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2012-04-01 20:47杨竹转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井孔同震口井

杨竹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地下水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运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地震是地球活动的突发常发事件。地震与地下水动态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努力研究的内容,地震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效应是当前大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论文以这一命题为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试图揭示地下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和产生机理,这对于厘清地震与地下水动态的关系、研究地壳活动规律、减轻次生灾害、跟踪后续地震、追溯地震前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中国的地下水位水温观测台网,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起步建设,“九五”、“十五”期间的发展,观测井点数量分别达到了约420个和277个,尤其是数字化的观测仪器,采样率达到了分钟值,快速、连续和方便,为深入研究井水位水温同震效应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本论文在对地下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研究现状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为定性分析,缺乏进一步的定量研究;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相互关系未见有系统研究;对水温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缺乏;对水位水温同震变化机理的认识尚不深入和统一等。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本论文首先选择代表性井点,对其多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细致分析,研究一井多震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规律;然后依照一定的原则对全国前兆台网数据库的观测井点进行筛选,系统收集被选井点水位水温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响应,研究一震多井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和同井水位水温变化的组合类型;并挑选出以汶川震中为中心1 000 km范围内的井点,收集其在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8.5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汶川近震和苏门答腊远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以北京塔院井为实验场地,对水位和不同深度的水温动态变化进行对比观测,探讨了水温动态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机理。

论文的主要工作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水位同震变化的研究

水位同震变化可分为振荡和阶变(包括上升和下降)。水位振荡是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弹性响应,前人已有较多的研究,这里主要关注阶变型同震变化。本论文首先选择云南思茅大寨井和新疆乌鲁木齐新04井两口代表性井孔对水位同震阶变上升和下降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然后系统收集了井水位在2008年汶川MS8.0和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8.5地震前后的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近震和远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的异同。

对一井多震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口井的水位同震变化的方向不因地震的不同而改变,无论地震的方位、距离、大小和震源机制如何,上升的总是上升,下降的总是下降。水位同震变化幅度主要受震级和井震距控制,3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思茅井水位的同震变化总是上升,上升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同时也受季节性降雨或者区域构造环境和局部应力状态变化的影响,地震波跨过红河断裂时会使井水位同震变化幅度偏离总体统计关系。分析认为,渗透系数减小可能是水位同震上升的主要原因。

新04井水位的同震变化总是下降,下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同时也受本地应力状态的影响。在新04井周围发生的3个5级左右的地震前后,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显著降低,可能是孔隙缩小、断层闭锁,水流受阻所致。新04井井孔穿过了断层破碎带,当受强震S波或面波能量的激发时,断层发生张合作用或蠕动,井水外泄可能是井水位同震下降变化的原因。

2008年汶川地震是地下水位水温观测网在“九五”、“十五”项目建设完成后国内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地震,因此在一震多井分析时,选择以汶川地震为例。首先对前兆台网库中的井点进行了筛选。为兼顾下文对水温同震响应和同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组合类型的分析,选择观测井点时遵循以下原则:① 井点要同时具有水位水温两个观测项,且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前后仪器都正常工作;② 汶川地震至少引起了水位水温中一个测项的同震变化;③ 水位水温具有相对稳定的动态背景。依照以上原则对前兆数据库有记录的井点进行了筛选,选出了96口井,并对其水位同震变化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汶川MS8.0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

同时,在以上的96口井中,挑选出以汶川震中为中心1 000 km范围内的32个井点,收集其对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8.5的响应,对比分析汶川近震和苏门答腊远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对比结果显示,印尼远震引起水位同震上升或下降阶变的6口井,在汶川近震时其阶变方向仍然不变;在印尼远震引起水位振荡的18口井中,在汶川近震时除4口井仍然振荡外,其余14口都产生了或上升或下降的同震阶变;在印尼远震无变化的8口井点中,在汶川地震时除1口无变化外,其余7口都产生了或上升或下降的同震阶变。

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于远震还是近震来说,水位同震上升的比例都远大于同震下降变化的比例;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同震阶变井点数量大大增加,振荡和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水位同震升降的方向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更多地受控于本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地震波能量的变化不能改变水位同震变化的方向,当地震波能量足够大时,会使一些原来仅产生振荡或无同震响应的井孔的水位发生阶变。

2 水温同震变化的研究

水温同震效应有上升和下降变化,但没有观测到振荡现象。水温同震变化与水位变化关系密切,对一井多震的研究结果表明,水位同震变化是水温同震变化的必要条件。有水温同震变化的震例都存在水位同震变化;而发生水位同震变化的震例则不一定有水温同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主要存在4种组合,它们分别是:水位上升水温上升型、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型、水位下降水温下降型、水位振荡水温下降型。本论文首先选择云南思茅井、新疆新04井、北京左家庄井和塔院井作为上述4种组合的代表进行分析讨论;然后系统收集了从全国地下流体观测网中筛选出的96口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水温响应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在以汶川震中为中心1000 km范围内挑选出32个井点,收集其在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8.5地震前后的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近震和远震引起的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

(1)水位上升水温上升型。以云南思茅井为例,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类型都为上升,变化起始时间上几乎同步。水位同震上升幅度为几十个cm的量级,最小12 cm,最大60.6 cm;水温同震上升幅度则为几十至上百10-4℃,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几个℃/100 m,量级与正常地温梯度3℃/100 m基本相同。观测系统安装时的测量结果显示,水温探头附近为随深度增加的正梯度区,思茅井长时间水位水温动态对比也显示两者同向变化,结合水位水温变化幅度的比值与地温梯度量级相当的特点,分析认为水位同震上升是水温同震上升的直接原因。

(2)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型。以新疆新04井为例,水位同震变化为下降—恢复型,而水温同震变化主要表现为稳定—上升—恢复。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下降幅度最大为58 mm,当水位同震阶变大于10 mm时,水温记录到同震变化,对应的水温上升幅度为几十个10-4℃,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达到约10℃/100 m,远大于测量到的井孔地温梯度约3℃/100 m。而且水温同震上升的起始时间不是与水位开始下降的时间同步,而是与水位下降后开始恢复的时间基本相当。

分析认为,新04井孔水温探头下方可能存在热的含水层,它与断层的共同作用,控制着井水位、水温的变化。当地震波激发井水沿断层外泄时,水位下降引起的水温降低与含水层补给热水产生的水温升高中和平衡,温度不发生明显变化(稳定);地震波过后井水沿断层外泄减少,而含水层中的热水继续流向井内,井水位上升,温度上升;井水位上升停止后,含水层中的热水也停止流向井内,受地温梯度的控制,井水温下降恢复到正常状态。

(3)水位下降水温下降型。以左家庄井为例,温度探头位于井孔内有套管封闭的正梯度段内,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为同步下降。记录到的水位同震变化幅度1~2 m,水温同震变化为约0.03~0.04℃,两者比例关系约2~3℃/100m。水温同震变化机理类似于思茅井水位水温同步变化,体现了正梯度状态下水位同震下降对水温同震变化的影响。

(4)水位振荡水温下降型。以塔院井为例,井水位同震变化总是振荡,水温同震变化形态总是具有下降—上升—恢复的过程,不受地震方位和震源机制影响;水温同震变化总是发生在地震波到达和水震波开始之后。已记录到的最大水温同震变化达0.097℃。

分析认为,井孔中的水体受振荡激发而加速对流与掺混,是导致塔院井水温同震下降的主要原因。水温探头一般放置在较深的部位,在正常情况下温度较高。当受到地震波的作用时,井孔中水体对流加速,深部热水体上涌,而浅部较冷水体下沉,水温探头将先观测到温度下降现象。随水震波的逐渐平息,探头附近井水温逐步恢复上升。

塔院井水温同震下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个别发生在井孔东侧的地震引起的温度同震变化小于理论计算值,可能是黄庄—高丽营断裂影响所致。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引起的水温同震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在有水位或水温同震效应的96口观测井中,66口井记录到水温同震变化,上升和下降井孔各为31和35,以同震下降井孔所占比例略高;在66口井中,其中65口井都有相应的水位同震变化,只有1口井因特殊原因未观测到相应水位同震变化。同井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关系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在水位有同震升降阶变的77口井中,水位水温同方向变化(水位上升温度上升或者水位下降温度下降)的有31口井,反方向变化(水位上升温度下降或者水位下降温度上升)的有23口井,水温无变化的有23口井,以水位水温同方向变化占优势。对于水位振荡变化的18口井,水温无变化的井孔有7口,上升和下降的分别为2口和9口,水温以下降为主。

以汶川MS8.0地震为中心1 000 km范围内的32个井点中,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与汶川MS8.0近震引起的水温同震变化的比较显示,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温同震阶变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当地震波能量足够大时,会使一些原来无同震响应的井孔发生水温阶变,但大多数井水温同震升降的性质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两个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性质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改变或水位同震变化由振荡转为阶变而引起。

对一震多井和远近震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同震变化以水位的同震变化为前提条件,水温同震升降的性质不因地震的不同而改变,同震变化的幅度与震级、井震距、季节、地温梯度、探头放置位置等因素有关。

3 不同深度井水温对比观测及水位水温动态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为探讨井水温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塔院井为实验场地,使用新增的一台高精度温度仪,进行详细的水温梯度测量和不同深度水温动态连续测量,把新探头获取的不同深度的水温动态数据与原有的水位水温仪(2001年7月安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参考唐山矿井和西昌太和井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井孔水温动态的影响因素。

详细的水温梯度测量显示,塔院井在距井口约105~180 m处存在一负梯度段,分析认为负梯度带的出现可能是局部段落有冷流体的存在和渗入所致。不同深度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井孔浅部,水温梯度变化大,其潮汐效应不明显;在深部水温正梯度段,水温水位同向变化;在负梯度段,水温水位反向变化;水温梯度越大,潮汐效应幅度越大。水温探头放置处的水温梯度的差异及其与含水层的相对位置是水温动态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引入了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和热传导方程。COMSOL Multiphysics是专为描述和模拟各种物理现象而开发的一个专业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可模拟所有可用偏微分方程(PEDS)描述的物理过程。本论文选用最新版本COMSOL 4.1对塔院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中,对于井水面的升降或波动变化使用COMSOL软件中的移动网格法(ALE)来实现。

为了解释水位震荡水温下降的现象,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几何模型取井半径r=0.25 m,井深H=100 m,上下温差为3℃。由于井孔及其所包含的水体构成了一个轴对称结构,研究中将三维模型简化为二维轴对称模型。在井孔下部侧壁施加周期为5 s和20 s正弦波组成的压力波动,模拟地震波对井水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井水上表面出现了明显的水位振荡变化;在井孔中部施加压力波的上方出现水温振荡下降现象,与许多井水位振荡水温同震下降的实际观测结果一致。在实际观测中,可能由于水温探头的延迟效应和分钟值的采样率,难于观测到水温的振荡效应。

通过对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系统实验观测和分析研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

(1)同一口井水位同震升降的性质主要受井孔局部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不因地震方位、大小、距离和震源机制的不同而改变,上升的井总是上升,下降的井总是下降。

(2)单井水位升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3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地震波跨越断层或者说来自于某个方向的地震波、季节性的降水会使同震变化的幅度偏离总体统计关系;井孔附近孕震可能使同震响应能力发生改变。

(3)同一口井的水位同震变化是水温同震变化的必要条件,水温同震响应总是出现在地震波到达和水位同震变化开始之后;水温同震变化的幅度受到震级、井震距、季节、地温梯度、探头放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4)无论对于远震还是近震来说,同一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可能是渗透率的降低所致;同震水位下降的井多穿过了断层破碎带,地震波激发使断层发生张合作用或蠕动,井水外泄可能是井水位同震下降的原因。

(5)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阶变井点数量大大增加,振荡和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当地震波能量足够大时,会使一些原来仅产生振荡或无同震响应的井孔的水位水温发生阶变,但不能使水位水温阶变的性质发生变化。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性质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改变或水位同震变化由振荡转为阶变而引起的。

(6)水温探头放置处的水温梯度差异及其与含水层的相对位置是水温动态复杂性的重要原因。在深部正梯度段,水温水位同向变化;在负梯度段,水温水位反向变化。水温梯度越大,潮汐效应和同震变化幅度越大。塔院井负梯度带的出现可能是局部段落有冷流体的存在和渗入所致。

(7)同井中水位水温同震阶变的关系,以两者同方向变化(水位上升温度上升或者水位下降温度下降)比反向变化(水位上升温度下降或者水位下降温度上升)占优势;同震水位振荡型井孔,其深部水温同震变化以下降—恢复为主,其原因是井孔中的水体受振荡激发而加速对流与掺混所致。

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数值模拟软件晚到、实验井(塔院井)改造等原因,论文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每个井孔有自己的独特的特征,要想对一些观测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需要有井孔的水文地质、井孔结构、温度梯度等有详细的资料,而很多井孔的资料都很不完整;一井多震和一震多井的研究实例有限;在数值模拟分析中,由于流体运动的复杂性,有些现象很难模拟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汶川地震;振荡;塔院井;新04井

猜你喜欢
井孔同震口井
新04井水温梯度观测试验及其结果分析①
机采井集中热洗方法及节能效果分析
利用流动GPS测定2011年日本MW9.0地震远场同震位移
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地震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水源井的施工方法
濮阳市井深井摆维修对水位微动态的影响研究
陈毅当红娘为叶飞牵红线
芦山地震前后介质波速变化与GPS应变场相关性研究∗
川滇地区钻孔四分量应变仪记录的同震应变阶分析1
大庆油田高压注水井开关井周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