetoric, writing style and rhetoric or language style.

Cicai (辞采); Cicai (辞彩); Cicai (词采); Cicai (词彩); Textual Research

H039

A

1674-3555(2012)05-0054-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5.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1-12-08

魏成春(1962- ),男,黑龙江鸡西人,教授,研究方向:修辞学,风格学,写作学

猜你喜欢
辞藻语体文采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星辰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脱变蔓延
为你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