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

2012-03-31 16:47张梅芳李崇月

张梅芳李崇月

(1.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英语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

张梅芳1,2李崇月1

(1.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英语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阅读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和审美体验。在翻译英语诗歌时,译者可采用类比翻译,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

英语诗歌;陌生化;类比翻译

英语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法比比皆是。陌生化手法能增加诗歌的可读性和阅读难度,延长读者的审美时间和审美体验。好译作和差译作的区别就在于译者如何看待和处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1]所以,在翻译英语诗歌时,译者一定要设法再现这些陌生化手法。

赵彦春认为,可采用类比翻译(analogical translation)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2]类比的前提是两种事物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同样,类比翻译就是根据两种语言在形式上或功能上的相似性,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不少译者不知不觉中已经使用了类比翻译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为英语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形式层面上,所以笔者将类比翻译细分为两种: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形式特点而进行的翻译。

一、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

在英语诗歌中,陌生化的语言特点包括词汇重复、生造词等方面。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要注意诗人所使用的陌生化手法,尽量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再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词汇重复是诗人常用的陌生化手法之一。诗人在诗中重复某一个关键词,就是要通过重复,强调某一特定部分,以带来特定的审美效果。下面我们来看Emma Hairrell的《月光幻影》中的两句:

(1)Now Moonlight Mirage lives on a ranch.

He's all mine forever,and ever,and ever.

译文:现在月光幻影生活在农场里。

他的一切属于我,永永远远是我的宝骑。

原文在forever之后又连用两个ever,强调“月光幻影”永远属于我,强化了时间上的永恒。诗人使用的这种重复的陌生化手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读者自然而然会放慢阅读速度,体味诗中的意境。而译文“他的一切属于我,永永远远是我的宝骑”,无法让汉语读者领略诗人的这种陌生化手法。我们不妨模仿原文的形式,把原文的陌生化手法挪移过来,试译为:“他属于我,永远,永远,永远”。这样,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更贴近于原文。

生造词也是陌生化手法的一种。生造词充分利用了英语的灵活性,在现有词根和构词要素的基础上比较自由地创造新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使用生造词,但在诗人的笔下,生造词往往能够产生出其不意的美学效果。以Anita Siskind Blumenthal的《这就是一年》中的两句为例:

(2)NOVEMBERing-remembering…

Now what did last DECEMBER bring?

译文1:十一月——在思考……

去年十二月带来了怎样的希望?

译文2:正当十一月——陷入追忆……

去年的十二月带来了怎样的憧憬?

这首诗的标题是“这就是一年”,诗人主要描述了一年12个月的变换更替,岁月的转瞬即逝。在描述十一月时,诗人使用了陌生化手法,在NOVEMBER后面加上了ing。英语中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加上ing表示进行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在名词后面加上了ing,构成一个新词。这样的陌生化手法在译文中有没有得到再现呢?以上两种译文分别是“十一月——在思考……”和“正当十一月——陷入追忆……”。第一种译文完全没有体现出原文“-ing”的陌生化手法;第二种译文译者倒是注意到了这种陌生化手法,译成“正当十一月”,这种译文尽管体现了原文的陌生化手法,但是对于汉语读者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了。我们不妨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翻译成“十一月进行中——在思考……”。在汉语中,一般只说某件事情在进行中,像这样说某个月份在进行中很少见,所以,这样翻译对汉语读者来说也算是一种陌生化手法。

二、模仿原文的形式特点

英语诗歌在形式上常见的陌生化手法包括倒装结构、意识流手法等。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要注意诗人所使用的陌生化手法,尽量模仿原文的形式特点,再现原文的形式。

倒装结构是诗人常用的一种陌生化手法。很明显,倒装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诗人会打乱句子原有的顺序,将要强调的部分置于句首或是非常显眼的位置。下面以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中的两句为例:

(3)Stop here,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译文1: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飞白译)

译文2:停下听,或悄悄离去!

她一个人割,她一个人捆。(黄杲炘译)

这首诗的标题是“The Solitary Reaper”,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想强调“孤独”,试图营造收割人孤独寂寞、孤立无助的形象。在“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中,诗人把alone放在句首,很明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调收割女的孤独,与标题中的solitary前后呼应。而以上两种译文把“独自”或“一个人”放在句子的中间,没有很好地再现原文中倒装的陌生化手法,原文中alone置于句首所营造的收割女孤孤单单、孤独无助的形象消失了,诗人的特殊用意对于汉语读者来说也荡然无存。那么,如何再现诗人的这种陌生化手法呢?译者可以考虑模仿原文的句法结构并进行适当的变通,译为“独自一人,她在那儿又割又捆”[3]。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意识流”就是强调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肯明斯在他的《或人住在一个很那个的镇上》中也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在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

(4)…with up so floating many bells down…

译文:有这么升起许多的钟啊下降……(余光中译)

这句诗事实上只是意识流的排列顺序,句子本来的顺序应该是with so many bells floating up(and)down。可是诗人为什么不用句子正常的顺序,反而使用意识流的手法呢?仔细揣摩后才发现,句子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很多铃铛上下摆动”。诗人采用意识流手法,打乱句子的正常顺序,变成“with up so floating many bells down”,目的是通过这样的顺序,给读者展示这样一幅画面:铃铛不停地上下摇摆,不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通过译文可以看到,余光中这位翻译大家注意到了原文使用的意识流手法,并且在译文中尽力还原这种手法,让汉语读者通过译文也能“看到”原文的陌生化手法。

三、结语

在英语诗歌中处处能看到陌生化手法,在翻译时,译者可采用类比翻译再现这些陌生化手法。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类比翻译可能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这时译者可以采取适当的补偿手段。

[1]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H315.9

A

1673-1395(2012)01-0091-02

2011 -11 -19

张梅芳(1980-),女,安徽怀远人,讲师,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