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
——《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综评

2012-03-20 17:49钟兴永
武陵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血性辛亥革命长沙

钟兴永

(湖南理工学院 期刊社,湖南 岳阳 414006)

“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
——《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综评

钟兴永

(湖南理工学院 期刊社,湖南 岳阳 414006)

回顾百年中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可以用“变”与“新”来概括:百年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和特点是“变”,而百年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和特点则是“新”。新政、新民、新文化就代表了百年思想文化的进路[1]。基于此思路,薛其林博士主编了《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全面地揭示了长沙在“变”与“新”这一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该丛书分《时移势异》、《群雄崛起》、《铁血共和》、《敢为人先》、《共和足迹》五卷,总结和记录了长沙先烈及民众在辛亥革命中的伟大贡献,并以宏富的内容、缜密的布局与鲜明的长沙地域文化紧密结合,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诠释了长沙如何从长沙文化向文化长沙迈进的崭新课题。

湖南与湖北,古多属楚地。公元764年,即唐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史,盖湖南一名始于此。元代行省中,置有湖广省,将楚文化区归为一体,辖今湖北东南一部分、湖南、广西,以及贵州大部、广东西南部,治府即今之武昌;明代时,设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所领十五府中,湖南便有长沙、岳州等七府。而长沙,自古即湘楚文明的中心区域,有史证依据的如秦置于楚境中便见有长沙郡,汉高帝时,建有长沙国。这些距今均已二千多年。所以,辛亥武昌首义,长沙首起响应,有着深远的区域背景与文化渊源,也是近现代以来长沙成为全国“最富朝气城市”和辛亥革命中坚的源头活水。笔者认为,《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从以下几方面诠释和彰显了长沙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影响和地位。

(一)首醒之区

在辛亥革命时期,长沙可谓首醒之区。从晚清曾国藩建“湘军”,到辛亥革命主力的“新军”,乃至反袁“护国军”,皆证明了一个事实:“无湘不成军”。这一俚语的意义,超出了军队本身,它一改湖南自古“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的顽症,激活了湖南的血性之气,“湘运之兴”,全国瞩目。

1904年7月,长沙开埠,新学澎湃,新的社会思潮涌动,新兴社会阶层不断崛起,民主革命热情高涨[1]。新的社会走向为长沙带来了新的风气和活力,使长沙成为民主革命的发源地和首醒区。在《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中,有大量史实佐证长沙乃首醒之区。

例一,新文化、新思想的浸润独步一时。由长沙人创办的众多反清革命书刊催醒了沉睡已久的世人,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其中《国民报》、《游学译编》、《洞庭波》、《二十世纪之支那》、《黄帝魂》等,被人们争相传阅;反清志士杨毓麟的《新湖南》,易白沙的《帝王春秋》,以及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等》,均以全新的意识形态影响着当代的人们,一时间,“杀身以易民权,流血以购自由”的呼声,成为了时代最强音。这些足可证明:长沙是辛亥革命时期反清革命舆论的造势区。

例二,1903年11月,黄兴以“运动员”的名义回到家乡长沙筹划两湖地区的反清斗争,并大量印发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书籍,以唤醒湘民。是年11月,决定在长沙成立“华兴会”,并于次年2月15日举行成立大会,会员很快发展至500多人,长沙立即成为湖南革命运动的中心,并影响湖北等周边省份和地区。“华兴会”系中国内地成立的第一个区域性的资产阶级反清团体,开“中国内地革命之先声”[2]。

例三,1906年5月,双峰(时属湘乡)人禹之谟作为湖南教育会会长、同盟会湖南分会首任负责人,以迎祭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归葬乡土为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学生请愿活动,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本会总记》中称之为“惊天动地可记的一桩事”。

例四,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东京本部派遣留日学生刘道一、蔡绍南回湘,联合浏阳人龚春台等,在浏阳、醴陵以及萍乡发动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第一次打出了“中华民国政府”大旗。

(二)血性之区

血性是什么?血性是一种值得褒扬的精神信息,是刚强正直的气质和品性,犹血性的骨气,故一称血气[3]。1936年版《辞源》说:“人之任侠好义者,曰有血气,亦曰有血性。”有血性的人,率性而为,敢说敢做,敢作敢为,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血性精神是湖南文化的内核,是千百年来发展和培育起来的湖南群体精神,是湖南悠久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本质使然,也系湘土文化的结晶[4]。

辛亥革命期间,在长沙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以黄兴为核心的民主革命家群体:辛亥首臣黄兴;政党政治第一人宋教仁;首义元勋蒋翊武、刘复基;首应武昌起义的英雄焦达峰、陈作新;运作本地革命的谭人凤、秦毓鎏、吴禄贞、刘揆一、刘道一;响应辛亥革命捍卫民主革命成果的云南都督蔡锷、广西都督沈秉坤、福建都督孙道仁、甘肃秦州都督黄钺等。在这一民主革命家群体中,他们或在长沙本地宣传,或在外省组织策划,或筹款置械,或身先士卒,在反清和护国斗争的洪流中,共同谱写了一曲响彻中华大地的英雄壮歌!

为了革命成功,不惜流血牺牲,是当时湖南人血性的凸显。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禹之谟、马福益、刘道一、刘揆一、杨毓麟、焦达峰等一批杰出的血性英雄,为推翻帝制、捍卫共和奔走呼号,不惜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如1906年萍浏醴举义失败后,刘道一、蔡绍南壮烈牺牲,他们是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第一烈士。尔后,清廷大举清乡,捕杀湖南起义群众一万人以上。又如当湖南巡抚庞鸿书决定逮捕禹之谟时,有人劝禹躲避,但禹之谟坚定地说:“吾辈为国家、为社会死,义也;各国改革,孰不流血,吾当为前驱。”1906年8月,禹之谟在长沙被捕,1907年2月6日,禹之谟在受尽酷刑后,被清廷绞杀。临刑前,禹之谟无所畏惧,说:“我为爱国,愿意流血”;“我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人而死,值得!”孙中山后来评价禹之谟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血性的要义之一就是担当。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扼腕叹息道: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下次革命,须在五年之后方能大举。悲观之情,溢于言表。但与谭嗣同、唐才常并称为“浏阳三杰”的25岁革命党人焦达峰,却勇于担当。为振士气,他与在武汉的湘籍老同盟会员蒋翊武、彭楚薄、刘复基、刘公、杨任等人商议:“匡正乾坤,就我们两湖先干起来,再不依赖别处了!”正是由于这种勇于担当的动议和众多不怕死的湖湘人士的流血牺牲,才打响了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并将自制的“铁血九角十八星”旗换下了清王朝的“黄龙旗”。

《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对长沙人在辛亥革命时期迸发出的血性精神大力渲染。薛其林在《前言》中说:辛亥革命期间长沙革命先烈的精神风采,以黄兴最为典型。“每次起义他都亲自策划,身临前线,冲锋陷阵,且愈挫愈奋,屡败屡战。在同盟会组织领导的10多次大规模的起义中,由黄兴直接领导的就有8次。‘敌人闻而生畏,克强之威名因以大著’,彰显了‘湖南骡子’的血性”。孙中山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5]。

在新旧鼎革的激烈斗争中,为着救亡图存,成千上万的湘籍子弟视死如归,牺牲最惨,阵亡不可计数。许多将士牺牲后,人们将其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供后人景仰。至今,岳麓山上辛亥革命英烈坟墓举目可见,更有众多无名烈士长眠山峦,名无从考,史未曾记。但是,他们是血性湖南、血性长沙的浩气忠魂,天地可鉴。

(三)首应之区

长沙,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又是武昌起义的“首应之区”。薛其林在丛书《前言》中说:长沙革命党人谭人凤、焦达峰等在黄兴的支持、宋教仁的策划下,积极奔走于湘鄂之间,积极运作长江流域起义事宜。因此,客观地讲,武昌起义是谋划于长沙,策动于长沙。长沙是民主革命真正的策源地。这是有史为证的。如1911年4月,谭人凤、宋教仁等组织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制定了将革命重心放在长江流域,湖南、湖北此起彼应、彼起此应的方针,推定焦达峰、杨任、谢介僧、曾杰等组成湖南分会,负责湖南起义的准备工作。焦达峰等人从上海回到长沙,联络会党,陈作新负责运动新军,另派同志分赴各地活动,为长沙辛亥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武昌起义打响反清第一枪后,在清王朝十八个省会城市中,长沙是最先响应革命、声援革命的城市。“武昌响、长沙应”,革命遂有了全国性的意义[1]。这种说法,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湖南革命党人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会议,决定在长沙响应武昌起义,并成立了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同盟会战时统筹部,负责领导起义[5]。1911年10月22日晨,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长沙起义爆发,以新军为主的起义队伍,分南北两路攻入长沙,斩杀巡防营统领,将抚台衙门前之黄龙旗换上了“汉”字大白旗,并于当晚即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年仅25岁的焦达峰成为中华民国首任湖南都督。这是湖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行政长官。

辛亥长沙起义并成立新政权,是全国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并成立地方政权的城市,特别是先后派步兵二协赶赴湖北,支援武汉革命军,可歌可泣。英勇的湘军加入鄂军前线,安定了武汉前线军心,提高了反清士气,加强了以黄兴为战时总司令的武汉保卫战的力量,促成了全国各省的呼应和光复,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为巩固武昌首义成果,仅援鄂一役,湖南将士“死伤约八千人”。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与长沙》丛书围绕辛亥革命这个改天换地的重大历史事件,全方位立体地透视了长沙人的所作所为,客观真实地彰显了长沙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堪称结合重大事件剖析中心区域人文影响的城市文化史的范作。

[1] 薛其林.辛亥革命与长沙·前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2] 郑炎.时移势异——辛亥长沙巨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2.

[3]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8册[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1343.

[4] 钟兴永.论湖南的血性精神——兼及罗辀重血性教育与实践[J].云梦学刊,2012(3).

[5] 黄自荣.湖南与辛亥革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3.

(责任编辑:刘英玲)

2012-05-11

钟兴永,男,湖南双峰人,湖南理工学院期刊社社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

猜你喜欢
血性辛亥革命长沙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长沙之旅
以血性和心声为诗
我眼中的长沙
血性中国兵
血性中国兵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