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档案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4-02 18:44李开平
档案与建设 2012年8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健康测量

李开平 周 斌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江苏省档案局,江苏南京,210008)

1.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涵及建档的意义

心理档案是记录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心理健康状况,用以评定、预测和监控个体心理行为的管理系统。心理档案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心理档案是一套动态管理系统;心理档案记录的是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和预测行为,建立的方式主要是心理测量、成长经历分析和行为分析。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近几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第一,使大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并完善自我。第二,便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便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三,便于对存在心理健康的同学进行心理诊断、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把反映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信息,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以及个体基本情况等材料,按照一定类别建构成的信息体系,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全貌,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2.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心理档案工作专业化水平低。目前虽然有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档案,也有许多人员从事心理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但是这些人员往往由高校学生的辅导员、思想政治老师担任,极少有心理学、教育学、档案学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事心理档案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心理档案的建设,心理测量的实施,心理测量表情况的分析、判断,因此,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心理档案工作的质量。

第二,没有明确的心理档案工作规范。目前各高校的心理档案管理处于各自为阵的状况,无论是档案专业的领导部门,还是高等教育的相关部门都没有明确的心理档案工作规范。对高校心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从事心理档案工作部门的任务制度建设,从事心理档案的干部素质要求,心理档案的收集、整理,心理档案的编研和学术研究等,没有统一的规定。

第三,缺乏适宜本校学生的心理测量工具。当前高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测量工具大多选用国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常见的有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等等。通过实际的测量可见量表的设置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果的信度、效度一定会有所下降。个体的心理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测量的结果只能大致描述测量时个体的心理状况的某一个方面,而不能反映个体的心理状况的全部。

第四,心理档案工作的范围局限性。个体的心理状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心理档案要能准确反映出学生个体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变化。很多高校心理档案工作的范围仅限于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理档案工作系统,必须考虑到高校之外的其他环境,让家庭、社区等其它社会因素的多元参与,并对心理档案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使心理档案能成为全面反映出学生个体心理的变化的有效手段。

第五,心理档案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利用率有待提高。目前许多高校建立的心理档案往往是严格封存的,只有极少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在必要时才能查阅,大学生、学校其他老师无法获得信息,更不用说对受测个体进行逐个的“信息反馈”和“交互作用”了。

3.解决高校心理档案研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第一,心理档案工作队伍建设专业化。加强心理档案工作队伍建设不仅要不断扩大心理档案工作人员的规模,还要加强心理档案工作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咨询研究会,并发挥其专业指导职能。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要转变职能,要以心理咨询为基础,建立以心理教育、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心理服务体系。

第二,让档案专业的人员参与心理档案的管理,形成符合档案特征的心理档案管理体系。借鉴高校其它类型的档案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心理档案的形成制度、归档制度、保管和利用制度等,从而充分地发挥心理档案的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第三,丰富心理档案的内容,优化采集手段和工具。改变心理测量作为心理档案建设主要手段的状况,充分运用适合本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自行研制的测量工具,拓宽心理档案内容的来源和渠道,将测量法与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如让受测个体画一幅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全面掌握形成心理档案的资料。

第四,保持心理档案内容的连续。个体心理的发展虽然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但又是一个连续的轨迹。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目前只是针对大学生在高校期间而建立的,而没有将幼儿园时期、中小学时期甚至在学前时期的心理档案按照时间顺序连结起来。为使其内容能够反映更长时期内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要特别关注某个心理时期,如心理断乳期、逆反心理期等时期,并及时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予以记录,使心理档案工作成为一个长期完整的序列,并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证及时地反映学生心理最新的发展变化。

第五,深化心理档案的功能,扩大心理档案的使用对象。目前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功能主要定位于评估、诊断和筛选,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侧重于对具有障碍性个性心理特征的个体服务。以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全体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服务。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在教育指导、就业选拔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当前心理档案工作的范围仅包括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而使用者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完整的心理档案系统应当考虑到大学以外其它的学生时期学校的参与,应该让家庭、社区等其它多元主体参与。

[1]曾泽鑫,温义嫒.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王晓琦,王学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心理,2011(10F)。

[3]金志明,李建平.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五)[J].中国教育报,1999(1):27。

[4]李权.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兰台世界,2006(8)。

[5]黄卫国.浅谈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与合理利用[J].黑龙江教育,2011(1)。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健康测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测量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