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方法论

2012-03-31 16:36孙成芳
关键词:实在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

孙成芳 孙 博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浅析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方法论

孙成芳 孙 博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从介绍后凯恩斯经济学起源与发展历程开始,通过探讨后凯恩斯经济学基本的方法论,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进行了恢复和拓展。由于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其背景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并不完全适应。由此就更需要研究出相应的经济政策来解决我国实际的经济问题,为经济学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贡献和价值。

后凯恩斯经济学;方法论;批判实在论

后凯恩斯经济学(Post-Keynesian Economics),是在凯恩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学派。主要理论是反对新古典经济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坚持。后凯恩斯经济学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回归到传统的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方法中去;扩展分析了凯恩斯经济学的短期比较静态的理论,认为长期动态化分析更加合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性影响表示质疑;重视规范的分析方法等。后凯恩斯经济学对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表示关注,这也成为后凯恩斯主义批判主流经济学的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凯恩斯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理解和注释。

一、后凯恩斯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自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希克斯等人对凯恩斯的思想的解释,让凯恩斯很矛盾,同时也构成了后凯恩斯主义的推动作用。对“凯恩斯革命”可以分为两类: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也有人称新剑桥学派为“原教旨主义的凯恩斯主义”。同时罗宾逊等人并不同意将凯恩斯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思想分支的想法,也不同意将其同化为主流思想,他们坚持《通论》的革命性,其“原教旨主义”成为最早的后凯恩斯主义的一部分。

在1978年温特劳布和戴维森等人创建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他们原本是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在新剑桥学派的影响下转变成美国后凯恩斯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后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也进入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凯恩斯主义作为一个反主流的力量,成为异端经济学流派中的主要力量。其目的为“凯恩斯革命”的完成设阻。后凯恩斯主义经历了几代经济学家的开拓和发展。第一代后凯恩斯主义者指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罗宾逊、斯拉法、汤申德和卡尔多等开创了后凯恩斯经济学,他们主张强调凯恩斯理论中关于未来的不可知性以及货币的非中性以及不确定性、历史时间等。普遍对《通论》的认识是其为凯恩斯为摆脱传统新古典经济学而努力的结果,对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思想的歪扭曲解等进行批评。他们同时认为凯恩斯的革命并不彻底,应对经济学进行第二次革命,以弥补凯恩斯理论中的不足之处。第一代后凯恩斯主义者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对年青一代“异端”思想起了推动作用,年青一代的经济学家勇敢挑战正统的经济学理论。

随后,出现了一批受到新剑桥学派影响的第二代后凯恩斯主义者经济学家,他们同时还与新剑桥学派保持紧密的联系。在1978年,温特劳布和其学生戴维森一同创办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这是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美国进入后凯恩斯主义阶段。随后,从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和加拿大等地陆续出现了很多后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者及团体,说明后凯恩斯主义已走向世界。《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集合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与新古典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不同,第二代的后凯恩斯主义学者同时还从美国老制度主义思想中吸取有益自己的理论。同时,后凯恩斯主义与奥地利学派具有一定的靠近。

第三代后凯恩斯主义者代表人物有希拉·道、马克·拉瓦耶、金和沃瑞等。他们不仅要继续批判新古典主流经济学,还要丰富和发展后凯恩斯主义理论。霍尔特和普瑞斯曼主编的《后凯恩斯经济学新指南》(2001年)论文集收录了第三代后凯恩斯主义的许多新的方向和发展,例如定价、就业、不确定性与预期、收入分配以及货币与通货膨胀等。

二、后凯恩斯经济学基本的方法论

后凯恩斯主义世界观一直以来受到老制度主义、控制论、奥地利学派以及演化思想的影响,认为经济系统是动态开放的,具有历史时间不确定性等。后凯恩斯主义方法论则分为批判实在论科学哲学与不确定性和历史方法两类。

(一)批判实在论

批判实在论目前广泛应用在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以及人文地理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领域。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20世纪90年代到达成熟阶段,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批判实证论进行了对经济学成为科学所应有的本体论假设的探讨,对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中关于演绎主义的说法进行了批判,并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以及其他非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经济学学科的性质是实证论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切入点,它的代表人物劳森认为,只有通过真正意识到本体论推理及其对经济学产生的制约的重要,丢弃演绎主义的方法,才能使经济学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演绎主义的意思就是以严格的恒常事件关联为基础的公理——演绎法,也就是说,它使用了初始条件加上事件X恒常地导致事件Y[1](P82)的普遍规律的推理。演绎主义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心目中固定的一个方式,经济学家们经常误认事件的规律性为“定律”,而利用演绎的方式进行推导和预测。但批判实在论的理论在于,关于这种“定律”的产生只是出现在封闭的实验环境下,许多会影响系统的条件和状况被忽略或被认为是不变的。然而,社会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演绎法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因此批判实在论认为经济学“处于混乱”。

批评实在论传承于哲学家巴斯卡的超验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批评实在论是超验实在论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经济学中的特殊称谓,主要是在强调本体论。超验实在论认为世界分为三层不同的现实:首先是“经验层”,包括经验和印象;其次是“实际层”,包括事件和事态;最后是“真实层”,包括结构、力、机理、趋势等。在这些现实层中,“经验层”是最浅的层次,“真实层”则是深层部分,是批判实在论真正关注的焦点。从本体论方面说,这三种层次的现实相互之间无法归约。超验实在论中主要对事物的“结构性”进行研究,即结构不可归约为事件,他们认为,事物独立于对他们的认识存在,认为这种特性“不及物”。批判实在论强调探究经济系统中的“真实层”,而否认其“经验层”。然而真实层与经济中的现实情况并不能完全相对等,因为“真实层”的实体并不是经济中的实在物,却都是理论实体。经济理论非“真”而只是相似于现实。因此,经济系统中的规律并不如自然系统中的规律精确。对“真实层”的过分看重,有可能致使经济理论忽视经济的“经验适当性”的要求,而使理论与观察出的经济现实并不吻合。在对待证伪方法上,批判实证论则表现的比较谨慎。在批判工具主义的时候,劳森援引了波普尔的定义,却并没有引用其批判。对于工具主义的缺陷,批判实在论认为:对解释社会现象无益、经济理论中的现实性被忽视等使得经济理论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理论出现了任意性和缺乏经验适当性。如果使用证伪理论,则所有理论为假,那么导致批判实在论看重的“真实层”不为真。因此,批判实在论对证伪的方法论表示质疑,同时也表达了“本质主义”的倾向,想要强调本体论,却在认识论上留了缺陷。批判实在论本身是比较注意开放性的,然而在社会系统中,却根本没有办法将其设于实验室环境当中,以自然科学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没有办法在需要对某一机理进行研究的时候将其隔离开来。批判实在论所重视的机理是不依靠经验无法认识,而它却否认“经验实在论”。因此批判实在论的问题在于,其从某个角度讲已经接纳经验主义但却无法使用经验证据。

现实中的社会经济,并不是仅仅由原子式的要件构成,而是作为具有动态、复杂的结构。经济现象都是深层结构和机制组织等必要关系组成。科学所期望发现的因果结构关系是人们可以从经验中直接观察得到的。人类可能无法了解社会经济系统中所有相关变量,但相反,封闭系统的范围确实可以预先确定的,以及其要素变量、内在结构等也可以预先确定,当然,随即变量也可能存在。一般均衡理论就是封闭系统的理论结构,一个封闭系统的本体论会要求一个相对应的认识论。所以后凯恩斯主义认为应用一种开放系统的认识论。而批判实在论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开创了一条道路,但其主要出现在抽象的哲学推理,而忽略掉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的进程。

(二)不确定性和历史的方法

不确定性和历史的方法起源自开放系统的非遍历性和非决定性。[1](P389)每个个体对可能发生的认知程度和对其产生结果的处理能力是由很多方面控制的。其中开放性系统出现的不对称的信息和有限的计算能力都对其制约有一定影响。市场的作用只能用来传播不完全的,甚至说是扭曲的信息,市场的力量并不能消除关于某些不可知性及不可预测性。对于知识信息的情况只可以通过对过去时间的考察过后,产生的概率分布而间接得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真正实现这种概率的计算。在真正不确定的条件下,是无法形成理性预期的主观概率,因为形成这种概率的基础并不存在。[2]所以在仅具有有限理性情况下,个体做到最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最优化也不是后凯恩斯经济学中所要求的基本原则。1974年,在罗宾逊《历史与均衡》中提出,“在经济学中,历史最重要。它绝不是物理学。”历史时间是后凯恩斯主义所看重的,历史时间标志着事件是沿着单向顺序发生(in a unidirectional sequence)的。[3]而经济分析正是十分倚重这种单向顺序。每个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轨迹,研究时候需要历史背景以辅助。每个事件的结果具体没有预定,而是受限于该事件的历史及过去。[4]沙克尔使用“判决性实验”(crucial experiment)这一概念来展现历史时间的重要性。而戴维森货币会融入到各种经济关系的原因是货币可以对抗各种不确定性。由此也确立了一种可以用来反映历史时间的货币理论。

三、启示

经过对后凯恩斯经济学的方法论的分析,我们将得到下面几点启示。

首先,后凯恩斯经济学以批判实在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开端,用历史时间、不确定性、权力的作用、制度演化以及货币金融的中心作用等因素作为载体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这实际上为处理和解决现实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提供了可以进行可行性分析的理论。然而,无论从其内部还是外部来看,其讨论和挑战都还在继续。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它的观点仅在于折中,并未挑起任何威胁。

其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判实在论的科学哲学成为异端经济学各流派在批判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以批判实在论当作其交流的媒介和方法。然而,当前的批判实在论集中在抽象的哲学推理上,忽视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因此,后凯恩斯经济学应以当代经济问题为核心,丰富和发展批判实在论科学哲学。

最后,不同的经济背景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两种流派。然而它们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经济困境的同时产生的。由于对凯恩斯经济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后凯恩斯主义演化出了不同的学派,有新古典综合派以及新剑桥学派。它们为陷入困境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也对我国目前所建设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借鉴意义。但同时,由于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其背景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并不适应。由此就更需要研究出相应的经济政策来解决我国实际的经济问题,并期望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为经济学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贡献和价值。

[1](英)布赖恩·斯诺登,温纳齐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M].苏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贾根良,马国旺.后凯恩斯经济学的新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4(9).

[3]贾根良.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

[4](美)斯蒂芬·罗西斯.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M].余永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F091.348

A

1673-1395(2012)05-0056-03

2012-02-08

孙成芳(1965-),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猜你喜欢
实在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颗蛋的钱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霍金的依赖模型实在论与马克思的“有机哲学”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