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消失的现实主义——略论新时期文学思潮

2012-04-07 01:06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伤痕寻根现代主义

段 曦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引 言

经历了十七年文学的单一化和文革时期文学标准的极端化,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各种文学潮流接踵而至。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现代派实验”直到“新写实文学”等。不可否认,宽松的文学环境和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为作家和批评家迎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如此多种多样的文学潮流并不令人过于讶异。但透过繁复变化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诸多文学思潮及文学现象背后多暗含着现实主义理念,也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本体。不可否认,从20世纪20年代现实主义话语传入中国至今的几十年来,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发展,取得了傲人成绩,因此对于现实主义的阐释层出不穷多种多样。新时期对现实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也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深入探索新时期文学语境下的现实主义本体,对于现实主义的发展及评价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 现实主义概观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观

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哲学里。而在文学领域,最早起源于席勒的美学著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经过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运动,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被提出来。对于现实主义的阐释,最具权威性的莫过于恩格斯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所作的界定:“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要求文学作品必须反应时代精神、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要反应现实生活的本质。到了19世纪末,面对现代主义的出现,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吸取苏联模式教训,于是出现了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和加洛蒂“无边的现实主义”等理论形态。

卢卡契根据他的人道主义和总体性观点提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主张,他认为“真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就是把人和社会当作完整的整体来加以描写,充分表现人的完整的个性,不是仅仅表现他们的某一个方面;现代作家应该努力效仿古典现实主义的传统,以总体性的视角揭示现代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实。”[1]面对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狭隘的理解,面对20世纪现代艺术发展的客观事实,加洛蒂赋予了现实主义新尺度。他认为19世纪以前形成的关于现实主义的概念已经不能适应20世纪的时代特点,他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一书中指出:“像卡夫卡这样的一些著名的非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上完全采用的是非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却揭露了更为深刻的现实,一种现代观念观照下的现实。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而言,能达到现实主义要求的不仅只是一种手段或风格,而是有无数的手段或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是‘无边的’。”[2]加洛蒂的理论,不仅为非写实主义作品争取到了存在空间,打破了对现实主义狭隘的理解,也为现实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我们也看到,加洛蒂仅仅用艺术标准来容纳现代主义,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二)中国的“现实主义”观

中国的现实主义,自20世纪20年代起,经历了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在邓小平拨乱反正之后,文坛独尊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一现象开始瓦解。大家一致认为,文学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的确,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作家选择融合、借鉴西方文学资源,因此新时期的文学开始有了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我们不得不面对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冲击。借鉴了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的文学引起了很大争议,但作家选择和融合的前提仍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尽管选用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但透过这些形式依然可以看到其背后存在着现实主义本体,作家的创作成果也就是现实主义本体和现代主义技巧的融合。

对于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发展,理论界的认识大概有三点:“1.现实主义过时论;2.现实主义主流论;3.现实主义深化论。”[3]观点1认为新时期以来,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以及各种非现实主义作品的问世说明了现实主义失去了其往日的生命力,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观点2认为现实主义仍然是当今文学发展的主流,虽然几经曲折,但仍保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有人从“无边的现实主义”出发支持观点2,认为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落伍,也不会边缘化。观点3认为现实主义没有停滞,而是向更髙的多元化境界发展,是现实主义进一步深化的表现。观点3表述得更为客观:现实主义既不会过时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它也不可能回到独尊天下地位。现实主义是新时期文学多元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元,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永葆活力。因此有学者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并认为:“‘真实论’除了细节真实、局部真实等还可以是局部荒诞与全局真实形式的融合,‘典型论’不一定是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也可以是典型观念、典型体验等。”[4]学者们为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多种可能性,我们看到以现实主义为“本体”,融合现代写作技巧的作品在新时期以来比比皆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实主义在新时期获得了新的内涵,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 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观

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文坛,除了有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收获了很多以现实主义为本体吸收融会现代主义创作技巧的文学成果。於可训认为“在80年代文学中,已经成为新文学传统的现实主义和不断从西方引进的现代主义,就始终处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合杂糅状态:现实主义借助现代主义的方法、技巧寻求艺术新变,现代主义依托现实主义的艺术‘本体’获得话语支援。”[5]可见,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不断地与现代主义交流、融合,产生碰撞和转化,现实主义本体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方法,提供现实主义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及创新性,极大地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王蒙率先在其作品《布礼》《春之声》等作品中引入意识流方法,扩大了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力,而后“寻根文学”吸取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经验,“新写实”小说融合了现代派技巧的冷漠叙事等等。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中纷纷引入现代主义表现方法,结合自己所擅长的生活领域,给现实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一)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提法自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之后开始流传,并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伤痕文学作品多为对文革的揭露和批判,从对文革的否定、揭露,进而到大胆暴露社会中种种弊病,作品以真挚热烈的情感感染读者,也成为文革之“拨乱反正”的有利武器。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郑义的《枫》等。伤痕文学激发了知识分子巨大的政治批判热情,也使得文学向五四传统回归,重新直面现实,批判现实。同时,伤痕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对文革的批判不够深入,仅浮于社会、政治表面探索,缺乏对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探索;艺术表现手法也比较幼稚,感情趋于肤浅等。

(二)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主体是“归来者”作家,他们多半是少年时代接受了左翼文化洗礼,有的还具有一定革命经验,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带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开始文学创作,但却被划为右派,受到批判。直到1978年平反之后,他们才被重新予以肯定,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凭借着自身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用更为理性的眼光重新认识现实,反思历史。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相比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揭示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原因,因而具有更大的思想容量。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方之的《内奸》、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海的梦》等。值得一提的是,《海的梦》引入了“意识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技巧的大胆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反思文学对现实和历史的深入思考,复活了五四的现实战斗精神,但是也由于其思考和思维模式的简单化,带有一定局限性。

(三)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自上而下的经济和政治的改革。中共十二大召开后,农村和城市都步入了改革大潮,这便促成了改革文学的出现。在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下,作家看到了民族和国家的新希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配合国家社会政治的改革大潮,用手中的笔创作出带来新希望,带来民族自信心的作品。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向后看不同,改革文学是向前看的。它们的一致之处在于,都是作家关注现实的表现,都体现了作家强烈的政治热情。代表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高晓生的“陈奂生系列”、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改革文学常提出比较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因为对国情的无知及艺术手法上的空疏而流于概念化。

(四)寻根文学

相较于之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属于现实主义小说的自然发展,寻根文学则开始了对现实主义小说新发展的自觉探索和追求。不能只看到寻根的标新性,而忽略了其现实主义的内在精神。寻根文学表现出现代意识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以及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或反省。代表作品有: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王安忆的《小鲍庄》、扎西达娃《西藏:隐秘的岁月》、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及各自生活经历及感受,寻根文学作家们创作出了具有不同审美形态的寻根小说,在强化民族传统思维和民间文化意识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文化寻根,是一次艺术回归,也是当代文学自觉写作的开始。但是,由于作家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臆想,因此对于“根”的定位有失准确,加上自身定位的模糊,导致了写作中某种程度的混乱。同时,寻根文学对于审美意义的追求超越了对于价值意义的关注也是其一大痼疾。

(五)先锋小说

当代文学的先锋精神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青年一代在诗歌和小说的写作探索,直至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的崛起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被视为先锋小说的发端之作《你别无选择》,虽被称作是现代派小说,但如果结合处于变动中的青年心态,也可以说,这篇小说仍是现实主义的。而后被称为真正的现代派残雪的出现,才是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具现代主义。先锋小说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注重挖掘内心世界,以反映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代表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孙甘露的《访问梦境》、余华的《现实一种》等。90年代先锋小说的退场即由先锋实验回归到传统,如余华等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现实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主义的吸收和引进,促成了现实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六)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新”在于改变了小说创作对于现实的认识和反映方式。新写实小说作家力图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利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因此在叙事时采取了一种冷漠的叙述态度,这种“零度情感”的表达取消了作者的感情介入,因此也被称为“消解激情”的写作。新写实小说既发扬了传统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同时又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以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代表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在寻根文学对于现实主义新发展的自觉追求上的另一发展。但是新写实小说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则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如表面上处写实而事实上却有些流于琐屑虚浮;呈现出某些对于现实的逃避倾向,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等。“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6]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自觉地从历史的废墟中走出,尽可能地展现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采用民间视角,强调个人体验,反思历史的苦难。代表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阿来的《尘埃落定》等。新历史小说吸收了西方现代思潮,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庸俗,形成了新的历史观,赋予了历史和民族文化深刻的独特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某种有意逃避。

结 语

回顾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到,对于现代主义的吸收和借鉴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回顾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诸多艺术形式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仍然是现实主义。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局面,应该提倡现实主义。但不能重蹈历史覆辙,不能用政治手段使其恢复独尊天下地位,否则只会是对现实主义生命力的扼杀。我们应该正视现实主义是新时期以来艺术方法多元格局中的一元,它是具有开放性的。只有保持这种开放性,吸收借鉴其他方法之长,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张步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观[J].呼兰师专学报,2003(2).

[2]周晓燕.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2).

[3]杨小兰,袁金刚.新时期现实主义理论研究概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2(6).

[4]顾凤威.略论当代文学现实主义的价值和向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5]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陈思和.新时期文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伤痕寻根现代主义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归来》与“后伤痕”叙事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我们想要的世界